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应答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应答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价.方法 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0例,治疗8个月后根据患者的治疗是否应答分为应答组35例和非应答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评估两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应答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38.2±23.6)g/L,高于非应答组的(122.5±21.2)g/L(P<0.05);治疗后应答组甲胎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2.3±21.5)ng/mL、(12.3±2.1)μmol/L,低于非应答组的(468.9±71.2)ng/mL、(21.2±4.1)μmol/L(P<0.05).应答组的甲胎蛋白早期应答率、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4%(32/35)、82.9%(29/35)、37.1%(13/35),非应答组分别为28.0%(7/25)、60.0%(15/25)、12.0%(3/25)(P<0.05).截止到2021年3月,应答组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非应答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应答组的总生存期为13个月,非应答组的总生存期为11个月,死亡20例,其中应答组8例,非应答组12例;应答组的生存情况优于非应答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早期应答是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11,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显著,甲胎蛋白的早期反应对评价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性发热是由肿瘤本身引起的一种副肿瘤综合征,其诊断缺乏金标准,需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与感染性发热、药物性发热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鉴别后诊断.如何早期、快速识别肿瘤性发热以及如何缓解肿瘤性发热是目前的诊疗难点及热点.本文针对肿瘤性发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性发热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恶性肿瘤,其肝转移发病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14%。早期关于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NRCLM)的研究结果并不乐观。然而,随着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如何应用肝移植为NRCLM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问题重新受到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制订严格的受者选择标准,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率。NRCLM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部,如果积极治疗,对总生存率的影响很小。供者肝脏的短缺是肝移植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扩展标准供者、活体肝移植和开发创新手术技术等策略得到缓解。总之,肝移植作为一种治疗NRCLM的方法前景广阔,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相关技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残端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8例因腹痛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再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操作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腹痛缓解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结果 8例患者结石直径(1.12±0.35)cm,结石数为(1.03±0.25)个,总操作成功率100%(8/8),一次结石取净率87.5%(7/8),总结石取净率100%(8/8).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ERCP术后出血,8例患者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期间1例患者复发结石;1例患者复查发现早期壶腹肿瘤,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RCP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APS-Ⅰ)临床特征及AIRE基因变异.方法 回顾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5—10月收治的2例APS-Ⅰ病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已报道中国儿童APS-Ⅰ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总结.结果 2例男性APS-Ⅰ病儿,病例1,12岁,3岁慢性念珠菌感染,12岁重度贫血;病例2,15岁,7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8岁慢性念珠菌感染,15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重度贫血.高通量测序提示AIRE基因变异,病例1为c.44G>A(p.R15H)和c.1036C>T(p.Q346*)杂合突变,病例2为c.38T>C(p.L13P)和c.1400+2T>C杂合突变,其中c.1036C>T(p.Q346*)和c.1400+2T>C为HGMD及ClinVar数据库未报道过的变异位点,经美国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医学学会(ACMG)指南评估分别为疑似致病及致病变异.2例病儿给予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分别检索PubMed、万方和CNKI数据库,共检索到22例确诊为APS-Ⅰ中国病儿,包括本研究2例,共24例,其中15例基因诊断,有14种基因变异,无热点变异,9例临床诊断.结论 新的变异位点扩大了AIRE基因变异谱,APS-Ⅰ临床表现多样,且出现时间跨度大,相关抗体及AIRE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多学科诊疗提供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随着HER-2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与发展,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得以提升,NAT成为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疗法.但鉴于肿瘤异质性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研究日益聚焦于探索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监测N AT的治疗反应,并精准预测其疗效,从而依据患者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本文汇总阐述了HER-2阳性乳腺癌NAT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术后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甲状腺术后瘢痕不仅会导致患处瘙痒、疼痛、牵拉,还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美观,因此对甲状腺术后瘢痕防治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为缓解甲状腺术后瘢痕增生,临床医生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研究,取得如下进展:其一,甲状腺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做到了入路更隐蔽、创伤更小;其二,光电治疗及硅酮等药物的广泛使用,显著提升了瘢痕治疗效果;其三,"整形美容"相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关技术手段贯穿甲状腺术后瘢痕的全程治疗,在术后"早期"、"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方式"预防"瘢痕增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白血病2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探索妊娠期白血病最佳临床管理办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79 890例孕产妇中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共22例(0.028%),包括妊娠前诊断的白血病5例[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妊娠后首次诊断的白血病17例[9例AML,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根据入院孕周及白血病确诊孕周,将22例患者分为早期组(初诊孕周<14周,5例)、中期组(初诊孕周≥14周且<28周,11例)、晚期组(初诊孕周≥28周,6例,其中2例为既往诊断白血病)。最终妊娠结局包括流产、引产、早产、足月产及母婴死亡。分析白血病的临床处理、产科处理对最终母婴结局的影响,随访了解孕妇原发病进展和生育情况及白血病、孕期治疗对婴儿远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22例妊娠期白血病患者中,14例(63.6%)(包括早期组全部5例和中期组中9例)选择放弃妊娠,其中4例妊娠早期流产,10例妊娠中期引产;14例中有12例接受先期化疗诱导白血病病情缓解后流产或引产。其余8例患者(包括中期组中2例、晚期组全部6例)继续妊娠并分娩活婴,其中3例接受分娩前化疗。结论:妊娠期白血病是产科高危病例,但在良好的管理及治疗下患者仍有望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在遵循白血病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孕周、患者意愿制订个体化的临床管理方案,选择准确的化疗时机有利于母婴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幼年皮肌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幼年皮肌炎(JDM)是最常见的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以皮肤和肌肉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点,肺部等重要脏器受累较常见。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阳性JDM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掌部丘疹、脱发和关节炎,间质性肺病(ILD)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清铁蛋白(SF)、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难治性患者也可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JAK抑制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早期积极治疗抗MDA5抗体阳性JDM有助于缓解病情、逆转脏器损害并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