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修复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无机、有机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作物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相对其他技术,生物修复具有经济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颇具潜力.但土壤是无机黏土矿物、有机质及有机-无机胶体等组成的复合体系,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因而限制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开展.向污染土壤施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土壤的表面电荷、吸收位能及污染物的赋存形态或溶解度,对提高生物修复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围绕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修复的相关研究成为当前热点.本文综述了土壤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表面活性剂类型以及不同因素对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最后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表面活性剂筛选及其强化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砷调查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砷状况,评估其健康风险,为乌鲁木齐市改水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 - 2020年,连续3年在乌鲁木齐市7个区、1个县的监测点,采集水样687份,根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进行水砷检测,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49-2006)对水砷进行评价。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687份水样,均为集中式供水,枯水期( n = 342)和丰水期( n = 345)、地表水( n = 414)和地下水( n = 273)的水砷合格率均为100.0%。枯水期,砷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为8.24 × 10 -6/a;丰水期,砷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为3.30 × 10 -6/a。 结论:乌鲁木齐市改水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饮用水水砷状况良好,砷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较小。今后应继续加强对饮用水水质的监测,推动改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饮用水卫生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确保饮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含量与健康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探究其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11月,分别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的95名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和31名行政人员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尿形态砷、血液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并采用微核试验分析染色体损伤,分析尿形态砷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班末尿三价无机砷(iAs 3+)、五价无机砷(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和尿砷(∑iAs+MMA+DMA)浓度均更高( P<0.05);两组间血液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外周血微核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明显升高( P<0.05)。接触组尿砷、iAs 5+、无机砷、DMA与外周血微核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37、0.23, P<0.05),尿砷、iAs 5+、DMA与外周血微核细胞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26, P<0.05)。 结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中不同价态砷与健康异常效应具有明显相关性,应加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的检测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碘标准检验方法-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修订方法的验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验证《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碘化物指标的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的修订方法。方法:2019年7 - 9月,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地方病预防控制科实验室对《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中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原标准方法)的修订方法(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的检测-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修订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内容包括标准曲线、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及实际水样测定。结果:修订方法线性范围为0 ~ 20.0 μg/L,相关系数范围为- 0.999 4 ~ 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231 μg/L。低、中、高碘含量水样6次检测相对标准偏差( RSD)范围为1.4% ~ 9.6%。低、中碘含量水样回收率范围为89.0% ~ 108.0%。水中碘成分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检测结果均在标准值±不确定度范围内。应用修订方法与原标准方法分别对12份末梢水进行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075, P > 0.05)。 结论:修订方法具有良好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简便易操作,适合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建立劳动者内外暴露相关回归分析,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125名职业性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该厂49名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工作日研究对象工作场所空气样本并进行砷浓度测定,同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工作周班末尿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尿液中三价无机砷(As 3+)、五价无机砷(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的水平;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与工人尿中各种形态砷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对接触组工人接触砷浓度和尿砷(∑iAs+MMA+DMA)水平进行回归拟合,并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的中位数为0.011 6 mg/m 3,超标率为71.2%(89/125)。接触组工人班末尿iAs 3+、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MMA、DMA和尿砷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浓度与班末尿砷浓度相关性最强( rs=0.909, P<0.001);拟合回归方程为:lg( y)=7.662+2.968lg( x)( r=0.821, P<0.05)。根据我国职业砷接触限值,推算出班末尿砷浓度为53.2 μg/L。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50 μg/L。 结论:班末尿砷可作为职业性砷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定为50 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 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 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 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 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 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 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 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 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 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 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 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 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 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 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护建议: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加强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科普宣传;明确大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导建议;加强易受大气污染危害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3)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基于精细暴露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系统开展大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全谱识别及关联研究;开展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毒性组分和早期生物标志物清单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组分的毒性机制探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开展碳中和与美丽中国战略下减污降碳的健康与经济综合效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机砷化合物的代谢及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砷是一种常见的类金属元素,通过饮用含砷的水和职业性接触砷是人群暴露砷的主要途径。长期暴露于砷可引起机体多种脏器损伤,甚至发生癌变。无机砷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脏中被甲基化为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而只有少部分无机砷的代谢在肾脏和肺中进行,最终砷的代谢产物经尿排出体外。了解砷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制定砷职业暴露相关生物指标,可为砷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砷职业暴露生物监测指标、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4 - 2021年陕西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陕西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改水工程运转情况、水氟含量现状以及氟中毒病情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21年12月,以陕西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大荔、定边、靖边、泾阳和礼泉5个县的15个病区村为监测村,调查改水工程运转情况;并采集水样,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检测水氟含量。采用《氟斑牙诊断》(WS/T 208-2011),对监测村出生并居住的全部8 ~ 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 192-2008)和《尿中氟化物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分别对监测村25岁以上且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成人进行氟骨症X线检查和尿氟含量测定。结果:2014 - 2021年共调查改水工程122个,均正常运转;水氟合格率从2014年的81.25%(13/16)上升至2021年的100.00%(11/11)。共检查8 ~ 12岁儿童5 595例,检出氟斑牙儿童1 790例,检出率为31.99%;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从2014年的52.05%(304/584)下降至2021年的9.68%(93/961),整体呈现下降趋势(χ 2趋势 = 533.76, P < 0.001)。2014年检查成人791例,检出氟骨症患者256例,检出率为32.36%;2019年检查成人770例,检出氟骨症患者88例,检出率为11.43%;2019年成人氟骨症检出率低于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99.54, P < 0.001)。2014年采集成人尿样754份,尿氟几何均值为2.571 mg/L;2019年采集成人尿样770份,尿氟几何均值为1.292 mg/L;2019年成人尿氟几何均值低于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 12.74, P < 0.001)。 结论:2014 - 2021年,陕西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水氟合格率升高。儿童氟斑牙和成人氟骨症患病情况均减轻。后期应持续加强改水工程监测管理工作,防止水氟回升引起居民病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山东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山东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现状,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控制评价工作提供基本数据。方法:2019年6-12月,按照《全国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方案(2019版)》和《山东省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方案(2019版)》的要求,在山东省16个市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市、区)的全部病区村,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病区村供水工程运转情况、生活饮用水氟含量及儿童氟斑牙病情进行监测。水氟检测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并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水氟含量合格与否判定。儿童氟斑牙检查和判定采用《氟斑牙诊断》(WS/T 208-2011),计算氟斑牙检出率,比较改水村与未改水村、水氟合格村与水氟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结果:全省共有105个病区县(市、区)9 475个病区村,其中,改水村有9 370个,改水率为98.89%。全部改水村中,正常运转工程9 318个,间歇工程45个,报废工程7个。全部病区村中,水氟合格村有8 254个,水氟合格率为87.11%(8 254/9 475);改水村中,水氟合格村有8 210个,水氟合格率为87.62%(8 210/9 370);未改水村中,水氟合格村有44个,水氟合格率为41.90%(44/105),改水村水氟合格率显著高于未改水村(χ 2 = 193.31, P < 0.05)。改水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8.92%(25 624/287 405),未改水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2.70%(271/2 134),未改水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于改水村(χ 2 = 37.23, P < 0.05);水氟合格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7.98%(20 200/253 082),水氟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5.62%(5 695/36 457),水氟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于水氟合格村(χ 2 = 2 283.76, P < 0.05)。 结论:山东省大部分病区村已落实改水降氟措施,改水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低于未改水村。但部分改水工程存在水氟超标情况,后期管理维护应引起重视,防止病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H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肿瘤免疫疗法是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存在响应率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缺陷.有别于传统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的靶标表现出更为广泛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在不同细胞类型及二级细胞器中,药物分子易产生脱靶与在靶毒性,极大地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由于代谢水平的改变,肿瘤微环境较正常组织显微酸性,而细胞内吞途径伴随着质子的进一步泵入,因此pH可以作为理想的选择性刺激条件,以实现"门控"式的药物精准递释.近年来,pH响应型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如高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脂质纳米粒、生物膜、无机纳米粒、金属-有机框架等.本文从不同的载体类型出发,综述了pH响应型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策略,为新一代靶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