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运动干预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终末期肾脏病(ESRD)指慢性肾脏病(CKD)的终末阶段,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运动干预被证明是CKD患者的保护因素,近期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抗阻力训练、血流阻断训练以及肌肉电刺激训练可显著改善ESR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预后。考虑到运动方案制定和运动干预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应实施个性化运动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中的应用价值,为孕妇妊娠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建卡并规律产检的11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均给予常规孕期保健,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每周6次的健步走有氧运动,试验组实施每周6次的日间隔有氧抗阻运动。比较2组入组时及干预第4、8、12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记录2组孕妇分娩结局。结果:干预第8、12周,试验组空腹血糖为(5.15 ± 0.48)、(4.85 ± 0.37)mmol/L,低于对照组的(5.36 ± 0.46)、(5.18 ± 0.48)mmol/L;干预第4、8、12周,试验组餐后2 h血糖为(6.45 ± 0.52)、(6.34 ± 0.44)、(6.21 ± 0.40)mmol/L,低于对照组的(6.73 ± 0.56)、(6.74 ± 0.48)、(6.49 ± 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19~4.30,均 P<0.05)。试验组自然分娩率为85.7%(42/49),高于对照组的69.2%(36/52);试验组会阴损伤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2.2%(6/49)、2.0%(1/49),低于对照组的28.8%(15/52)、15.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89、4.22,均 P<0.05)。 结论: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可有效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动疗法在周围动脉疾病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动疗法是周围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包括步行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抗阻力训练等形式。本文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中跛行严重程度、运动量增加幅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作息比、每周运动频率、疗程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指导,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13例ACL损伤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27岁[(18.5±3.0)岁]。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行膝关节纯侧位透视,联合四格法精确定位股骨隧道。比较术前(或伤前)和术后3,6,12,24个月膝关节KT1000患健侧差值(KT1000-ssd)、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Marx活动量表评分及患健侧伸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每次随访时记录运动员是否重返赛场、重返赛场时间及再损伤情况。评估术后24个月患膝MRI中ACL移植物的信号强度比(SIR)。结果:13例运动员均获随访24~33个月[(25.8±2.7)个月]。术前膝关节KT1000-ssd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1例;术后3,6个月膝关节KT1000-ssd 0度12例,Ⅰ度1例;术后12,24个月膝关节KT1000-ssd 0度13例。术前患膝轴移试验Ⅰ度8例,Ⅱ度5例;术后3个月患膝轴移试验0度11例,Ⅰ度2例;术后6,12,24个月患膝轴移试验0度12例,Ⅰ度1例。术后3,6,12,24个月IKDC主观评分分别为(68.0±4.3)分、(84.7±7.9)分、(94.6±3.3)分、(96.5±1.8)分;术后6个月开始,IKDC主观评分较术前的(48.3±25.0)分显著提高( P均<0.01)。术后3,6,12,24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63.4±6.6)分、(80.1±6.5)分、(93.8±4.6)分、(96.5±2.4)分;术后6个月开始,Lysholm评分较术前的(47.5±29.4)分显著提高( P均<0.01)。术后3,6,12,24个月Marx活动量表评分分别为(7.4±0.5)分、(13.8±0.7)分、(14.6±0.8)分、(15.0±0.7)分,均较伤前的(16.0±0.0)分显著降低( P均<0.01)。术后3,6,12,24个月患健侧伸膝最大抗阻力比值分别为0.60±0.10、0.85±0.08、0.91±0.06、0.97±0.04。术后6个月开始,患健侧伸膝最大抗阻力比值较术前的0.57±0.18显著提高( P均<0.01)。术后3,6,12,24个月患健侧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分别为0.64±0.09、0.82±0.06、0.89±0.04、0.94±0.06;术后6个月开始,患健侧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较术前的0.60±0.12显著提高( P均<0.01)。术后12个月13例运动员均重返赛场,重返赛场时间为术后5~12个月[(8.7±1.9)个月]。术后24个月13例运动员均未出现ACL再次损伤。术后24个月患膝MRI中ACL移植物的SIR值为1.80±0.20。 结论: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ACL损伤,6个月内可显著改善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主观功能、运动能力及肌肉力量,在12个月内使其重返赛场,并促进移植物早期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对女性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对女性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接受住院治疗的女性糖尿病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干预前后的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A1c、TG、LDL-C与FF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6周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与负性情绪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阻力运动对老年人肌少症治疗和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的抗阻力运动对老年人肌少症治疗和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7个数据库,收录从建库至2023年3月发表的关于探讨阻力运动对老年人肌少症治疗和预防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并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1 018例老年人。与对照组比较,抗阻力运动可改善骨骼肌质量指数( MD=0.34,95% CI:0.24~0.44, P<0.001)和握力( MD=1.63,95% CI:0.73~2.53, P<0.01)及5次坐立试验时间( MD=-1.99,95% CI:-2.48~-1.51, P<0.01);但对肌肉质量( MD=1.28,95% CI:-0.38~2.94, P>0.05)和膝关节伸展肌力( SMD=1.71,95% CI:-0.51~3.93, P>0.05)及步速( MD=0.03,95% CI:-0.03~0.08, P>0.05)改善效果不显著。 结论:抗阻力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骨骼肌质量指数和握力及5次坐立试验时间,延缓肌少症老年人骨骼肌退行性变化,对健康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预防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2型糖尿病伴衰弱老年患者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阻力训练对2型糖尿病伴衰弱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0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伴衰弱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维持日常运动和生活状态;观察组则以此为基础,进行抗阻力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末及干预3个月末测量血脂、血糖、体重等患者生理指标,应用衰弱状况量表测评患者的衰弱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生理指标(血脂、血糖、体重等)无统计学差异;而干预1个月末和3个月末时,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指标(血脂、血糖、体重等)优于对照组,衰弱患者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衰弱老年患者采取抗阻力训练,可降低血脂、血糖等,使患者的衰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气肌训练对老年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MT)对老年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老年(60~70岁)健康女性分为IMT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IMT组给予IMT训练,训练时吸气阻力值设定为5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每周训练5次,持续训练5周;对照组训练方法及干预时间同IMT组,但训练时吸气阻力值设定为5% MIP水平。于干预前、干预5周后测定2组老年对象安静时心率变异性(HRV),采用深呼吸试验记录吸气相心率(HR-in)和呼气相心率(HR-ex),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评估2组老年对象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IMT组MIP明显升高( P<0.05),HRV频谱中高频功率(HF)升高、低频功率(LF)与HF比值(LF/HF)降低( P<0.05),在深呼吸试验时HR-in[(74±9)bpm]及HR-ex[(65±5)bpm]均明显下降( P<0.05),WHOQOL量表各项指标(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分别为(75.6±5.0)分、(68.7±7.2)分、(66.2±6.8)分和(51.0±6.2)分]均明显升高( P<0.05),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数据干预前、后均无显著变化( P>0.05)。 结论:为期5周的IMT训练能显著改善老年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为制订抗衰老运动康复处方提供了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阻运动联合帕金森康复操在帕金森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中老年帕金森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实施抗阻力运动联合帕金森康复操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100例帕金森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住神经内科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同期入住国际部神经内科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抗阻力运动联合帕金森康复操进行干预护理。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总分为(20.76±7.71)分,主观睡眠质量维度得分为(1.24±0.80)分,入睡时间维度得分为(2.55±1.50)分,睡眠时间维度得分为(1.31±1.08)分,睡眠效率维度得分为(1.56±1.29)分,睡眠障碍维度得分为(6.07±4.38)分,催眠药物维度得分为(1.20±1.18)分,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得分为(2.78±1.83)分,均较对照组低,在PSQI总分和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2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为(120.86±21.98)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抗阻力运动联合帕金森康复操对改善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效果,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