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外水分比例评估对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例评估联合院内心脏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联合早期心脏康复干预措施。采用彩色心脏超声、6 min步行试验、体脂仪(测算细胞外水分比例)、体质量指数(BMI)分别评估2组护理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改变。结果: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细胞外水分比例预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 P<0.01);治疗后细胞外水分比例减少值与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值相关,二者呈正相关性;随着治疗后细胞外水分比例的减少6 min步行距离不断增加 r=0.164( P=0.032);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细胞外水分比例、BMI值、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值、治疗后细胞外水分比例减少值、治疗后BMI降低值分别为(438.76 ± 89.16)m、(0.380 ± 0.021)%、(24.74 ± 3.13)kg/m 2、(129.20 ± 18.62)m、0.010 ± 0.006、(2.71 ± 0.89)kg/m 2,对照组分别为(356.40 ± 85.28)m、(0.384 ± 0.014)%、(25.93 ± 2.68)kg/m 2、(60.25 ± 8.43)m、0.009 ± 0.008、(1.37 ± 0.85)kg/m 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26~15.739, P<0.05)。 结论:细胞外水分比例越高越提示心力衰竭诊断,细胞外水分比例可以作为预测心力衰竭的有效指标;细胞外水分评估联合早期心脏康复优于常规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6 min步行距离,降低患者BMI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EGDM)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脏康复干预(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踏车训练,观察组则实施EGDM干预,每日根据ICU活动量表(IMS)评分制订其基础活动水平及所需完成的活动目标。于干预前、干预1周后分别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心肺适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F、6MWT最大距离及MBI评分均明显改善( 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训练计划完成率(97.61%)较对照组(90.37%)明显提高,且2组患者均无与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EGD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手段,可改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肺、体适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风险及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93例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与对照组(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6 min步行试验(6MWT)、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SF-36量表中的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HLH)的发生情况,分析归纳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20年1月至5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援鄂或支援山东省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期间,共收治248例60岁以上确诊为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诊断评分系统(HScore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sHLH组(>169分)和非sHLH组(<98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器官功能衰竭比例及60 d病死率;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发生sHLH及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独或综合指标对sHLH的诊断价值。结果:248例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排除数据不全及无法追溯临床结局者82例、HScore评分98~169分者35例,最终131例患者数据纳入最终随访与统计,其中sHLH组25例,非sHLH组106例。sHLH组患者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前白蛋白(PAB)均较非sHLH组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铁蛋白(Fer)、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红素(TBil)均较非sHLH组显著升高;且sHLH组患者发热及乏力情况较非sHLH组更严重,休克、急性肝肾损伤和心脏损害的比例较非sHLH组更高。sHLH组患者6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HLH组〔84.0%(21/25)比40.6%(43/106), P<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r 〔优势比( OR)=0.997,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6~0.998〕、D?-?二聚体( OR=0.960,95% CI为0.944~0.977)、LDH( OR=0.998,95% CI为0.997~0.999)、TG升高( OR=0.706,95% CI为0.579~0.860)是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Fer( OR=1.001,95% CI为1.001~1.002)、LDH( OR=1.004,95% CI为1.002~1.005)和D?-?二聚体升高( OR=1.036,95% CI为1.018~1.055)也是患者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且sHLH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sHLH患者的7.692倍( OR=7.692,95% CI为2.466~23.987, 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LDH、D?-?二聚体和TG 3项综合指标对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920,95% CI为0.866~0.973, P=0.000〕。 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发sHLH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Fer、LDH、D?-?二聚体、TG升高是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高度提示预后不良;LDH、D?-?二聚体、TG综合指标对sHL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sHLH的早期筛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近期和远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98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试验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策略。比较2组康复前和康复1周后的心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耐力。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远期生命质量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1周后,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日常生活能力得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分别为(56.74 ± 8.92)%、(49.29 ± 5.09) mm、(76.00 ± 5.95)分、(378.12 ± 48.54) m,对照组分别为(52.10 ± 7.44)%、(48.47 ± 4.04) mm、(72.93 ± 6.51)分、(355.69 ± 46.36) m,试验组LVEF、日常生活能力得分、6MWT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 t值为0.878~2.792, 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维度得分分别为(75.14 ± 12.15)、(56.38 ± 7.65)、(68.79 ± 6.65)、(68.48 ± 10.91)、(80.82 ± 7.12)、(66.44 ± 9.61)、(77.75 ± 13.05)、(77.07 ± 8.46)分,对照组为(72.70 ± 10.97)、(52.05 ± 5.61)、(62.07 ± 5.51)、(65.76 ± 8.45)、(78.33 ± 8.71)、(65.20 ± 6.84)、(72.53 ± 9.66)、(75.49 ± 5.76)分,试验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值为3.199、5.448、2.248, P<0.05)。试验组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4.08%(2/49)、6.12%(3/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20.41%(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009、4.346, P<0.05)。 结论: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可提高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和运动耐力,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脑出血主要诊治方案给出了综合性治疗建议,特别强调了潜在的脑小血管病变、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的治疗以及早期家庭康复的理念。本文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预康复理念的心脏围手术期肺康复体系对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预康复理念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肺康复体系对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和避免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432例术前住院7天行直视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肺康复组(198例)和对照组(234例)。比较两组整体结局指标(包括早期拔管率、ICU停留时间、拔管后高级氧疗支持等)和肺部结局指标(包括肺部并发症、胸腔引流、二次插管等)。结果:两组间术前基础指标和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康复组早期拔管率显著提高、拔管后高级氧疗患者减少,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减少,术后呼吸功能改善( P<0.05)。 结论:建立和实施肺康复体系可提高心外科围手术期早期拔管率,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二次插管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促进围手术期肺部康复,改善患者整体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肺移植术后肺动脉狭窄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肺移植术后肺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患者男,62岁,因“咳嗽伴胸闷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同种异体左侧单肺移植术后肺动脉狭窄,观察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以“肺移植”“肺动脉狭窄”“术后并发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lung transplantation”“Stenosis,Pulmonary Arter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结果:2022年1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同种异体左侧单肺移植术,分别于术后22 h、2 d撤离体外膜氧合和呼吸机,术后12 d转出重症监护室,脱氧后PaO 2为50 mmHg、PaCO 2为40 mmHg,肺动脉CT血管造影和通气-灌注显像均提示左肺动脉吻合口狭窄。遂行球囊扩张术并肺动脉支架置入术,脱氧查动脉血气示PaO 2为87 mmHg、PaCO 2为42 mmHg。术后122 d康复出院,随访1年,预后良好。另检索出相关文献36篇,入组病例6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23例未标注性别,中位年龄为53岁(38.5~59.0岁),27.54%(19/69)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46.38%(32/69)进行单肺移植,71.01%(49/69)临床症状为低氧血症,43.48%(30/69)左肺动脉吻合口狭窄,65.22%(45/69)术后晚期诊断,44.93%(31/69)给予介入治疗,21.74%(15/69)死亡。 结论:肺移植术后肺动脉狭窄以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通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经食管心脏超声、肺血管造影等进行诊断,早期诊断能显著降低病死率。介入治疗是肺移植术后重度肺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肩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种方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肩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Neer评分和生活质量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范围、Neer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肩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模态超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状态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骨骼肌状态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CHF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股直肌及腓肠肌内侧头进行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羽状角、灰度值及杨氏模量值等参数。结果:CHF组股直肌的厚度(7.80±2.01)mm、横截面积(3.27±0.91)cm 2、灰度值(70.07±6.06)及腓肠肌内侧头厚度(12.23±2.42)mm、肌束长度(35.90±1.38)mm、羽状角(18.07±3.05)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0±2.57)mm、(4.94±2.08)cm 2、60.93±9.77、(15.90±2.62)mm、(37.83±2.83)mm、(20.75±2.5)9度, t=7.71、3.78、3.94、4.99、4.47、3.06,均 P<0.01],而股直肌及腓肠肌内侧头的杨氏模量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0、0.51, P>0.05)。CHF组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组,各组间股直肌的厚度、横截面积、灰度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36、69.98、55.96, P<0.01),而腓肠肌相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HF组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组,各组间股直肌及腓肠肌超声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灰阶超声可以提供CHF患者骨骼肌状态的客观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