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AFRO综合征六例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明确诊断Castleman病患者31例,分析其中符合TAFRO综合征的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纳入TAFRO综合征诊断的患者6例(男5例),平均年龄41.5岁(27~59岁)。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血小板减少、多浆膜腔积液、器官肿大和(或)全身水肿、肾功能损害。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6/6)白细胞介素6均升高,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查均升高,6例HIV均阴性,4例行人类疱疹病毒8检查均阴性,6例病理诊断中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2例,透明血管型1例。2例患者行肾脏活检,1例符合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另1例为继发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行CHOP方案化疗,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单抗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5年后死于病情进展,另5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TAFRO综合征发病罕见,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于2021年10月24日收治的1例儿童卒中且最终诊断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基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患儿为男性,1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0 h余入院,院前完善头颅CT示双额叶及右侧顶叶皮髓交界区多发斑片状钙化,入院体检见手足及颜面多发冻疮,神经系统体检示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力Ⅳ +级,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急性脑干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心脏、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正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生化、凝血、自身抗体系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均为阴性,经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康复锻炼,肌力恢复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TREX1基因突变导致的AGS,突变位点为c.58G>A。AG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脑病,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应积极完善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多福韦在腺病毒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眼睛、肾脏和其他器官感染,轻度腺病毒感染一般是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进展为高热、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严重感染或播散性感染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腺病毒药物上市,本文总结了西多福韦在腺病毒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从成人重症腺病毒感染、儿童腺病毒感染、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及衍生物4个方面展开阐述。总体而言,西多福韦在治疗腺病毒重症感染中有一定作用,但多数研究样本量偏少且缺少前瞻性队列研究,今后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时需重点考虑。另外基于西多福韦开发衍生化合物或寻找类似药物,降低其肾毒性,也是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病毒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重症患儿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早期识别与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从病原、宿主、实验室检查及生物标志物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早期识别与诊断提供了新的临床线索。目前尚无用于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治疗策略为免疫调节及呼吸支持,大量临床研究为规范治疗策略、改善患儿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494例——急性胰腺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严重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腹痛、发热起病的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明确。在胰腺炎恢复过程中,患者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肠杆菌感染及巨细胞病毒血症,并在使用抗生素后多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但亦不能完全以药物过敏解释。本文通过对同一患者中出现多种疾病的病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相互之间的可能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腺病毒感染及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病毒发现60余年来,人腺病毒感染全球普遍存在,时有局部暴发流行。腺病毒通过基因重组,不断有新基因型被发现,新的基因型其致病特点各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流行的基因型存在差异。腺病毒感染可引发呼吸系统、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及眼部疾病。儿童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重症病例多,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抗病毒药物批准用于腺病毒感染治疗。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病死率超过50%,是目前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救治难题。现综述人腺病毒感染研究进展,并总结儿童腺病毒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研究,以提高对儿童腺病毒感染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一年集中监测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AHI)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设计为集中监测,监测对象为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并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所有患者,但在进行该药致AH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时,排除患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或恶性肿瘤肝转移以及用药前肝功能异常者。对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并经主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判定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AHI者,由专人另行建立临床档案,并每个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当月应用该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记录进行复核。监测期结束后,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监测对象的电子病历,记录纳入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总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检测结果,用药至发生AHI的时间,以及AHI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AHI组和无AH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 P<0.2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 OR及其95 %CI。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71例,其中发生AHI者34例,AHI发生率为12.5%。AHI组与无AHI组(23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身高、体重、静脉用药总剂量、联用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抗凝血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HI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比高于非AHI组[58.8%(20/34)比30.8%(73/237), χ 2=10.358, P=0.001]。2组患者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ALT、AST、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AHI组患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用药前[341(176,1 175)U/L比25(16,31)U/L, P=0.014;439(167,1 586)U/L比36(24,56)U/L, P=0.029;36.0(15.31,42.1)μmol/L比18.6(14.8,22.1)μmol/L, P<0.001],且均明显高于用药后非AHI组( P=0.006, P=0.026, P<0.001)。34例AHI患者中,用药第2、3和5天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分别为19、14和1例,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诊断AHI后,29例患者停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例改用利多卡因,2例分别继续用药1和3 d后停药。34例患者均接受保肝对症治疗,32例(94.1%)好转,至出院时25例(78.1%)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7例(21.4%)ALT、AST水平恢复至参考值上限2倍以内,TBil水平在参考值范围内;2例(5.9%)患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209,95 %CI:1.537~6.704, P=0.002; OR=2.437,95 %CI:1.083~5.486, P=0.031; OR=3.172,95 %CI:1.507~6.677, P=0.002)。 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多发生在用药3 d内,起病急,临床体征和症状均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雌激素受体诱导乳腺癌细胞辐射抗性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R1)对乳腺癌细胞辐射抗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转染ESR1过表达质粒(过表达对照vector组、过表达ESR1 OE组),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中通过慢病毒转染方法构建稳定敲低ESR1(敲低对照shNC组、敲低shESR1组)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ATG5)和蛋白表达水平(LC3B-I、LC3B-II、P62、FIP200、ATG5、ATG7、ATG12、Beclin1、ULK1);在8 Gy X射线的电离辐射处理下,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通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辐射敏感性(未照射sham组、照射IR组、电离辐射联合铁死亡抑制剂处理Fer-1+IR组、电离辐射联合凋亡抑制剂处理Z-VAD+IR组、电离辐射联合自噬抑制剂处理CQ+IR组);用台盼蓝染色检测自噬基因敲低和过表达细胞模型以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他莫昔芬(TAM)与电离辐射联合治疗下乳腺癌细胞的死亡率(他莫昔芬未处理TAM-组、他莫昔芬处理TAM+组)。结果:在8 Gy X射线照射后24 h处理条件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ZR75细胞ESR1的敲低促进细胞死亡( t=3.49、3.13, P < 0.05),而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ESR1的过表达抑制细胞死亡( t=4.16、7.48, P < 0.05);与单纯照射相比,自噬抑制剂氯喹的处理后增加了敲低ESR1的ZR75细胞集落形成数量( t=8.49, P < 0.05),抑制自噬可以减少沉默ESR1所致的ZR75细胞死亡。在电离辐射处理下,MDA-MB-231细胞过表达ESR1促进了细胞保护性自噬;ZR75细胞敲低ESR1后细胞保护性自噬降低。在ZR75细胞中敲低ATG5发现自噬降低,细胞死亡增加( t=4.19、6.39, P < 0.05),而在ZR75中过表达ATG5可以逆转因敲低ESR1导致的细胞死亡增加( t=1.70、4.65, P < 0.05)。化疗药物他莫昔芬处理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ZR75后发现自噬基因ATG5、ATG12的表达下降,自噬抑制,细胞死亡增加( t=18.70, P < 0.05),电离辐射处理促进了这一进程( t=16.82, P < 0.05)。 结论:雌激素受体ESR1通过增加ATG5自噬相关蛋白,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保护性自噬,从而导致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辐射抵抗,化疗药物他莫昔芬联合电离辐射治疗增加了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