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空地一体化急救体系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本文旨在介绍武汉市空地一体化急救体系的建设背景、实施过程及其成果,并深入分析其运作机制和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急救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 通过项目论证与规划、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救援实践与效果评估等方法,构建并完善了空地一体化急救体系.武汉市成功建立了空地一体化急救站,实现了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的常态化运行,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结果 实践证明,该体系在提升救援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救治成功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武汉亚心总医院空地一体化急救站已完成 200 多例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转运,展现了高效与专业的救援能力.结论 研究成果为武汉市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急救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证支持,为推动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726, 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83, 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6, 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8、86.966, 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 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防护检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开发一套放射防护检测信息系统,与正在运行的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医用辐射监测子系统对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方法:依据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开展需求调研和系统建模分析,采用B/S架构研究建立包括检测、审核和系统管理3个模块的放射防护检测信息系统,设置管理员、检测人、审核人和报告签发人4个级别用户。结果:试用结果表明,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可实现放射防护检测信息从填报、审核、签发、出具检测报告到上传数据的全流程信息化,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结论:开发的检测信息系统可提高检测工作效率,能与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医用辐射监测子系统成功对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疗机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我国医保覆盖率显著提高,医保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人工审核方式已无法满足医疗机构对医保基金高效监管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面向重点监管的药品和诊疗项目,通过构建智能化审核规则、设计审核触发点和违规医嘱拦截等级、设立系统运行前准备制度和持续改善机制,成功建立了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实现了对医保基金违规使用行为的事前审核、事中控制。2021年3月,医院正式启用该系统,同年4—9月医院门诊医保拒付金额和数量分别为10 587元和72笔,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79.21%和77.50%,有效提升了医保基金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放疗CT模拟定位远程培训系统研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发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放疗CT模拟定位的远程培训系统,探索一种医学培训的新方法。方法:使用3DMax与Maya进行3D建模,Unity3D引擎开发3D虚拟操作及交互系统;Java的SpringMvc架构作为系统后台服务,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并将用户分为教师和学员两种角色,模式分为教学与考核模式。结果:系统功能涵盖CT模拟定位全过程,主要包括患者信息管理、CT模拟定位机认知、体位固定技术、CT定位扫描、处理突发事件等模块。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系统浏览量达14 920人次,培训通过率为86.66%。与传统培训相比,培训效率明显提升,并获得一致好评。结论:远程培训系统能有效提升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共享性、创新性。目前系统已上线且推广性较强,应用前景广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当代病理科建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致力于建立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自2017年5月试运行ISO15189管理体系以来,试剂管理的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暴露了诸多问题。科室决定基于试剂管理需求,依靠信息化手段,引入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期提升试剂耗材管理效率。试剂系统采用Java作为开发工具,通过B/S结构针对试剂管理的全流程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维护简便。试剂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需导入自购试剂信息合理规划建立4大库,即供应商基本信息库、试剂信息库、人员权限库及存放位置库。运行以来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可实时追踪以保证体外诊断试剂的可溯源性,同时能够避免和减少试剂在购、销、用环节中的损失进而提高科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更好地保障检查、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精准诊断提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初步明确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特实施本项目。方法: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42例,以项目组完成"浙里急救"信息软件开发实施为时间节点,将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基于救治团队成员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院内信息交接管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流程;评价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对两组患者严重创伤救治急诊质控时间的影响。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损伤控制性处置环节相关质控指标发现,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更早获得绿色通道建档(2.0 min vs. 0.0 min),更早完成血标本采集(4.0 min vs. 2.0 min),首次给药时间更早(4.0 min vs. 2.0 min),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更早(8.0 min vs. 5.0 min),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早完成(15.0 min vs. 12.0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急诊救治关键质控指标考核方面,观察组患者多学科救治院前启动例次(7 vs. 1)、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14.0 min vs. 6.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完成CT扫描(CT扫描完成时间23.0 min vs. 20.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送出急诊室转入手术/病房住院(急诊室滞留时长60.5 min vs. 49.4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加快创伤患者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流程运行,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长,提升患者急诊室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多院区公立医院肿瘤科运行效率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多院区医院肿瘤科的运行效率,为科室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某三级甲等医院为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多院区公立医院,本研究以其肿瘤科为研究对象,将该科位于不同院区的9个病区作为决策单元。自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管理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肿瘤科2020—202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肿瘤科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决策单元的效率变化情况,并通过投影值分析识别未达到规模报酬固定病区的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选取医务人员总数和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为投入指标,病床使用率、出院人次和病例组合指数为产出指标。结果:2020—2022年肿瘤科超效率值>1的病区分别有0、2、4个,总体效率逐步增高。2022年,S3、S4、S7和S9病区的超效率值分别为1.001、1.005、1.113和1.112,均达到规模报酬固定;其他5个病区的投入冗余率均为0,但存在产出不足,其中S5和S8病区的病床使用率应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5%和4%,S1和S8病区的年出院人次应分别增加24%和1%,S2和S6病区的年度病例组合指数应分别增加21%和20%。2020—2021年,肿瘤科的Malmquist指数为0.959,2021—2022年则升至1.030,且各病区的Malmquist指数均>1。结论:通过实施多院区一体化管理,肿瘤科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科室运行效率具有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心肺复苏院内启动准备流程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体外心肺复苏院内启动准备流程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开展体外心肺复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循证护理研究方法,根据"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美国指南网、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等网站及UpToDat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与体外心肺复苏院内启动准备相关的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5月20日。研究者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并整合。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2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2篇类实验研究,从医疗条件、团队组建、物品管理、运行机制、启动前救治及启动判断6个方面总结出18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体外心肺复苏院内启动准备流程的相关证据,可为促进体外心肺复苏推广及实施提供参考。后续研究中仍需要着重关注体外心肺复苏的团队建设、人员培训考核以及管理制度优化,以提高体外心肺复苏的救治效率及准备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患者数据实时质量控制在实验室内血细胞分析仪比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量控制(PBRTQC)方法在实验室内不同血细胞分析仪间比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河北省儿童医院检验科5台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及每日新鲜静脉血比对结果,首先应用PBRTQC专业智能软件系统进行参数设置、程序建立及性能验证,选择白细胞计数低浓度(2.5~4.5)×10 9/L、中浓度(6.0~8.0)×10 9/L、高浓度(12.0~14.0)×10 9/L为3个比对浓度范围,分别利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和中位数法对白细胞计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并将EWMA和每日新鲜血比对法所得设备间偏差进行比较分析。以WS/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白细胞可比性验证要求允许偏差±7.50%作为白细胞计数仪器间比对相对偏差标准。 结果:(1)在统计周期共纳入38 313个样本结果,基于本室白细胞计数患者数据建立的EWMA质控法,出现预警结果70个,预警率为0.183‰,误差检出概率为100%,假失控概率为0,EWMA质控效能符合质量目标。(2)以高浓度为例,5台血细胞分析仪结果可比性监测中,每周比对及每月比对时EWMA与中位数法结果符合率为100%(46/46),每日比对中,EWMA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监测效能。(3)在所选自然月中,EWMA法与新鲜血比对法一致率为95.24%(20/21)。结论:PBRTQC法可作为室内质控的补充,对实验室内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设备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以降低质量风险和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