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危及生命的输血急性并发症。TRALI是临床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TRALI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二次打击模式假说被普遍接受。TRALI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治疗。合理用血是避免TRALI的基本措施。实施以避免输注多产次女性献血者血浆成分为主的预防措施降低了TRALI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选择2021年3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液中心制备的30份混合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 n=15,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和对照组( n=15,采用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全血来源于147例健康无偿献血者。2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2组全血的容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2组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输血后的疗效。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1140)。 结果:①本研究2组白膜的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本研究2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分别为(3.3±0.6)×10 11、0.04×10 9个、(1.0±0.5)×10 8个、(69.0±5.7)%、(11.1±1.0)fL、(9.8±0.5)fL、(23.4±4.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6±0.6)×10 11、0.02×10 9个、(0.5±0.3)×10 8个、(55.8±4.3)%、(9.2±1.0)fL、(9.0±0.5)fL、(16.7±3.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8、 P=0.007, U=26.5、 P<0.001, t=3.55、 P=0.001, t=7.16、 P<0.001, t=5.16、 P<0.001, t=4.72、 P<0.001, t=4.68、 P<0.001)。③本研究2组去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3.1±0.6)×10 11和0.03×10 9个,高于对照组的(2.2±0.6)×10 11和0.01×10 9个,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2、 P=0.001, U=21.0、 P=0.005);2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 P=0.570)。研究组和对照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用于11和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输血治疗,2组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分别为9和10例,无效者均为2例。2组血小板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白膜汇聚法和浓缩血小板汇聚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其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并且血小板输注疗效接近。但是白膜汇集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回收率优于浓缩血小板汇聚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输血传播病毒并保障输血安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毒性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是对输血安全的最大威胁。为了保障血液安全,献血者血液病毒检测策略在不断演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传播风险,但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OBI)、抗逆转录HIV治疗期献血仍然时刻威胁着输血安全。其他已知病毒以及新发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潜在风险是输血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采供血机构应通过选择招募低风险无偿献血者、健康征询、使用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以及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制定更好的血液安全策略,从而降低病毒性TTI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血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us diseases,TTIDs)是采供血行业面临的血液安全的关键问题。国家通过立法和颁布行业标准指导采供血行业预防TTIDs的发生,主要的预防策略包括通过献血前健康征询和流行病学调查,排除高危人群,从低风险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对献血者和血液进行病原体相关标记物检测;利用成分血制备加工技术,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和活性;监测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s)对血液安全的影响,研判其输血传播的风险及有效的对策。通过严格的献血者选择、血液检测和病原体的灭活等预防策略的实施,在过去三十年里,TTIDs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检测窗口期、隐匿性感染和质量差错等因素的存在,使TTIDs的残余风险仍然存在。维持健康的固定的献血人群、不断提高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血液处理技术的综合使用,仍是不断提高血液安全性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8例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08例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观察,收集并整理所有献血者完整的临床资料,统计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对比采集失败与成功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影响采集失败的因素.结果 108例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者9例,失败率8.33%.其中失败原因中乳糜血3例(33.33%),献血反应2例(22.22%),耗材机器、血管因素、血小板聚集、血浆颜色异常各1例(11.11%).采集失败组在性别、年龄、献血次数上与采集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Logistic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均是影响采集失败的因素.结论 单采血小板采集中,仍存在采集失败的风险,且影响其失败的因素较多,需引起重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以此降低单采血小板采集的失败率,进一步提升血小板采集的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血液成分制备辅助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血浆等血液成分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中,主要作用为补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扩充血容量等[1-3]。当突发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时,及时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可有效改善伤员预后,降低危重伤员的病死率[4]。血浆一般通过特定的制备程序从献血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后,放入速冻机快速冻成固体以延长保存期,速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血浆的质量[5-8]。当前血浆速冻的运输和存取过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其劳动强度大且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不利于制备质量稳定的血浆制品,间接影响了患者的输血疗效[9-10]。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医疗等行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1-13]。浙江省血液中心将机器人技术成功应用于血浆速冻的运输和存取过程,设计开发了成分制备辅助机器人(以下简称机器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将设计和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 个)、成分制备(7 个)和血液供应(4 个)3 个方面 21 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 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 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 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 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 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 99.25%(397/400)、带旁路留样系统全血采集袋使用率82.68%(2 067/2 500)、血液采集职业暴露发生数 1 例;定期献血者比例和 400 mL全血采集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P<0.05);大型血站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标量全血采集率显著低于中、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 0.03%(3/10 000)、乳糜血报废率 3.05%(61/2 000)、溶血报废率 0.13%(13/10 000)、贴签错误发生数 0.06 件、血液导管渗漏数 8 袋、血液穿刺/接驳渗漏数 2.76 袋、耗材不合格数 0.59 件;大型血站溶血报废率显著低于中型和小型血站(P<0.05)、大型和中型血站乳糜血报废率显著低于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 0.023%(23/100 000)、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0.009%(9/100 000)、退血报废率0.106%(53/50 000)、用血医院服务满意度 99.16%(2 479/2 500).不同血站之间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与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中和小型血站之间定期献血者比例、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非标量全血采集率、400 mL全血采集率、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乳糜血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和退血报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客观评价血站采供血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推进全省血液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为今后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时间控制模式在血液分离机运行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构建血流分离机时间控制管理模型,探讨其在血液分离机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成分血采集血液分离时间延迟原因,采用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其影响因素与时间控制水平的关联性,在时间评估预测等多维度构建血液分离时间控制管理模型,制定时间控制管理对策.选取2019-2022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的600名献血者和采血期间临床在用的17台血液分离机,根据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0名献血者,14台血液分离机)和观察组(300名献血者,15台血液分离机,含对照组12台和新增加的3台),对照组血液分离机采用质量控制模式,观察组采用时间控制模式,对比两组成分血采集过程中的问题数、延迟比例、满意人数和参与采集成分血工作的相关医务人员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成分血采集过程中发生设备、医用耗材、医务人员及献血者相关问题的献血者人数分别为11名(占3.7%)、17名(占5.7%)、7名(占2.3%)和18名(占6.0%),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2、6.822、8.153、11.405,P<0.05);观察组成分血采集过程中血液分离机运行正常、明显延迟和显著延迟的献血者人数分别为236名(占78.7%)、46名(占15.3%)和18名(占6.0%),运行正常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明显延迟和显著延迟占比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21、7.131、8.549,P<0.05);观察组献血者满意人数为284名(占94.7%),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171,P<0.05);参与观察组献血者成分血采集工作的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为(91.14±4.86)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7,P<0.05).结论:时间控制模式能够控制血液分离机运行问题发生概率,缩短血液分离机运行延迟时间,改善献血者献血体验和采血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 2015-2022 年共 8 年 427 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据.比对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保存期末溶血率标准,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献血人群,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 1)427 例中有 418 例(97.89%)溶血率≤0.4%,均<0.8%;2)从献血者人群特征分析,溶血率男性组>女性组;3)在年龄的分组中 18~29 岁组的溶血率均低于30~39 岁组和 40~60 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职业分类中,学生溶血率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民族与血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数据统计表明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量、职业均可以影响溶血率.现行的标准在本地区血液质量控制的合格范围明显偏高,宜制定合理的质控策略,将溶血率的内控指标设定为<0.4%,有利于对本地区内部质量控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保障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