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核医学衰变池周围土壤中 131I放射性水平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核医学衰变池是否存在放射性废水泄漏或溢出,分析其发生原因,为今后核医学衰变池的设计、建设、维护及核医学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郑州市3家开展 131I治疗的医院(A、B、C医院),根据核医学衰变池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按标准方法设置采样点位,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用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土壤中 131I的放射性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除B医院未检出 131I放射性核素外,A和C医院核医学衰变池周围土壤中均检出不同活度浓度的 131I放射性核素,A医院 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6.4~98 111.8 Bq/kg,C医院 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0.6~7 176.6 Bq/kg。经过一段时间衰变后,对A医院和C医院进行复测,A医院 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3~17.0 Bq/kg,C医院 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3.9~7.1 Bq/kg。同一采样点位0~5 cm土壤中 131I活度浓度均高于5~10 cm土壤中 131I活度浓度,两者比值范围为1.3~13.1,比值中值为5.9。 结论:"7·20"特大暴雨灾害后,部分医院核医学衰变池周围环境发现不同程度的 131I放射性污染。核医学衰变池在设计、评价、建设和使用时,应提高防范意识,做好放射防护安全评价和管理,防止放射性废水泄漏及溢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评价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至6月,收集839名在岗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血样,分别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确定微核率临界值和参考值范围。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45‰(2 056/839 000)。ROC曲线下面积0.971,灵敏度100.0%,特异度91.6%,约登指数0.916;微核率临界值为6‰,参考值范围为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0~5‰,应重点关注微核率≥6‰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中加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用情景模拟与快速读片方法提升放射科颈椎DR教学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与快速读片培训方法在放射科颈椎DR检查技术规范化建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检查室情景模拟拍摄颈椎DR片的方法,由两位高年资主管技师从患者核对、曝光条件、体位摆放、胶片打印、检查安全及辐射防护等方面,对低年资技师的不足进行评价指导。每日晨间随意抽取颈椎DR图像进行快速阅片,让初级技师在1 min内快速地浏览完图像并作出质控评价,并由高年资主管技师指出评价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随后通过每位技师的不足及发现的问题整理成颈椎DR检查技术规范手册。随机筛选规范化建立前后年龄18~55岁、行动无异常、无内固定颈椎常规投照患者各200例,规范前为A组、规范后为B组,分别比较A、B两组图像质量、重复投照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B组图像质量评分(8.83±0.33)高于A组(8.45±0.30),B组重复投照率(2%)低于A组(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快速读片与情景模拟培训模式,建立适合科室情况的颈椎DR检查技术的规范,有效解决了放射科技术教学抽象化的问题;建立颈椎DR检查技术的规范,让各技师参与规范化建立及培训过程,较快掌握科室工作流程及相应检查技术,在规范化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的辐射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患者服 131I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及其变化规律,为辐射安全评价和职业防护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至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2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5.7±11.7)岁,范围24.0~65.0岁]。采用X、γ剂量率仪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胸前体表不同时间(2、24、48、72、96 h)、距离胸前体表不同距离(1.0、2.0、3.0 m)的辐射剂量率,采用热释光探测器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第1~4天的辐射当量剂量。 结果:患者服 131I后2 h,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最高[186.12(135.52~201.01)μSv/h],且随着服 131I后时间的延长和距胸前体表距离的增加,辐射剂量率均明显下降;服 131I后96 h以上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以及任何时间距离胸前体表3.0 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可达到本底辐射水平。患者服 131I后,第1天对周围的辐射当量剂量为(1.19± 0.28)mSv(范围为0.90~1.66 mSv),从第2天开始及之后均较前1天不再明显增加。 结论:清甲治疗后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DTC患者对周围的辐射剂量较低,且衰减较快,无需进行隔离;但是在服 131I的早期,患者体表辐射剂量较高,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他人,并做好内照射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某 60Co辐照装置辐射防护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某大型辐照装置运行中的辐射防护状况及异常工况下控制区内辐射剂量分布,分析其辐射风险。方法:以运行中的某大型辐照场为研究对象,使用AT1121型X、γ剂量率仪测量贮源状态及正常辐照状态下辐照场内及毗邻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异常工况下(源升起至辐照位并迅速降源至水井中贮源位置)辐照场内不同关注点位的剂量分布;依据国家标准,查验辐照场设置的辐射安全设施,分析、评价其辐射风险。结果:贮源状态下辐照场内辐射剂量水平和正常辐照状态下辐照场监督区辐射剂量水平均为0.09~0.11 μSv/h,均处于环境本底水平;异常工况下辐照场控制区内辐射剂量水平为辐照场内>迷路内口转角>迷路内,剂量范围分别为1.0~101.3 Sv、32.7~514.0 mSv、8.7~183.2 μSv,迷路外口已接近本底水平。结论:该辐照装置正常运行中,场所防护水平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异常工况下辐照场内误留将引发严重辐射损伤;若出现人员误留辐照室内,应第一时间向迷路内逃离,并于逃离过程迅速启动应急防护措施,减少辐照场内受照时间并确保启动降源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治疗装置建设项目评价规范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GBZ/T 220.2-2009《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 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简称"GBZ/T 220.2-2009")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选取全国6个省市参与过放射治疗装置建设项目评价的放射卫生管理人员96人开展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标准的知晓、宣贯和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放射卫生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卫生监督机构(62.5%,60/96),86.5%(83/96)的管理人员从事过放射治疗装置建设项目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审批或监督管理工作。放射卫生管理人员对GBZ/T 220.2-2009的知晓率和培训率分别为88.5%(85/96)和31.3%(30/96);89.6%(86/96)的管理人员认为标准能够满足放射治疗装置建设项目审批或监督工作的需要,49.0%(47/96)的管理人员认为标准需要修订。结论:GBZ/T 220.2-2009内容基本科学合理,但仍需要加强对放射卫生管理人员的宣贯和培训,建议对标准中部分不适应要求的条款进行修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饮用水氟、砷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与非病区饮用水氟化物和砷的分布特征,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贵州省37个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4个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市、区),采集所有病区乡镇和非病区乡镇的饮用水水样,检测饮用水氟化物、砷含量;其中采集氟中毒病区水样3 800份、非病区水样1 445份,砷中毒病区与非病区水样各117份。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应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地区饮用水氟化物和砷通过不同途径(饮水摄入、皮肤接触)对不同人群(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对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研究地区饮用水氟化物和砷含量的合格率均为100%。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同一评价区域(病区或非病区),不同人群饮用水氟化物和砷经两种暴露途径所致平均年健康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其中儿童的健康风险>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均 P < 0.05);不同水期、水源类型水样氟化物、砷经两种暴露途径所致平均年健康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在高( P95)和中( P50)暴露水平下,氟中毒病区饮用水氟化物经饮水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所致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和总人群平均年总健康风险分别为a -1:2.50 × 10 -9和8.64 × 10 -10、2.20 × 10 -9和7.61 × 10 -10、3.00 × 10 -9和1.04 × 10 -9、2.36 × 10 -9和8.15 × 10 -10,非病区分别为a -1:2.44 × 10 -9和6.92 × 10 -10、2.15 × 10 -9和6.09 × 10 -10、2.93 × 10 -9和8.32 × 10 -10、2.30 × 10 -9和6.53 × 10 -10;砷中毒病区饮用水砷经饮水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所致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和总人群平均年总健康风险分别为a -1:9.10 × 10 -7和3.67 × 10 -7、8.11 × 10 -7和3.22 × 10 -7、1.13 × 10 -6和4.45 × 10 -7、8.95 × 10 -7和3.47 × 10 -7,非病区分别为a -1:2.42 × 10 -6和5.61 × 10 -7、2.11 × 10 -6和4.80 × 10 -7、2.88 × 10 -6和6.55 × 10 -7、2.21 × 10 -6和5.25 × 10 -7;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及总人群平均年总健康风险均处于安全范围[饮用水氟化物:英国皇家协会及荷兰建设和环境部推荐的可忽略水平分别为1.0 × 10 -7 a -1和1.0 × 10 -8 a -1,饮用水砷: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为5.0 × 10 -5 a -1]。 结论: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与非病区饮用水氟化物和砷含量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氟化物和砷经饮水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产生的总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推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患者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将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用于估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患者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冠状动脉CTA患者421例,均于第3代双源Force型CT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轴扫协议检查。通过Radimetrics计算患者水当量直径以计算每位患者的SSDE;使用Monte Carlo模拟估算患者扫描范围内器官的吸收剂量包括心脏、肺、肝和乳腺。使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3报告的器官敏感加权系数,将患者主要敏感器官的剂量加权求和计算个体有效剂量。使用线性相关分析验证SSDE与器官剂量及个体有效剂量的相关性,并推导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转换系数。使用平均差值比评价该估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为(16.8±8.7)mGy,SSDE为(20.8±8.8)mGy,个体有效剂量为(4.4±2.9)mSv。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心脏 Y=1.2 X-6.4( R2=0.91, P<0.05,平均误差0.1%);乳腺 Y=1.4 X-7.4( R2=0.91, P<0.05,平均误差7.9%);肺脏 Y=0.89 X-4.6( R2=0.86, P<0.05,平均误差8.3%);肝脏 Y=0.36 X-1.8( R2=0.64, P<0.05,平均误差-17.9%)。基于SSDE估算个体有效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男 Y=0.21 X-1.2( R2=0.92, P<0.05,平均误差0.2%);女 Y=0.39 X-2.2( R2=0.93, P<0.05,平均误差1.7%)。 结论: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通过SSDE和相应的转换系数可估算被照射器官吸收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将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患者辐射剂量及风险的个性化评估和精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7—2023年天津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7—2023年天津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确保其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并且尽可能地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2023年天津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按照职业类别将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分为放射诊断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4类,评价不同年份、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采用秩变换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总体上的比较,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2017—2023年该综合性三甲医院共监测2 243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0.16(0.18)mSv]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0 mSv)。2017—2023年各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368, P<0.05),其中2020年最高[0.24(0.13)mSv],2019年最低[0.11(0.10)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564, P<0.05),其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最高[0.35(0.61)mSv]、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最低[0.11(0.13)mSv]。 结论:天津市该综合性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未超国家规定的限值,应继续强化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常规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