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疹发病机制及预防诊断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化妆品过敏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断新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现行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相关皮肤疾病诊治标准(GB/T 17149.1-1997)由原卫生部与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联合发布,其中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及光变应性皮炎等列为化妆品过敏相关不良反应。近20年来化妆品行业快速发展,化妆品使用量的增加和化妆品成分、配方的不断变化都导致化妆品过敏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临床表现也更加多样化。近年有很多对化妆品过敏特殊表现以及化妆品过敏原检测结果的报道,为后续完善化妆品过敏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断与预防提供了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内金属植入物与后天性掌跖角化症关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后天性掌跖角化症(PPK)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金属植入物(MI)对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后天性PPK,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采用金属成分斑贴试验(MPT)检测两组金属过敏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3、IL-17A、IL-8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PPK患者组81例,男42例,女39例,平均年龄48岁(范围21 ~ 65岁),37例(45.7%)有MI,其中牙科植入物34例,骨科植入物2例,心内科植入物1例。对照组纳入36例健康体检者,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MI组(37例)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0.40(0.27,0.75)分]与无MI组(44例)[0.38(0.19,0.7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1.21, P = 0.225)。PPK患者组46例、对照组30例行MPT检查,患者组金属阳性比例(14/46)高于对照组(2/30, χ2 = 6.17, P = 0.013);46例行MPT检查患者中,有MI患者金属阳性比例(10/25)高于无MI患者(4/21,校正后 P < 0.017)。患者组及对照组均有36例行血浆细胞因子检测,患者组血浆TNF-α[66.2(58.7,69.3) pg/ml]、IFN-γ水平[645.0(571.5,681.1)]均低于对照组[71.5(64.5,73.9)、716.5(620.4,785.0) pg/ml, P < 0.05],两组间血浆IL-4、IL-13、IL-17A、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后天性PPK患者特别是有MI的患者MPT阳性更多见,金属与后天性PPK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浆TNF-α和IFN-γ水平改变可能与部分后天性PPK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化妆品相关皮肤不良反应512例临床特点及致病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化妆品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12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可疑患者,男14例,女498例,通过填写统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卡,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和所使用化妆品的相关信息;对其中103例(男3例,女100例)进行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及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结合48和72 h斑贴试验结果综合判定并汇总分析。结果:512例可疑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中,主要表现类型为接触性皮炎(495例,96.7%)。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501例(97.9%)、丘疹313例(61.1%)、水肿249例(48.6%)、鳞屑166例(32.4%);症状主要为瘙痒480例(93.8%),其次为灼热感359例(70.1%)和紧绷感297例(58.0%)。103例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显示,阳性71例,最易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31例,30.1%)、十二烷基硫酸钠(29例,28.2%)、秘鲁香脂(17例,16.5%)、布罗波尔(12例,11.7%)及三乙醇胺(10例,9.7%)。将化妆品变应原系列分为14个类别,阳性率前4位的类别分别为乳化剂54例(45.8%)、防腐剂47例(39.8%)、芳香剂17例(14.4%)和表面活性剂10例(8.5%)。2例男性和69例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69/100, χ2 = 0.01, P > 0.05);18~29岁组、30~49岁组及50~70岁组阳性率分别是34%、34%、32.4%,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693, P > 0.05)。 结论: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接触性皮炎,致病成分具有多样性,最易引起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秘鲁香脂、布罗波尔及三乙醇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血祛斑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活血祛斑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本院皮肤科126例黄褐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活血祛斑汤。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估皮损严重程度,黄褐斑生活质量(MELASQOL)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酶速率法检测血清SOD水平,微量法检测MDA水平,比色法检测GSH-Px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57/63)、对照组为71.43%(45/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1 ,P=0.006)。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 Z=8.13)及MASI( Z=8.92)、MELASQOL量表( t=11.52)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203.07±25.24)g/L比(176.24±33.98)g/L, t=5.03]、GSH-Px[(8.28±1.27)U/L比(7.33±1.28)U/L, t=4.18]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MDA[(3.36±1.17)μmol/L比(5.20±1.23)μmol/L, t=8.6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活血祛斑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皮损颜色、面积和生活质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32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2021年1—12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132例,男5例、女127例,年龄2~66(34.0±13.1)岁。收集患者个人信息、病史记录、临床症状、化妆品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132例患者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中,接触性皮炎114例,占86.4%;主要部位为面部(96.5%)。患者自觉症状主要为瘙痒、灼热(83.9%),其次为疼痛、干燥和紧绷感,主要皮损形态为红斑、丘疹(92.9%)。可疑致敏化妆品主要为护肤类(45例)和美白祛斑类(30例)。7例患者选择进行斑贴试验,除1例患者试验结果阴性外,其余均为阳性。结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化妆品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斑贴试验仍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化妆品在人群中的使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既往国际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案例提示,对于风险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人体斑贴试验、短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可能不足以评估其安全性,而应进行长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加以评价。故此,本文回顾了影响长期人体试用试验的关键因素,如使用部位、单次使用量、使用频率、持续使用时间、受试者条件等,从而为标准化的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规范的撰写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20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化妆品不良反应防治提供资料。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及化妆品使用信息,820例中男23例,女797例;年龄7~75(32.66±8.09)岁。对其中687例患者行化妆品斑贴试验进行分析。结果:820例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占97.20%,男性占2.80%。年龄分布以21~40岁中青年最常见,占71.34%。受教育程度以高等教育者最多,占59.69%。职业分布以职员和无业人员最多,分别占28.54%和18.66%。既往有化妆品过敏史占17.28%。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常见,占92.70%。共涉及可疑致病化妆品1682种。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阳性率42.39%;斑贴试验阳性的化妆品中,保湿类、抗皱类、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1.59%、15.09%、12.68%。结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类型。行可疑致病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对化妆品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腕掌部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影像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腕掌部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患者的影像表现。患者男性,47岁,发现左腕掌部肿物1年余,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检测阳性。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及粟粒状结节。腕掌部CT示滑囊积液扩张,其内未见钙化及骨化。MRI平扫腕掌部见囊性肿块,内见大量颗粒,形似米粒,部分贴附于滑囊壁,T 1WI呈等低信号,脂肪抑制T 2WI呈低信号。手术病理证实为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