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岗位层级管理与绩效二次考核分配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科学的人员岗位层级管理与绩效二次考核分配办法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开始,对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全部工作人员(67名)的岗位类别、岗位劳动强度、技术风险级别、本专业人员层级划分、专科带教培训、岗位说明书修订、岗位能力等方面进行设置管理,应用竞聘机制,在护理部按消毒供应中心总人数发放绩效总金额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科研、服务满意度等对岗位绩效二次考核分配及岗位晋级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实施。结果:实行绩效二次考核分配管理前后,护士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科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科室质控检查质控缺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工作人员民主测评中,对绩效分配非常满意43人,不满意的3人,不满意的内容为哺乳期岗位系数同其他岗位无差别。 结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岗位层级管理与绩效二次考核的实施,激发了各层级护士的潜能,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做到了层层有目标、事事有人管;全员参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和工作运行,取得了满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运行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是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及办事制度,不断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的规则,是落实医院党委对公立医院领导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搭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并基于此建立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运行体系,将议题确定、会议召开、决议执行、监督检查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实现决策程序的可控制、可反馈与可追溯,既确保决策过程科学、规范,又依据公立医院运行特点确保决策效率,帮助医院管理者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动态管理,并能够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措施,可为其他公立医院党委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机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我国医保覆盖率显著提高,医保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人工审核方式已无法满足医疗机构对医保基金高效监管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面向重点监管的药品和诊疗项目,通过构建智能化审核规则、设计审核触发点和违规医嘱拦截等级、设立系统运行前准备制度和持续改善机制,成功建立了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实现了对医保基金违规使用行为的事前审核、事中控制。2021年3月,医院正式启用该系统,同年4—9月医院门诊医保拒付金额和数量分别为10 587元和72笔,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79.21%和77.50%,有效提升了医保基金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手术后随访指标体系与结构化随访系统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麻醉手术不同时间点随访指标体系,研发建立结构化的随访信息系统,以满足麻醉医疗质控和科研需求。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构建完备的随访指标体系,向全国多家医院麻醉科医师发送电子问卷,对构建的随访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分析及效度分析,并形成推荐的术后7 d、术后30 d、术后1年随访指标体系;运用互联网、标注化语义定义、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结构化的随访信息系统。结果: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通过问卷星发放随访指标集调查问卷,共回收来自24个省94家医院的有效匿名回复问卷185份,随访体系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525~0.566,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30~0.98。推荐的术后7 d随访体系包含8个系统30个条目;术后30 d随访体系包含2个系统,共计2个条目;术后1年随访体系无推荐条目。成功研发建立基于上述随访指标体系的结构化、智能化随访信息系统。目前,可通过院内电脑或移动设备访问该随访系统,已完成临床试用并常规用于随访。试运行期间结果表明,随访人员对该系统满意度较高,随访平均准确率提高了16%,随访时间降低10~15 min/例。结论:依据与麻醉相关性的不同,在麻醉手术后不同时间需重点关注的结局指标存在差异,结构化随访信息系统可提高随访效率及准确率,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增加不同临床研究的可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时分级管理实现方舱医院批量新冠感染者高效应急救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灾害救援及急诊分诊理论,以四川援长春医疗队执行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简称长春工体方舱)救援实践为例,介绍如何快速组建医生团队以实现批量患者的高效应急救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和前瞻性观察方法开展研究。横断面分析2022年4月支援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的四川医疗队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量为2022年4月3月至28日在长春工体方舱的患者总数。在任务开始时、任务第1周、第3周利用五分评分法反映医生身心状态、压力状态和救援成就感。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和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方案在方舱运行10 d时完成全部实施,对比方案实施前后医生查房效率和自评分变化,总结救援成绩。结果:承担长春工体方舱医院运维的四川援长春医疗队56名医生来自14家医院12个专业科室。在常规培训及分工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及基于信息化的患者分区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批量患者入舱收治时间从每人(14.64±10.09)min缩短至(6.80±5.10)min( P<0.01),静态查房时段每位医生每小时可查看患者数从(28.50±12.26)人提高到(68.43±19.95)人( P<0.01),共收治患者1 293人,舱区零死亡、零事故、无轻症转重症。35名医生完成连续调查,措施实施前,医生身体状态评分略有下降,方案实施后趋势改善( P<0.01),方案实施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 P=0.03)、压力感受自评分降低( P<0.01)、职业成就感自评分提高( P<0.01),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根据方舱批量患者应急救治工作特点,对临时召集的医生团队进行基于舱内外联动机制的动静态分时排班和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有利于提高救治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和风险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医院运行效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测算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医院的运行效率,为提升我国医院运行效率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复旦大学中国综合医院排行榜等。将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医院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医院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次数、住院手术人次数、优势专科声誉得分和科研学术得分作为产出指标,政府卫生支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三级甲等医院数占比作为环境变量,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医院运行效率和规模收益。结果:环境变量影响我国医院运行效率( P<0.05),剔除其影响后,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医院运行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703、0.961和0.726。其中,4个省份的医院规模效益不变,26个省份递增,1个省份递减。 结论:纯技术效率是提升我国医院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而规模效率偏低会影响医院运行效率的提高,多数省份医院的规模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医院运行效率,笔者建议医院应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发挥社会、经济和环境变量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当代病理科建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致力于建立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自2017年5月试运行ISO15189管理体系以来,试剂管理的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暴露了诸多问题。科室决定基于试剂管理需求,依靠信息化手段,引入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期提升试剂耗材管理效率。试剂系统采用Java作为开发工具,通过B/S结构针对试剂管理的全流程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维护简便。试剂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需导入自购试剂信息合理规划建立4大库,即供应商基本信息库、试剂信息库、人员权限库及存放位置库。运行以来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可实时追踪以保证体外诊断试剂的可溯源性,同时能够避免和减少试剂在购、销、用环节中的损失进而提高科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更好地保障检查、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精准诊断提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互联网+"诊疗管理平台的构建和运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迅速,防控压力大,因一线医疗资源有限,故卫生资源保障压力剧增。医院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医务工作者面临交叉感染的高风险。探寻降低新突发传染病诊治流程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降低交叉感染率、提高诊治准确率和成功率的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互联网+"在COVID-19防控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多的单位提供借鉴。上海长海医院为COVID-19军队定点收治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将"互联网+"应用到预检分诊、发热门急诊、专家会诊、病房管理、健康宣教与诊治等各个环节,建立了独特有效的COVID-19疫情防控体系,达到高效分诊、接诊、专家会诊、无接触式的病房管理与宣教的目的,合理调控了医疗压力,节省了疫情防控耗材,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提升了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多院区公立医院肿瘤科运行效率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多院区医院肿瘤科的运行效率,为科室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某三级甲等医院为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多院区公立医院,本研究以其肿瘤科为研究对象,将该科位于不同院区的9个病区作为决策单元。自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管理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肿瘤科2020—202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肿瘤科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决策单元的效率变化情况,并通过投影值分析识别未达到规模报酬固定病区的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选取医务人员总数和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为投入指标,病床使用率、出院人次和病例组合指数为产出指标。结果:2020—2022年肿瘤科超效率值>1的病区分别有0、2、4个,总体效率逐步增高。2022年,S3、S4、S7和S9病区的超效率值分别为1.001、1.005、1.113和1.112,均达到规模报酬固定;其他5个病区的投入冗余率均为0,但存在产出不足,其中S5和S8病区的病床使用率应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5%和4%,S1和S8病区的年出院人次应分别增加24%和1%,S2和S6病区的年度病例组合指数应分别增加21%和20%。2020—2021年,肿瘤科的Malmquist指数为0.959,2021—2022年则升至1.030,且各病区的Malmquist指数均>1。结论:通过实施多院区一体化管理,肿瘤科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科室运行效率具有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者数据实时质量控制在实验室内血细胞分析仪比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量控制(PBRTQC)方法在实验室内不同血细胞分析仪间比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河北省儿童医院检验科5台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及每日新鲜静脉血比对结果,首先应用PBRTQC专业智能软件系统进行参数设置、程序建立及性能验证,选择白细胞计数低浓度(2.5~4.5)×10 9/L、中浓度(6.0~8.0)×10 9/L、高浓度(12.0~14.0)×10 9/L为3个比对浓度范围,分别利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和中位数法对白细胞计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并将EWMA和每日新鲜血比对法所得设备间偏差进行比较分析。以WS/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白细胞可比性验证要求允许偏差±7.50%作为白细胞计数仪器间比对相对偏差标准。 结果:(1)在统计周期共纳入38 313个样本结果,基于本室白细胞计数患者数据建立的EWMA质控法,出现预警结果70个,预警率为0.183‰,误差检出概率为100%,假失控概率为0,EWMA质控效能符合质量目标。(2)以高浓度为例,5台血细胞分析仪结果可比性监测中,每周比对及每月比对时EWMA与中位数法结果符合率为100%(46/46),每日比对中,EWMA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监测效能。(3)在所选自然月中,EWMA法与新鲜血比对法一致率为95.24%(20/21)。结论:PBRTQC法可作为室内质控的补充,对实验室内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设备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以降低质量风险和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