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肾梗死15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房性早搏2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D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确诊的DCVT住院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11例DCVT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41.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头痛(11/11,100%)、意识障碍(5/11,45.5%)和癫痫发作(4/11,36.4%)。11例患者均累及直窦,9例累及大脑大静脉,5例累及大脑内静脉,1例累及基底静脉。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血栓,3例合并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72.3%)早期CT平扫(发病1周内)可显示大脑大静脉高密度点征或直窦条索征。头颅MRI显示90.9%(10/11)的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以丘脑受累(5/11,45.5%)最常见,其次为深部白质(4/11,36.4%)。1例患者接受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发病第6天死亡。其余10例接受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至13年显示,4例遗留轻至中度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6例恢复正常。结论:头痛、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是DCVT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或深部白质受累时需警惕DCVT的可能。需重视早期CT平扫显示的高信号血栓点征和条索征。合并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DCVT患者急性期进展迅猛,转归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脑梗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导致全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脑梗死(cardio-cerebral infarction, CCI)是AMI合并AIS的罕见临床综合征,是指同时存在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心前区疼痛或心电图改变的危急症状。CCI的患病率从0.09%至1.6%不等,但患者病情危急,预后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由于病情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循证证据和机制研究较少,针对CCI患者的管理具有挑战性。文章总结了CCI的相关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效果、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以及手术顺序的选择,期望可缩短溶栓/血管内治疗时间,并改善患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持续窦内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联合静脉窦内持续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EMT联合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连续5例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39岁(范围19~65岁);男性2例,女性3例;3例有明确发病危险因素。4例患者有2个以上静脉窦受累,共10支CVST受累血管,受累静脉窦血栓负荷大、病灶体积大,临床表现重。EMT前平均肝素抗凝治疗时间为2.3 d(范围0.5~7 d),窦内溶栓平均持续时间为64 h(范围30~95 h)。治疗后8支血管再通,其中1支完全再通,7支部分再通。实现血管再通的4例患者长期临床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个月时0~2分,1年时0~1分)。1例患者未能实现血管再通,并因颅内高压行去骨瓣减压术,1年后遗留偏身瘫痪。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EMT联合持续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升高门静脉压力,诱发或加重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增加肝移植难度,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PVT相关研究结果公布,对其机制和临床危害认识不断深入。现就PVT形成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升临床医师对PVT发病机制的认识,辅助制定合理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7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45例(共71个创面)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足部Ⅲ度冻伤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hGM-CSF组24例(35个创面)和对照组21例(36个创面)。rhGM-CSF组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8±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36±14)岁。2组患者均进行复温、抗炎止痛、抗感染、抗凝、溶栓等全身治疗,rhGM-CSF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别外涂rhGM-CSF凝胶和芦荟抑菌胶,每平方厘米创面外涂10 mg,每24小时换药1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治疗1、3、7、14 d,对创面炎症反应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6、12 d,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阳性检出率;观察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治疗1、3 d,2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相近( t=0.37、2.93, P>0.05);治疗7、14 d,rhGM-CSF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5.77、5.83, P<0.01)。治疗前,2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治疗6、12 d,rhGM-CSF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1%(2/35)、22.86%(8/35),略低于对照组的13.89%(5/36)、30.56%(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hGM-CSF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创面红肿,创周皮肤片状红斑,经生理盐水冲洗后缓解。rhGM-CSF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5±0.8)d( t=24.89, P<0.05)。 结论:外用rhGM-CSF凝胶治疗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炎症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危险因素及超声心动图的预测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抗栓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资料,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经CT肺动脉血管成像或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09例,收集患者发病48 h内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规范化抗凝、溶栓或取栓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7.20±1.04)年,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初次生化实验室指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有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和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排除失访患者14例,其余95例纳入患者中生存者58例,死亡者37例,全因死亡率为39.0%。高龄( HR=2.32,95% CI:1.31~4.13, P=0.004)、恶性肿瘤( HR=6.49,95% CI:2.32~18.14, P<0.001)、右心房(RA)/左心房(LA)面积比增高( HR=2.01,95% CI:1.16~3.48, P=0.013)、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 HR=5.90,95% CI:1.45~23.94, P=0.013)、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增高( HR=1.75,95% CI:1.04~2.96, P=0.035)、低血氧饱和度( HR=1.70,95% CI:1.14~2.53, P=0.009)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8%、66.7%、59.4%和52.2%,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92.3%、84.6%和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率高,早期超声心动图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RA/LA面积比增高、高龄、恶性肿瘤、CCI评分增高、低血氧饱和度是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评价患者有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中有一定的价值,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高于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是仅次于心脏病、肿瘤等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速度快,死亡率高,容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生活品质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单一疗法只能对疾病的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治疗,而无法完全扭转整个发病进程。目前临床上的主要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解血浆纤维蛋白、抗凝和血液稀释等方法进行治疗。为使患者在临床上更多的获益,要及时根据患者的病理特点,正确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来增强其疗效,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主要对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