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健康教育配合腹式呼吸训练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视频健康教育配合腹式呼吸训练在电子支气管镜(电支镜)检查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行电支镜检查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对照组围术期常规护理,在上述基础给予研究组视频健康教育配合腹式呼吸训练,评估其干预前后焦虑程度及对镜检查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记录插管效果及镜检时间不适情况、肌肉紧张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视频健康教育及腹式呼吸训练后,状态焦虑量表(S-AI)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且对电支镜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检查过程中肌肉紧张程度及不适症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插管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镜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电支镜检查患者实施视频健康教育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电支镜检查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患者主观配合度,减轻镜检相关不适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会厌缺如致气管插管术困难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24岁,体质量27 kg,身高165 cm。因"反复腹痛17个多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个多月"入院。患者1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在当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缓解出院。之后反复出现脐周隐痛,伴食欲减退、腹泻等,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1个月前再次出现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每日呕吐约4~5次,量少,吐后疼痛缓解。入院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计数17.22×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33×10 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计数452×10 9/L、白蛋白28.6 g/L,血清电解质:Na + 129.9 mmol/L、Cl - 91 mmol/L、K + 2.98 mmol/L。胸部CT和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入院以来睡眠、饮食、二便、体重无明显变化。曾在"日间无痛检查中心"行胃镜检查术,因胃镜置入困难而失败。患者因严重营养不良,且有钠、钾等电解质失衡,改在手术室内全麻气管插管术后再次行胃肠镜检查术。患者除了明显营养不良外,心、肺等主要脏器功能尚好,体格检查无特殊阳性体征。气道评估:张口度大于三横指,Mallampati分级Ⅱ级,甲颏距离> 3.5 cm,头颈活动度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通气联合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通气联合镇静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监护室收住的100 mmHg<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具有气管镜检查适应证的患者32例,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毛刷刷检、活检等操作。16例患者随机分入无创通气联合镇静组(丙泊酚镇静),16例随机分入无创通气非镇静组。主要观察终点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的感受度及检查完成后1 h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的比较。结果: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镇静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增加了18%,非镇静组氧合指数增加了6%。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下降,非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增高。镇静组气管镜检查所需时间更短。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操作过程中无明显不适,并同意必要时再次气管镜检查;非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有明显不适,包括呼吸困难、咳嗽、疼痛等,仅有少数患者同意再次气管镜检查。2组大部分患者得到了确诊。结论: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联合镇静下气管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可抽取并储存胃内容物经口胃管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常规采用鼻胃管解决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问题。现有鼻胃管存在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及患者不适感强烈等缺点;传统经口胃管无单向阀开关及胃内容物储存装置,且无法在胃部固定,容易造成胃内容物倒流、无法充分了解胃内容物消化吸收情况及胃管意外脱出,影响进一步喂养和胃内容物检测。为此,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可抽取并储存胃内容物的经口胃管,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704393.1)。该装置包括收集组件、插管组件和固定组件三部分。收集组件包括:胃内容物储存囊,可清晰直观地看到胃内容物;三通开关,可通过旋动来控制通路处于不同状态,以便医务人员抽取胃内容物、进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或关闭通路,同时减少污染、延长胃管使用寿命;单向阀,可有效避免胃内容物倒流。插管组件包括:刻度管,使医务人员有效辨别胃管插入深度;实心引导头,使管道经口插入更加顺畅;葫芦形通口,可有效避免管道堵塞。固定组件为可注水注气球囊,管道经口插入后,适当注水注气,可避免胃管意外脱出。使用该装置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可有效促进患者全身各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氧合成功救治重度有机氟中毒4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救治急性重度有机氟气体中毒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浙江衢州发生一起急性群体有机氟气体中毒事件,回顾本院应用ECMO救治其中4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化验与检查的变化,治疗方法,ECMO治疗的模式、支持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转归等。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2±9)岁,均在吸入气体后6 h因为胸闷、咳嗽、咽部不适等来院急诊。患者病情进展快速,以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为突出表现,中毒后(13.0±4.8)h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15.5±5.3) h接受ECMO治疗。其中VV-ECMO(1例8h后转VA)、VA-ECMO各2例;ECMO治疗持续(8.8±3.6) d后均成功撤机,呼吸机治疗(23.0±28.7) d,ICU住院时间(42.0±55.4)d。其中1例VA-ECMO治疗后发生下肢坏死而截肢,后转康复医院治疗,余3例痊愈出院。结论:ECMO在急性有机氟气体中毒患者的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作为区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技术的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喉罩在肥胖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内镜喉罩在肥胖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行上消化道EMR的肥胖患者9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镜喉罩组(采用全身麻醉内镜喉罩通气)和鼻导管组(采用常规非插管静脉麻醉),每组45例。记录EMR时间,围手术期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围手术期SpO 2、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苏醒时间,术后麻醉后护理病房(PACU)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医患满意度。 结果:两组EMR时间和术后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和麻醉诱导期最低Sp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内镜喉罩组EMR期最低SpO 2明显高于鼻导管组(0.990 ± 0.010比0.951 ± 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各时间点心率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入手术室时和离开PACU时Sp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内镜喉罩组内镜置入即刻和手术结束时SpO 2明显高于鼻导管组(0.989 ± 0.009比0.976 ± 0.011和0.987 ± 0.010比0.981 ± 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内镜喉罩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鼻导管组[(6.7 ± 1.1)min比(4.6 ± 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均未发生误吸、声嘶和气道痉挛。两组咽痛、心动过缓、低血压、腹痛腹胀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内镜喉罩组呛咳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鼻导管组[2.2%(1/45)比2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内镜喉罩组麻醉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满意度明显高于鼻导管组[95.6%(43/45)比66.7%(30/45)和88.9%(40/45)比7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 结论:肥胖患者行上消化道EMR时应用内镜喉罩可以有效改善通气不足导致的低氧情况,同时并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也不增加患者咽喉部不适感的发生率,但稍延长了苏醒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气管插管麻醉联合加速康复护理在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在胸腔镜单孔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8月该院胸外科非气管插管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遵照构建的快速康复路径表干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选取同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根治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肺癌根治性切除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早,胸管引流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咳嗽/咽喉不适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联合快速康复护理行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降阶梯无创正压通气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肥胖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护理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降阶梯无创正压通气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D)合并肥胖患者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AAD合并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AAD合并肥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面罩氧疗,试验组采用降阶梯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护理。记录2组干预前和干预后各时段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和呼吸道舒适度评分,比较2组拔管后72 h内低氧血症、再次插管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最终试验组纳入36例,对照组纳入38例。拔管后2、8、24、48、72 h,试验组氧合指数、PaO 2、SaO 2高于对照组,PaCO 2和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2~9.00,均 P<0.05);拔管后72 h,试验组pH值为7.43 ± 0.08,高于对照组的7.38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4, P<0.05)。拔管后24、48、72 h,试验组咽喉疼痛评分和口、鼻腔干燥程度评分分别为(3.11 ± 1.53)、(2.25 ± 0.57)、(0.94 ± 0.14)分和(4.33 ± 1.08)、(3.33 ± 0.68)、(2.81 ± 0.43)分,低于对照组的(5.24 ± 1.96)、(3.58 ± 0.73)、(2.18 ± 0.91)分和(6.00 ± 1.92)、(5.39 ± 1.13)、(4.79 ± 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46~5.21,均 P<0.05)。试验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再次插管率、不耐受率分别为2.8%(1/36)、2.8%(1/36)、0,均低于对照组的26.3%(10/38)、21.1%(8/38)和10.5%(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9、5.78、4.01,均 P<0.05)。 结论:降阶梯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提高AAD合并肥胖患者术后氧合状态,降低低氧血症和再次插管发生率,减轻呼吸道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对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对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扁桃体手术患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 ~ 6岁,体重10~20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 n=30):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组(NO组)和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面罩通气,当呼出气氧浓度(C ETO 2)达90%以上后移除面罩。NO组经鼻置入自制给氧导管至口咽部,连接湿化瓶并经其提供10 L/min的纯氧直至气管插管成功。患儿置入可视喉镜进行检查,以模拟困难气道。当SpO 2≤95%或安全窒息时间达600 s时停止窒息观察,快速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记录安全窒息时间(移除面罩至SpO 2降到95%的时间)、停止面罩通气时C ETO 2和停止面罩通气后SpO 2最低值。分别于入室时、窒息开始即刻和气管插管成功即刻,记录HR和MAP;于窒息开始即刻和气管插管成功即刻记录SpO 2和P ETCO 2,计算P ETCO 2升高速度,同时测量胃窦部横截面积。记录置入自制咽部给氧导管时鼻腔出血、鼻腔干燥和术后咽部不适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NO组安全窒息时间延长,P ETCO 2升高速度降低,停止面罩通气后SpO 2最低值升高,气管插管成功即刻HR增快,MAP、SpO 2和P ETCO 2升高( P<0.05),停止面罩通气时C ETO 2和各时点胃窦部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O组患儿置入自制咽部给氧导管时均未见鼻腔出血、鼻腔干燥和术后咽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可延长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对经皮肾镜取石术男性患者术后感染和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泌尿系结石男性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对导尿管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试验组对导尿管采用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比较2组患者CAUTI发生率以及导尿管外露长度和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导尿管留置时间<1周;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大出血改为三腔导尿管膀胱冲冼而退出,最终试验组纳入51例,对照组纳入48例。试验组CAUTI发生率为3.9%(2/51),低于对照组的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2, P<0.05)。插管后第3、5、7天,试验组导尿管外露长度分别为(17.76 ± 1.41)、(17.12 ± 1.28)、(16.49 ± 1.63)cm,长于对照组的(16.04 ± 1.96)、(15.81 ± 1.78)、(15.29 ± 1.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5.00、4.17、3.32,均 P<0.05);插管后第3、5、7天,试验组导尿管相关性不适症状评分分别为(0.82 ± 0.09)、(0.53 ± 0.07)、(0.49 ± 0.08)分,低于对照组的(1.17 ± 0.23)、(0.92 ± 0.09)、(0.77 ± 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10、2.88、2.46,均 P<0.05)。 结论: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可降低泌尿系结石患者CAUTI发生率,增加导尿管的稳定性,并能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