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生理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电生理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4 月就诊于我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合作治疗组)符合纳入标准的40 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治疗组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前列腺炎症症状评分(NIH-CPS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改善情况.结果:共完成并随访37 例患者(治疗组退出1 例,因对电极片过敏;对照组有 2 例丢失随访),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和IP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PSS评分,治疗组降低(15.84±0.92)分,对照组(7.17±0.40)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92,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CPSI评分,治疗组平均降低(17.47±0.92)分,对照组(10.56±0.4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54,P<0.05).结论:电生理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腰部"筋"伤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量化评估腰部"筋"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90例被诊断为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经3个月强筋功法训练后已无腰痛症状).在训练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所有患者L4~L5节段两侧多裂肌并测量多裂肌厚度、截面积,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①最终共收集9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28.49±5.8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20±2.45)kg·m-2.②训练前,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训练后,浅层与深层多裂肌的深度及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训练后,两侧多裂肌厚度的平均值、截面积的平均值和SWV的平均值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1,P=0.004;r=0.316,P=0.003).⑤训练后,两侧多裂肌SWV重复测量的组内一致性良好(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是量化评估腰骶部"筋"形态功能的可靠手段,可用于指导和评价慢性筋骨病从"筋"论治,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技术的疗效比较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单排技术、双排技术和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并对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2月106例于该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排组(n=35)、双排组(n=32)和缝线桥组(n=39).分别于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并测量3组患者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撕裂发生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分为慢性疼痛组(n=21)和非慢性疼痛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VAS明显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高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大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组术后再撕裂发生率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但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疼痛组女性占比、撕裂直径<1.0 cm占比和术后重度疼痛占比明显高于非慢性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吸烟史和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病程、损伤部位和损伤原因等)后,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相对于单排缝合技术和双排缝合技术,能更快地缓解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增加活动度,且术后再撕裂的发生风险低.但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均存在一定的慢性疼痛风险,且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慢性痛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急性疼痛患者有20%~3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顽固性慢性痛,统称为术后慢性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2019 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在第 11 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ICD-11)中将CPSP作为一种特定疾病,重新定义了术后慢性痛.CPSP远高于其他术后并发症,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其中有1%的CPSP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济负担显著增加.本文详细阐述近年来CPSP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颈段关节松动术对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上颈段关节松动术对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上颈段关节松动术+颞下颌关节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上颈段假性关节松动术+颞下颌关节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最大主动张口度(MMO)以及下颌功能限制量表(JFLS-20)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MMO和JFLS-20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MO和JFLS-20评分的改善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上颈段关节松动术可改善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MMO和下颌功能,减轻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间歇性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睾丸扭转(IT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IT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9例ITT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7~13.9岁,平均11.9岁。临床表现为阴囊、睾丸疼痛,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次数平均2.4次(1~5次),每次持续1 min~3 d,其中1例伴恶心和左下腹痛。阴囊、睾丸疼痛次数4例为1次,5例反复多次,其中1例多次睾丸扭转手法复位缓解。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病程为4~24 h,查体均见患侧阴囊红肿伴触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超声检查提示2例睾丸无血供,1例睾丸血供减少,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附睾头增大,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睾丸上方精索血管扭转。4例慢性期患儿病程为5~24个月,查体见患侧阴囊较对侧松弛,睾丸位置低,提睾反射存在,其中1例伴睾丸横位,1例伴睾丸萎缩发育小;超声检查提示1例存在睾丸萎缩变小,其余3例睾丸正常。9例均行睾丸探查、双侧睾丸固定术,其中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行急诊手术;4例慢性期患儿行择期手术。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睾丸坏死,睾丸挽救率为100%(9/9)。所有患儿均存在患侧睾丸附睾鞘膜附着异常,为钟摆畸形,其中2例伴健侧睾丸附睾钟摆畸形。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6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未见睾丸疼痛复发。除1例术前患侧睾丸已存在睾丸萎缩外,所有患儿睾丸均恢复良好,未见睾丸萎缩变小。结论:ITT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睾丸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查体见睾丸横位或睾丸萎缩、发育小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因睾丸扭转可自行复位而表现多样。ITT一经诊断,需尽早行双侧睾丸固定术,以防阴囊、睾丸疼痛再次发作及潜在的睾丸缺血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科手术后慢性疼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慢性疼痛(CPSP)是影响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CPSP的发生率为5%~85%,目前认为CPSP的定义需要同时满足以下5个要求:①手术后出现或强度增加的疼痛;②持续时间至少3~6个月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③出现于一段无症状期后或由持续的急性术后疼痛转归;④局限于术区的或是投射在相应神经支配区的疼痛;⑤排除其他疼痛原因 [1]。CPSP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局部创伤、炎症反应或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 [2]。CPSP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也是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危险因素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11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n=75):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重比重布比卡因(3.33%葡萄糖配置)9~11 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待胎儿娩出后,E组立即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15 mg/kg,浓度为1 mg/ml,泵注时间为30 min,C组则静脉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0 min。术毕开启PCIA泵,E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 μg+艾司氯胺酮1.25 mg/kg+昂丹司琼8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 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给药后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记录术后2、6、12、24 h和48 h静息及咳嗽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和首次镇痛时间;随访术后3、6个月慢性疼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产妇在给药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术后2、6、12 h静息、咳嗽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均 P<0.05);与C组相比,E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延长[(176.8±18.3)min vs (148.5±16.9)min, P<0.05],E组术后0~12 h、12~24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显著低于C组(均 P<0.05),但术后24~48 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术后3个月[13.4%(9/67) vs 18.8%(13/69), P=0.392]和6个月[10.7%(6/56) vs 16.1%(10/62), P=0.391]慢性疼痛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可优化剖宫产术后短期镇痛效果,且不增加精神反应,但不能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非深部浸润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与非深部浸润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5例DIE患者作为观察组,83例非深部浸润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获至少5年随访。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明显更大[(33.8±5.5)岁vs (32.0±5.2)岁],中重度痛经[72.6%(69/95) vs 55.4%(46/83)]、慢性盆腔痛[24.2%(23/95) vs 8.4%(7/83)]、血糖类抗原(CA)125升高[80.0%(76/95) vs 65.1%(54/83)]的比例均更多,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亦更高[(5.4±1.2)分vs (4.3±0.9)分],同时手术时间更长[(75.1±20.1)min vs (56.0±18.9)min]、患者术中出血量也更多[(79.2±23.0)ml vs (57.8±16.3)min],双侧囊肿[54.7%(52/95) vs 34.9%(29/83)]、严重盆腔粘连[90.5%(86/95) vs 53.0%(44/83)]、合并子宫腺肌病[41.1%(39/95) vs 22.9%(19/83)]比例更高,美国生育学会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评分更高[(61.8±22.1)分vs (39.4±19.1)分]且rAFS分期Ⅳ期[71.6%(68/95) vs 43.4%(36/83)]比例更多,术后用药比例更高[98.9%(94/95) vs 92.8%(7/83)],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 P<0.05或 P<0.01)。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21.1%(20/95) vs 15.7%(13/83)]、活产率[100%(35/35) vs 92.1%(35/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0.05)。 结论:相对非DIE患者,DIE患者疼痛症状及盆腔粘连程度更重,rAFS评分更高且Ⅳ期比例更多,但术后复发率未见差异,同时对生育结局也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