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对废用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肌力、肌张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对废用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选取80例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并安排在不同病房。常规康复组27例施行医院常规康复(良肢位摆放、按摩、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27例是在医院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康复护理训练(放松训练、用手微震动疗法、巴氏球运动训练),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26例是在医院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训练基础上实行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干预8周后比较3组患侧股四头肌(伸膝肌)的肌力和股二头肌(屈膝肌)的肌张力。结果:干预前,3组患者都出现患侧股四头肌的肌力下降,股二头肌的肌张力过高(最小值≥5 uV)引起的膝关节屈曲挛缩表现。干预8周后,3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的肌张力测量值下调( F值为10.623, P<0.001),股四头肌的肌力测量值上调( F值为10.888, 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相比,常规康复组和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废用性膝关节屈曲挛患者采用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能够松解关节组织的短缩僵硬,显著降低屈膝肌的肌张力,增加伸膝肌的肌力,恢复和改善屈伸膝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能力,使其肌力/肌张力比例趋于平衡,增强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有效降低膝关节屈曲挛缩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康复护理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康复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通过计算机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会、苏格兰学院际指南网、美国指南网、英国医学杂志、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30日。由2~4名循证研究员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提取及综合关于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康复护理的证据。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包括最高临床决策2篇、指南8篇、专家共识3篇。最终形成最佳证据22条,包括健康宣教、体位摆放、功能锻炼、疼痛瘙痒护理、瘢痕用药、物理康复以及心理康复7个主题。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康复护理的最佳证据,为烧伤康复护理实践提供循证证据。在证据应用过程中需考虑临床实际情况,结合烧伤患者瘢痕类型和不同阶段特点,并且考虑成人与儿童康复需求的差异,审慎地将证据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RAS理念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中的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组(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和F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CB)联合喉罩全麻组],P组26例,F组24例。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环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采用羟考酮行术后镇痛(PCIA),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 min(T 1)、神经阻滞后20 min(T 2)、过床摆放体位时(T 3)、麻醉苏醒拔除喉罩后(T 4)、术后12 h(T 5)、术后24 h(T 6)以及术后48 h(T 7)的VAS;观察记录T 0~T 4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及血氧饱和度(SpO 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T 6、T 7时的羟考酮的补救用量、Lovett肌力评分、手术时间、麻醉复苏时间以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T 0、T 4、T 5、T 6时VAS评分,T 0、T 1、T 2、T 4时MAP、HR及SpO 2,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T 6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手术时间和麻醉复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F组患者相比,P组患者T 1、T 2、T 3、T 7时VAS评分均低于F组(均 P<0.05);T 3时两组患者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组MAP和HR均低于F组(均 P<0.05),P组患者T 7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低于F组( P<0.05),镇痛效果更久;P组T 6、T 7时的Lovett肌力评分优于F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FICB比较,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起效更快,患者术后需要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更少,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且对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 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音乐运动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PD综合量表(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UPDRS-Ⅲ、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步长[(47.31±7.66)cm]、步频[(117.32±18.04)步/分钟]、步幅[(77.63±15.43)cm]、摆动相时间[(42.79±7.41)%]、双支撑相时间[(8.24±2.06)%]、总支撑相时间[(54.19±8.13)%]、步长变异系数(6.08±3.14)、步速变异系数(4.29±1.84)、UPDRS-Ⅲ评分[(27.74±5.96)分]、BBS评分[(31.79±6.31)分]及MBI评分[(53.78±7.58)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 结论:音乐运动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步态,提高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吸复合全麻时靶控输注低浓度舒芬太尼的准确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静吸复合全麻时靶控输注(TCI)低浓度舒芬太尼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3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8岁,BMI<35 kg/m 2。全麻诱导应用舒芬太尼TCI、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维持复合TCI舒芬太尼和吸入七氟烷。运用随机数序列法随机分为2组( n=15):0.10 ng/ml组(Ⅰ组)和0.15 ng/ml组(Ⅱ组)。经桡动脉取血样,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舒芬太尼浓度。计算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 结果:Ⅰ组和Ⅱ组偏离度分别为17.0%和-3.0%,精确度分别为22.4%和20.3%,摆动度分别为23.0%和21.7%。总体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分别是6.0%、22.0%和22.0%。结论:静吸复合全麻时TCI低浓度舒芬太尼的准确性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舒芬太尼实测血药浓度较靶浓度高约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优化管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流程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6~12月住院的患者126例。该院自2015年9月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并在12个科室运行,将2015年6~9月的接受分散式用药护理的患者63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9~12月的接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用药护理的患者63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在配置药物各环节的用时及患者对用药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在配药、领药、贴签、摆药、调配及核对环节的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对用药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在临床优质服务中的应用,可进一步优化静脉用药调配的各个环节,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用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音乐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4例。3组患者均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90 min/次,每日2次,6 d/周,持续4周);在此基础上,音乐镜像组增加传统镜像训练辅以音乐疗法干预,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观察双面镜中健侧上肢运动,想象成患侧也在运动,然后要求患侧做与健侧相同的动作,同步选择音乐类型(音量控制在30~60 dB)行音乐疗法干预,3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联合治疗组则在音乐镜像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仪行阳极tDCS治疗(刺激强度1.1 mA),2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和音乐镜像组均行阳极tDCS假刺激,即电极片放置位置、治疗时间及疗程等均与联合治疗组相同,但电刺激仪不输出刺激信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Wolf功能量表(WMFT)、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FMA-UE评分[(27.53±3.54)、(31.24±4.18)和(37.06±3.46)分]、WMFT评分[(32.65±3.14)、(36.12±3.79)和(39.59±4.05)分]和MBI评分[(57.65±3.71)、(61.06±3.98)和(66.94±3.4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FMA-UE(20.47±3.45)、(19.88±2.89)和(19.41±4.32)分;WMFT(25.53±2.92)、(25.18±2.65)和(25.71±2.17)分;MBI(41.41±3.14)、(40.71±2.44)和(41.53±2.21)分]显著升高( 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及音乐镜像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SDS评分[52.41±3.52)、(49.06±3.21)和(44.94±4.66)分]和SAS评分[(50.71±3.77)、(46.65±3.86)和(40.47±3.1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SDS评分(57.59±4.42)、(56.88±4.17)和(57.47±3.89)分;SAS评分(58.76±4.71)、(58.47±4.27)和(57.76±4.45)分]明显降低( 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和音乐镜像组( P<0.05)。 结论: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HF-rTMS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25例患者。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及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HF-rTMS组针对病灶侧脑半球M1区辅以10 Hz rTMS刺激,电针组则针对偏瘫侧肢体辅以电针治疗,联合组则辅以HF-r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Constant-Murley量表(CM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HF-rTMS组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0.8)分]、SPADI评分[(57.5±16.2)分]、CMS评分[(47.4±9.8)分]及MBI评分[(76.4±10.8)分]均显著优于HF-rTMS组及电针组水平( P<0.05)。 结论: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疗效优于单一rTMS或电针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