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的半定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磁共振成像上脑白质病变(WML)的特点及其与临床表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T2WI-FLAIR序列,通过Fazekas和Scheltens视觉量表对87例PD患者的WML进行评估,将其分为早期组(H-Y分级1.0~2.0期)47例和中晚期组(H-Y分级2.5~4.0期)40例、非抑郁组71例和抑郁组16例、非焦虑组62例和焦虑组25例,运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对WML与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PD早期组患者比较,中晚期组患者脑叶白质病变增多( P<0.05),以枕叶明显( P<0.05)。PD抑郁/焦虑组和非抑郁/焦虑组患者W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Scheltens量表中,PD患者脑室旁( OR=1.13, P<0.01)、脑叶( OR=1.10, P<0.01)及基底节区( OR=1.15, P<0.01)WML与年龄相关,脑室旁WML与MMSE评分相关( OR=0.68, P<0.01),以枕角( OR=0.60, P<0.01)及侧脑室旁( OR=0.68, P<0.05)更为显著,颞叶WML与MMSE评分亦相关( OR=0.68, P<0.05);脑叶WML与H-Y分级相关( OR=2.10, P<0.05),以枕叶更为显著( OR=3.33, P<0.05);顶叶WML与HAMD评分相关( OR=1.13, P<0.05);基底节区WML与糖尿病相关( OR=6.34, P<0.05),以壳核更为显著( OR=6.86, P<0.01)。在Fazekas量表中,脑室旁( OR=1.16, P<0.01)和深部WML( OR=1.13, P<0.01)均与年龄相关,且脑室旁WML与MMSE评分( OR=0.65, P<0.01)相关。PD患者WML评分与性别、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UPDRS-Ⅲ及HAMA评分无关。 结论:PD患者存在WML,且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风湿科住院确诊SoJIA患儿75例,分析SoJIA合并IL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75例SoJIA中合并ILD 12例(占16%),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发病年龄(7.9±2.6)岁。12例均有发热,伴关节炎10例,以大关节多见,按发生率高到低依次为膝、髋、肩关节;起病初无关节受累2例,随访过程中一直无关节症状出现。同时具备发热、皮疹、关节炎三联征9例(75%)。ILD相关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表现,其中咳嗽8例(75%),呼吸急促7例(58%),胸痛3例(25%),肺部查体闻及爆裂音4例(33%),肺动脉高压1例(8%)。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均明显升高,其中CRP为(235±112)mg/L,ESR为(39±25)mm/1 h,血清铁蛋白(SF)为(1 312±384)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为(212±101)mg/L。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网状/线状影12例,实变影7例,小叶间隔增厚5例,磨玻璃影4例,蜂窝状1例。ILD发生在SoJIA早期(病程≤6个月)的4例(占33%),出现在病程中晚期(>6个月)的8例(占67%),但均出现在SoJIA的活动期。12例全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剂量激素(>1 mg·kg -1·d -1)为11例,其中行甲泼尼龙针冲击治疗2例。均同时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需使用两联以上的5例(42%)。肺损害发生前曾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例,其余11例之前未使用过生物制剂,在诊断SoJIA合并ILD后有4例应用托珠单抗。12例患儿中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7例,发生2次及以上MAS占25%。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10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 结论:SoJIA合并ILD起病隐匿,与原发疾病活动状态有关,HRCT对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治疗中病情容易反复,容易合并MAS,死亡率高,需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克拉霉素可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而不是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近期希腊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明确在此类人群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能否改善早期临床反应(CAP的新监管终点),并探讨了调节宿主炎症反应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贡献。ACCESS试验是一项3期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希腊公立医院的18个内科部门招募了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降钙素原(PCT)≥0.25 μg/L的CAP成人住院患者。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区组被随机分配(1∶1)至标准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静脉注射β-内酰胺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加口服安慰剂组或口服克拉霉素组(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续7 d。主要复合终点为患者在72 h后(即治疗第4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早期临床反应指标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50%或以上;②早期炎症反应指标SOFA评分下降至少30%,或PCT动力学良好(定义为比基线下降≥80%,或PCT<0.25 μg/L),或两者兼有。随机分配并接受分配治疗的参与者被纳入主要分析人群。结果显示:278例患者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3年4月11日入组,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疗法+克拉霉素组(139例)或标准疗法+安慰剂组(139例)。在主要终点分析中,克拉霉素组有134例患者(5例撤回同意),安慰剂组有133例患者(6例撤回同意)。克拉霉素组有91例患者(68%)达到了主要终点,安慰剂组有51例患者(38%)达到了主要终点〔两组差异为29.6%,95%可信区间(95% CI)为17.7~40.3;优势比( OR)=3.40,95% CI为2.06~5.63, P<0.000?1〕。克拉霉素组58例(43%)患者和安慰剂组70例(53%)患者在治疗中突发严重不良事件〔TEAE;差异为9.4%(95% CI为-2.6~20.9); OR=1.46,95% CI为0.89~2.35, P=0.14〕;经判定,所有严重TEAE均与治疗分配无关。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可改善CAP患者早期临床反应,减轻炎症负担,其获益机制与免疫反应变化有关,表明治疗CAP住院患者时,在β-内酰胺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对于实现早期临床应答和尽早减轻炎症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静脉结节对面肌痉挛发病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TA)图像上测量颈静脉结节厚度。术后第1天按患者症状是否完全缓解将其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112例)和症状残留组(23例)。比较所有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情况,以及症状完全缓解组和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的差异。结果:135例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35例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率(95.6%)明显高于健侧(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天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5.13±2.19) mm]明显高于症状完全缓解组[(4.03±1.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颈静脉结节增厚与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无关,但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即刻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乳糜泻患者37例血清和肠黏膜维生素D代谢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成人乳糜泻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十二指肠降部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情况,以及25(OH)D、VDR与乳糜泻相关临床特征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诊断为乳糜泻的37例患者(乳糜泻组),同期按性别、年龄、民族1∶1匹配选择37例因出现疑似乳糜泻症状而就诊并经筛查排除乳糜泻诊断的患者(非乳糜泻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包括有无腹泻、骨密度、Marsh分级等。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估十二指肠降部组织VDR表达情况(分为高表达、低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乳糜泻组血清25(OH)D水平和VDR高表达患者占比均低于非乳糜泻组[(12.40±8.93) μg/L比(16.78±7.09) μg/L、45.9%(17/37)比75.7%(28/37)],腹泻患者占比高于非乳糜泻组[45.9%(17/37)比21.6%(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2, χ2=6.86、4.89;均 P<0.05)。乳糜泻组、非乳糜泻组血清25(OH)D水平均与本组十二指肠降部组织VDR表达呈正相关( r=0.75、0.64,均 P<0.001),与腹泻症状均无关(均 P>0.05)。乳糜泻组血清25(OH)D水平与其骨密度呈正相关( r=0.48, P=0.017),非乳糜泻组血清25(OH)D水平与其骨密度亦呈正相关( r=0.93, P<0.001)。乳糜泻组十二指肠降部VDR表达水平与其Marsh分级呈负相关( r=-0.36, P=0.031),非乳糜泻组VDR表达水平与其Marsh分级无关( P>0.05)。 结论:成人乳糜泻患者血清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均存在维生素D代谢失衡,且与患者骨质疏松和组织病理学严重程度有关,建议乳糜泻患者接受调节维生素D代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 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 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有症状的144例(237足)女性 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9~84(53.79±13.04)岁。根据籽骨嵴是否磨损分为籽骨嵴磨损组与籽骨嵴无磨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第1~2跖骨间角(IMA)、 外翻角(HV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正位胫侧籽骨分度、冠状面籽骨分度、第1跖骨旋转角(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β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界值。 结果:144例(237足)患者的IMA为13.85°±3.15°,HVA为31.52°±11.23°,DMAA为18.10°±8.08°,α角为22.78°±6.89°,β角为15.01°±6.45°。两组参数比较,除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71, P>0.05)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05(1.02~1.09), P<0.01]、冠状面籽骨分度[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4.41(2.90~6.70), P<0.01]是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界值为53.5岁(灵敏度85.1%、特异度56.6%),冠状面籽骨分度界值为1.5度(灵敏度90.4%、特异度67.8%)。 结论:女性 外翻患者中,籽骨嵴磨损与年龄和冠状面籽骨分度增加有关,与IMA、HVA、DMAA、正位籽骨分度及第1跖骨旋转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transient synovitis,TS)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8例TS患儿临床资料,按TS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14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颈前间隙及积液厚度、口服布洛芬人数比例以及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异常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S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儿双侧同时发病的比例(9/16,56.25%)高于未复发组(36/142,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复发组比未复发组年龄[(5.63±2.12)岁比(5.50±2.33)岁]、性别(男/女:11/5比101/41)、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3.32±2.41)d比(4.62±5.03)d)]、积液厚度[(0.48±0.11)cm比(0.46±0.18)cm)]及颈前间隙厚度[(1.00±0.12)cm比(0.99±0.26)cm)]、口服布洛芬(6/16比55/142)、炎性指标异常率(白细胞升高:2/16比20/142,C反应蛋白升高:1/16比11/142,血沉升高:6/16比43/1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侧同时发病( OR=3.72, P=0.017)是T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颈前间隙厚度、积液厚度以及血沉与TS的复发无关( P>0.05)。 结论:双髋同时发病是TS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家族性低尿钙高钙血症新突变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39岁。因"腰痛8个月"入院。8个月前患者出现腰痛,伴乏力、肩颈痛,偶有心悸,无头痛、头昏,无四肢疼痛,至本院门诊就诊,测血钙2.69~2.78 mmol/L(正常值2.15~2.50 mmol/L,下同),门诊以"高钙血症"收住入院。自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力下降、体重下降约5 kg。既往史:否认特殊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其父有高钙血症病史,无任何症状。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2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9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可,无关节畸形等,查体未见明显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片的肺结节检出和诊断效能及阅片者一致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片对于≤30 mm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效能及其影响因素,比较阅片者间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2014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同期具有胸部CT和X线胸片检查的无症状肺结节患者(43例),全组患者胸部CT影像均可见1枚≤30 mm的结节(全组共43枚结节)。1名有>20年阅片经验的主任医师复阅CT图像,对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密度进行记录。6名具有不同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的影像诊断医师复阅胸片,记录其阅片时间、结节检出情况及诊断意见。比较胸片检出结节与未检出结节的CT影像特征,分析影响胸片结节检出的因素。计算6名医师的检出敏感度以及诊断正确率,比较阅片者间一致性水平,分析阅片时间、阅片经验对于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43枚结节中6名医师均检出的结节有17枚,检出敏感度为39.5%。≥5名、≥4名、≥3名、≥2名、≥1名医师检出的结节数分别为20、21、23、25、28枚,检出敏感度分别为46.5%、48.8%、53.5%、58.1%和65.1%。胸片呈假阴性的原因包括结节的大小、位置、密度及形态。6名医师对于≤30 mm、≤20 mm、≤15 mm、≤10 mm结节的检出敏感度依次为46.5%~58.1%、45.9%~54.1%、36.0%~44.0%、36.4%;诊断正确率依次为19.0%~85.0%、16.7%~6.5%、18.2%~80.0%、0~75.0%。6名医师对于结节检出的一致性较好( Kappa值:0.629~0.907),性质判断的一致性一般或较差( Kappa值:0.350~0.653)。年资越高的医师所需的阅片时间越短,阅片时间、阅片经验与诊断正确率无关(均 P>0.05)。 结论:胸片对于≤30 mm肺结节的检出能力有限,性质判断能力不足,且阅片时间的延长、阅片者年资的增长均不会提高诊断正确率,不宜单独用于肺癌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发大量液气胸的无关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伴发大量液气胸且无关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方法:回顾1例伴发大量液气胸且无关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同时以"类风湿关节炎""气胸"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以"rheumatoid arthritis""pneumothorax"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结果: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咳嗽、咳痰、发热、喘息等类感染样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无明显关节症状,入院时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炎",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在院期间出现大量胸腔积液,后伴发严重气胸,分别行胸腔置管引流术及闭式引流术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血清学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均阳性,胸部CT动态分析病灶呈游走样改变,修订诊断为"类风湿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源性心脏病",应用甲强龙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好转。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49篇,经筛选整理共有10例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气胸患者。其中6例因靠近胸膜处类风湿结节破溃进入胸腔致自发性气胸;3例因长期服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致自发性气胸;仅有1例患者自发性气胸出现在关节症状前;有2例患者在气胸基础上并发了支气管胸膜瘘。结论:肺脏因其具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系统成为继心血管系统后类风湿关节炎最常侵犯的关节外器官,伴发大量液气胸且无明显关节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例罕见。临床医师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准确诊断,以免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