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并探讨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成功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及温敏特性的含质量浓度为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每只大鼠背部制造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最终36只大鼠成功造模)。将每只大鼠3个创面分别作为空白组(不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滴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壳聚糖水凝胶组(滴加壳聚糖水凝胶溶液)。取其中30只大鼠,将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共30个创面分为10、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滴加含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取剩余6只大鼠,于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伤后14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等炎症、出血或坏死情况;伤后10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5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采用激光血流成像系统观测4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7、14 d,计算8组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取8组创面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新生上皮形成和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VEGFA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CD31、VEGFA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4)。结果:伤后14 d,6只大鼠心、肝、脾、肺、肾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出血或坏死。伤后10 d,15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明显多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7、14 d,空白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0±8.9)%、(75.0±1.8)%,均分别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及10、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的(45.8±3.2)%、(49.8±3.7)%、(51.2±2.9)%、(68.5±2.4)%、(68.8±1.5)%、(72.7±2.1)%、(75.0±3.7)%及(79.1±1.9)%、(77.2±1.7)%、(82.3±1.3)%、(89.6±1.9)%、(89.8±1.3)%、(87.3±1.1)%、(87.9±1.3)%( P<0.05);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低于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上皮化程度较其他4组创面更高、新生微血管情况更好,胶原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14 d,阳性对照组创面CD31、VEGFA及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 P值均<0.05),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CD31、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VEGF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P<0.05)和CD31、VEGFA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0.05),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P<0.05)。 结论:复合水凝胶生物安全性高,可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中血管和胶原生成,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15 g/L为复合水凝胶中A-PRF的较优使用质量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一种具有立体纤维蛋白结构、富含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可持续释放各种促进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PRF已在创伤外科、整形外科及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广泛用于治疗患者各种急慢性创面。对创伤外科中常见的慢性难愈合创面,常规的外科处理常效果不佳。大量的研究已证实PRF对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标本选择、离心方法、离心管材质、冻干保存技术等多种方法,研究者尝试对PRF进行改良增效,并已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PRF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现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招募苏北人民医院40名健康志愿者,包括32名女性、8名男性,年龄为60~72岁,抽取静脉血后制备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L-PRF)和A-PRF膜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片的微观结构。以下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L-PRF、A-PRF膜片分别设为L-PRF组、A-PRF组并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1、3、7、14 d上清液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浓度。取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Fb),分为L-PRF组、A-PRF组,并分别加入L-PRF或A-PRF条件培养基培养,于培养1、3、7 d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取36只6~8周龄雄性BALB/c裸鼠,于一侧后腿皮肤制作1个深Ⅱ度烧伤创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L-PRF组、A-PRF组,每组12只。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仅行生理盐水冲洗,L-PRF组、A-PRF组裸鼠创面另覆盖相应PRF膜片,3组裸鼠创面均用敷料包扎固定。治疗4、7、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新生胶原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L-PRF膜片由粗大的纤维蛋白束构成致密的网状结构,散在分布形态完整的白细胞及血小板。A-PRF膜片由细小的纤维蛋白束构成疏松的网状结构,散在分布少量变形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培养1 d,A-PRF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释放浓度明显高于L-PRF组( t=5.73, P<0.05),2组PRF培养上清液中VEGF释放浓度相近( P>0.05);培养3、7、14 d,A-PRF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VEGF释放浓度均明显高于L-PRF组( t值分别为6.93、7.45、5.49,6.97、8.97、13.64, P<0.05)。培养3、7、14 d,2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VEGF释放浓度均明显高于组内前一时间点( P<0.05)。培养1、3、7 d,A-PRF组小鼠Fb增殖活性分别为0.293±0.034、0.582±0.054、0.775±0.040,均明显强于L-PRF组的0.117±0.013、0.390±0.036、0.581±0.037( t值分别为8.38、5.14、6.16, P<0.05)。划痕后24 h,A-PRF组小鼠Fb迁移率为(60.9±2.2)%,明显高于L-PRF组的(39.1±2.3)%( t=11.74, P<0.05)。治疗4 d,L-PRF组和A-PRF组裸鼠创面渗液较少且未见明显感染迹象,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有较多渗液。治疗7 d,L-PRF组和A-PRF组裸鼠创面干燥结痂,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仍有少量渗液。治疗14 d,A-PRF组裸鼠创面趋于愈合,L-PRF组裸鼠仍残留小部分创面,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仍有未脱落焦痂。治疗4、7、14 d,L-PRF组裸鼠创面愈合率与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与生理盐水组和L-PRF组相比,A-PRF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5),新生胶原排列有序、分布均匀且未见过度沉积,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A-PRF稳定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能维持生长因子持续释放、加快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以缩短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且改善愈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新型生物材料,可有效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等慢性创面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PRF已有多种衍生物,如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钛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不同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保留时间等存在差异,为患者创面修复提供了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PRF联合其他材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挥协同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可减轻炎症,减少瘢痕形成,减轻伤口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基于PDGFR-β/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基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B(PDGFR-β/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改良型/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i-PRF)联合骨替代材料(Bio-Oss)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自体取血获得A-PRF、i-PRF,制备A-PRF/Bio-Oss、A-PRF/i-PRF/Bio-Oss复合物.大鼠分为Con-trol组、A-PRF组、A-PRF/Bio-Oss组、A-PRF/i-PRF/Bio-Oss组,构建大鼠牙槽骨缺损模型,A-PRF组、A-PRF/Bio-Oss组、A-PRF/i-PRF/Bio-Oss组缺损处分别植入A-PRF、A-PRF/Bio-Oss、A-PRF/i-PRF/Bio-Oss复合物.于 1 个月后处死大鼠,并进行指标检测.Micro-CT、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新骨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染色、RT-qPCR检测牙槽骨组织成骨相关指标:Runt相关转录因子 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钙素(OCN)、I型胶原(Col I)和成血管相关指标: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牙槽骨组织PDGFR-β/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A-PRF/i-PRF/Bio-Oss组牙槽骨新生骨量、新生血管、Runx2、BMP-2、OCN、Col I、CD31、VEGFA、PDGFR-β、p-PI3K/PI3K、p-AKT/AKT表达量明显高于A-PRF/Bio-Oss组、A-PRF组、Control组(均P<0.05).结论:A-PRF/i-PRF/Bio-Oss复合物通过促进骨形成和血管形成,促进大鼠牙槽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可能与激活PDGFR-β/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数字化技术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新型牙周再生技术治疗后牙舌侧根分叉病变6年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常规牙周再生术对牙周炎非包含性骨缺损患牙的治疗效果有限,本文报道1例采用数字化技术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新型牙周再生手术治疗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分叉病变病例.术后患者牙周临床指数获得明显改善,牙槽骨得到良好修复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改良纤维蛋白脂肪复合物治疗瘢痕性凹陷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自体纯化脂肪颗粒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注射移植对面部瘢痕性凹陷畸形进行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7例面部凹陷畸形患者,取自体脂肪经离心纯化,复合PRF,瘢痕粘连松解,局部注射填充.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畸形矫正满意,术区几乎无新增瘢痕,并且原有瘢痕质地有一定程度改善,脂肪供区无并发症发生.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无局部硬结、感染、脂肪液化.结论:应用改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脂肪,能有效提高脂肪的成活率,减少移植后液化、坏死,是修复面部瘢痕性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前牙美学区种植的软组织增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前牙美学种植修复中牙龈的恢复在评判效果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用于软组织增量的手术主要分为自体移植增量和诱导增量两大类,自体移植包括带蒂软组织瓣移植和游离软组织移植,诱导增量包括脱细胞真皮基质膜、胶原基质膜和血液提取物如: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等.文章对种植术中应用的各种软组织增量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牙齿煅烧颗粒修复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牙齿煅烧颗粒可作为骨性支架为骨组织的生长提供空间支持,而且在骨再生过程中够提供钙和磷等成分;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软、硬组织再生的作用,两者单独应用均有不足.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牙齿煅烧颗粒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大耳白兔颅骨中缝两侧各制备标准一致的骨缺损,选择左侧植入兔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与人牙齿煅烧颗粒混合物,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兔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作为对照组.植入后4,6,8周分别取颅骨标本,进行软X射线摄片、苏木精-伊红及改良Gomori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①软X射线检查:实验组植入后6,8周的骨小梁面积大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两组骨缺损处新形成骨结构纤维成分逐渐减少,骨结构趋向于有序的层状排列,钙化程度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骨成熟度更高,骨小梁排列更规则,成骨细胞也更多;③改良Gomori染色: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两组骨缺损处新生骨逐渐成熟,实验组骨成熟度高于对照组;④结果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结合牙齿煅烧颗粒具有更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髓再生治疗临床进展的循证医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检索己发表的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为主要路径来探讨牙髓再生治疗的临床进展.方法 以“牙髓再生治疗”、“牙髓血运重建术”、“根尖诱导成形术”、“根尖屏障术”、“抗生素”、“氢氧化钙”、“血凝块”、“富集血小板血浆(PRP)”、“富集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玻璃离子水门汀(GIC)”为关键词,限制为人类,检索2004-01-01至今收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SinoMed)和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纳入标准:“牙髓再生治疗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或根尖屏障术疗效对比”、“牙髓再生治疗根管消毒药物选择”、“牙髓再生治疗支架材料选择”和“牙髓再生治疗根管封闭材料选择”的相关研究.结果 共获得相关文献245篇,通过改良的SIGN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方式,选取证据等级分级为1++、1+、1-及2++级,推荐强度分级为A或B的相关研究.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1篇,其中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9篇、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8篇及实验室研究2篇.结论 牙髓再生治疗在临床症状的减轻方面同根尖诱导成形术或根尖屏障术具有相同疗效,在促进牙根继续发育方面有明显优势;抗生素糊剂与氢氧化钙都可对根管内进行有效消毒并且促进牙根继续发育,抗生素糊剂效果略好,但细胞毒性高、清除率低;PRP或PRF和血凝块都能改善临床症状,在促进牙根继续发育方面,PRP疗效略优于血凝块,而PRF疗效最好.牙髓再生治疗根管封闭材料选择方面,MTA的远期疗效优于GI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