-
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垂体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视嗅觉刺激,包括磁共振嗅觉刺激、室内嗅觉刺激、视觉想象刺激。观察并比较两组垂体瘤患者嗅觉功能、鼻腔功能及睡眠效果。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嗅觉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鼻腔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夜间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觉醒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视嗅觉刺激充分利用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提供专项护理,有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嗅觉快速恢复,减轻鼻腔症状,改善术后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协作模式结合多感官促醒应用于多发伤围手术期对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功能障碍评分(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清醒36例(81.82%,36/44),多于对照组的22例(51.16%,2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197, 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5.52 ± 8.48)d,少于对照组的(27.13 ± 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729, P<0.01)。观察组护理后出现7例(15.91%,7/44)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5例(34.88%,1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144, 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患者的GCS、DRS评分均低于上一个时点,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03~11.039, P<0.05)。 结论: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减少患者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生理状态,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感官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感官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接收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术后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多感官促醒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官功能恢复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功能状态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且昏迷程度均较严重。护理干预2 w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结果、脑功能状态评分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4 w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脑功能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2 w内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感官促醒护理能够有效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感官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感官刺激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激越行为中的应用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感官刺激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试验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科恩曼菲斯尔德激越行为评估表(CMAI)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MAI评分分别为(33.14 ± 3.72)、(37.13 ± 7.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在CMAI各分项比较中,试验组"躯体非攻击行为"和"语言非攻击行为"评分分别为(11.09 ± 2.91)、(5.73 ± 2.16)分,对照组分别为(13.57 ± 4.33)、(8.22 ± 2.7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3.39,均 P<0.05)。BEHAVE-AD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前后总分分别为(13.14 ± 9.54)、(9.50 ± 4.81)分,对照组分别为(11.04 ± 8.34)、(10.70 ± 9.81)分,试验组BEHAVE-AD总分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 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05)。BEHAVE-AD各分项比较中,试验组干预后"行为紊乱"改善明显,评分为(2.41 ± 1.26)分,与对照组(4.48 ± 2.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 P<0.05)。 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方法可以改善AD患者的激越行为,尤其是非攻击性激越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展现实技术在预防老年人残疾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国内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及疾病等问题日益突出,残疾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扩展现实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个性化的、激励的、人机交互的多重任务训练环境,可应对基础设施缺乏和动力不足两大阻碍老年人主动健康的因素,维护老年人功能和预防残疾.该文总结了扩展现实技术在老年残疾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和效果,并分析现阶段研究与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展望,以为预防老年人残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感官护理在安宁疗护中应用的思考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总结感官护理在安宁疗护中应用的情境和现状,分析在安宁疗护实践中通过提供身体器官照护、物理环境设置和感官艺术疗法的感官护理方式实现症状管理和灵性慰藉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思考未来感官护理在安宁疗护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通过与科技结合开发感官护理新技术,促进感官护理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疾病人群中的应用,注重感官护理实践中的个性化与灵活性,改善患者具身情绪和生命质量,提高我国安宁疗护的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多感官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多感官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0例AD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多感官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柯恩—曼斯菲尔德激越行为量表(CMAI)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激越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PSQI总分和CM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疗法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AD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激越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引导式教育的老年患者术后诱导排尿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基于引导式教育理论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设计一套诱导患者术后排尿的虚拟现实系统,以达到预防老年术后尿潴留的效果,并初步验证其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以先进、实用、安全为设计原则,利用VR技术营造老年患者熟悉的环境,借助多感官刺激结合引导式教育理论构建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形成个性化引导式训练方案,构建老年患者术后诱导排尿的虚拟现实系统.将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采用老年患者术后诱导排尿虚拟现实系统干预,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的膀胱护理方法.结果 形成了基于引导式教育的老年患者术后诱导排尿虚拟现实系统,试验组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的平均尿管留置天数及首次排尿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所有老年患者试验前中后的SSQ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均无报告任何不良事件及症状.结论 基于引导式教育的老年患者术后诱导排尿虚拟现实系统可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尿潴留,过程可行且安全,未来将继续完善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虚拟现实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疲劳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12 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初次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将肿瘤一病区和二病区分别设为对照组(30 例)与试验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VR干预,即患者在6个深度放松型3D场景(旅行、星空、四季、地球、公园、海底世界 6 个场景)中自由切换,沉浸式交互体验.住院期间每次化疗前进行VR干预 1 次,化疗间歇期每周 2 次复诊时至医护联合门诊进行VR干预 1 次,每次 20min.在第 1 次入院、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时比较两组患者中文版Piper修订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 of Chinese,RPFS-CV)评分情况.结果 60 例患者均完成 7 个疗程的化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RPFS-CV评分组间、时间与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第 5 次和第 7 次化疗前,试验组较对照组RPFS-CV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第 5 次化疗前与第 7 次化疗前比较,RPFS-CV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有越往后得分越高但最终稳定的趋势;试验组第 3 次与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第 5 次与第 7 次化疗前RPF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第 1 次化疗前与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比较,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高于第 1 次化疗时.结论 深度放松型沉浸式交互体验的VR通过增强患者视觉感官刺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增加皮质醇分泌,有抑制疲乏上升趋势作用,可用于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体验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体验,为解决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问题、提升其用药体验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检索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体验的质性研究,依据2016版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Meta整合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提炼出56个研究结果,整合成12个新的类别,综合为4个整合结果;药物感官体验较差、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关联体验、思考体验和行为体验、多维度调试提升用药体验.结论 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体验应得到社会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未来可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5个维度,提升患者的用药体验水平,并注重患者的自身心理和行为调试,进一步完善国内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