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智能交互式药学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在我国医院药学转型背景下,探索创新药学服务模式,打通患者居家时与药师交流渠道,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基于现阶段国内药学服务模式及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疾病治疗特色,寻找药学服务转型方向.以"互联网+"药学服务为切入点,从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精准度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型智能交互式药学服务模式.结果:通过智能交互式服务平台录入药品信息后可生成每种药品独立加密的二维码,患者无需关注任何APP,只需扫一扫药盒上方二维码即可随时查看该盒药品基本信息(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等),有用药疑问可通过二维码中预设常见问题自主解决或随时咨询药师.该模式2020-2022年上线服务3年间累计为患者提供药品信息查询241 262次,解答患者咨询2 912次,获取药品不良反应反馈172例,2022年较2020年咨询数量上升261%.结论:该项创新的智能交互式药学服务模式,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将专业的药学服务延伸至患者身边,在患者和药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了把药师带回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移动医疗应用技术接受模型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智能药盒使用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智能药盒的使用体验,为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和优化智能药盒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选取重庆市 6 所社区的 16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 Colaizzi七步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智能药盒的体验可归纳为 4 个主题:"感知有用性"层面的"促进健康"和"肯定智能药盒功能";"阻碍易用性"层面的"接纳意愿不高"和"技术焦虑".结论 护理人员应积极突破"信息茧房",增强内容的科学性,借鉴欧美等国不良事件自我报告工具鼓励患者积极上报,同时提升临床护士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微信和电子药盒在北京市肺结核患者督导服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评价微信和电子药盒等智能工具在北京市肺结核患者督导服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为全市患者管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昌平区和平谷区作为试点区,对3个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登记的肺结核患者,按照入选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对照组和智能工具组各纳入515例患者,智能工具组134例使用微信,381例使用电子药盒.对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督导服药管理,完成疗程后,评估患者智能工具使用情况、治疗效果及对微信和电子药盒的满意度.结果:对使用智能工具的肺结核患者进行规则打卡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0岁患者规则打卡率为12.2%(21/172)、30~60岁患者为30.5%(68/223)、≥60岁患者为25.8%(3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26,P<0.001);不同职业人群中,在职人员规则打卡率为19.9%(44/221)、离退人员为14.1%(9/64)、农牧渔民为39.7%(31/78)、学生为10.0%(2/20)、家务及待业为25.8%(34/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04,P<0.001);北京市户籍人群规则打卡率为29.9%(69/231)、外地户籍为18.0%(51/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15,P=0.002);首诊断机构为市级定点医院的规则打卡率为24.8%(63/254)、区级定点医院为76.5%(13/17)、结核病防治机构为18.0%(4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001,P<0.001);单纯肺结核患者的规则打卡率为20.8%(90/433)、合并肺外结核患者为36.6%(3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60岁(OR=3.154,95%CI:1.842~5.403)以及≥60 岁(OR=2.504,95%CI:1.357~4.622)的患者、北京市户籍(OR=1.837,95%CI:1.154~2.923)和合并肺外结核的患者(OR=2.596,95%CI:1.532~4.399)能坚持全程使用智能工具.对照组患者成功治疗率为93.0%(479/515),智能工具组为93.2%(480/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5,P=0.902),使用智能工具患者的成功治疗时间[288(206,365)d]短于对照组[363(234,3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81,P<0.001);智能工具组治疗2个月末或3个月末痰菌检查比例和痰菌阴转率[58.1%(157/270)和56.7%(153/270)]高于对照组[42.7%(109/255)和39.6%(101/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448和15.281,P值均<0.001).患者对使用微信或电子药盒满意度为64.5%(330/512).结论:微信和电子药盒等智能工具在确保患者成功治疗率的基础上,对患者规律复诊和规范查痰等治疗依从性有一定促进作用,适宜在30岁以上、北京市户籍和合并肺外结核的患者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社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社区"互联网+"创新性技术慢病管理现状、效果与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方法,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调查,对医患双方知晓、利用和慢性病管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认为"互联网+"主要用于诊断与治疗(25.58%)、健康管理(24.03%)和健康教育与咨询(22.87%).在利用临床辅助诊疗系统(CDSS)开展服务、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分时段预约、慢性病患者智能化随访、远程影像或心电诊断等方面,医务人员的利用率分别为33.72%、58.14%、66.28%、72.48%和30.62%.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分时段预约、慢性病患者智能化随访、远程影像或心电诊断、电子药盒提醒等方面,患者利用率分别为20.36%、11.95%、13.95%、3.30%和53.00%.利用"互联网+"随访管理的患者高血压控制率高于未利用组(c2=11.061,P=0.001);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高于未开展组(c2=15.255,P=0.000);利用电子药盒提醒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也高于未利用组(c2=4.070,P=0.044).结论与建议:"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技术医务人员利用率较高,而患者利用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均衡;医生端"互联网+"管理技术的应用改善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建议推进医生端"互联网+"慢性病患者管理技术,改进患者端的可操作性,在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管理试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子药盒和手机微信APP的应用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智能化电子药盒和手机微信APP督导服药管理工具的应用对结核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自2017年10月3日至2018年3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目的抽样的方法纳入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安达市、兰西县和山东省济南市的长清区、济阳县作为研究现场,对4个研究县(区)内2017年9月1日起新登记的234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按照登记顺序及入选标准进行筛选,134例符合纳入标准.将7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有智能手机且能够在服药期内(6个月内)保持在线、愿意使用手机微信APP提醒服药的40例患者纳入手机微信APP组;将没有智能手机或有智能手机的94例患者中,愿意使用电子药盒服药提醒的80例纳入电子药盒组.对入选的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前瞻性督导服药管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月份的服药率和规则服药依从率进行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观察期间,有34例患者退组,总退组率为28.3%(34/120),其中电子药盒组29例,手机微信APP组5例;电子药盒组另有10例患者服药数据不全.电子药盒组和手机微信APP组患者在服药观察6个月末时有效观察患者分别为41例和35例.两组患者不同月份服药率均在93.0%以上,且随着治疗月序的增加,服药率在电子药盒组[97.5% (1025/1051)~93.3%(1110/1190)]和手机微信APP组[99.5%(994/999)~94.4%(1018/1078)]均有所下降(x2趋势值分别为11.868、82.921;P值分别为0.001、0.000).电子药盒组有效观察患者总体规则服药率为85.4%(35/41),手机微信APP组为91.4%(32/35).结论 手机微信APP和电子药盒督导服药管理方式对患者服药率和依从性均较好,可扩大范围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智能电子药盒对HIV感染孕妇孕期HAART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智能电子药盒对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妇孕期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杭州市西溪医院妇产科定期产检的60例HIV感染孕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智能电子药盒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将电子药盒的所有提醒功能关闭,保留服药行为的记录功能.评价两组孕妇服药依从性、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HIV核糖核酸拷贝数及病毒完全抑制情况.结果 经过12周的观察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的HAART服药依从性率均值分别为(96.72±0.24)%、(91.23±0.35)%,依从性良好率分别为28/3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515.49±39.90)个/μL、(342.23±82.56)个/μL,病毒完全抑制率分别为18/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智能电子药盒可提高HIV感染孕妇孕期HAART服药依从性、CD4细胞计数和病毒完全抑制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病人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痛人药物管理中应用的起源和发展、应用方法、效果评价、病人对其态度及现存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移动医疗在国内慢性病病人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移动互联网技术用于社区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的接受意愿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北京市参与肺结核健康管理服务的社区医务人员接受移动互联网技术用于患者管理的意愿,为全市结核病患者管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5月,通过《问卷网》(https://www.wenjuan.com)平台,对北京市尚未开展互联网技术[web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或)智能电子药盒等]进行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的13个区3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78名相关医务人员开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预调查——社区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共6个区作为“城六区”,调查医务人员235名;将顺义区、大兴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共7个区作为“其他区”,调查医务人员143名.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6.5%(289/378)的社区医务人员希望至少一项工作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肺结核健康管理工作.城六区的社区医务人员在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接收/停止《治疗管理通知单》、向结防机构填写/发送《患者治疗管理反馈单》患者管理的意愿[分别为40.9%(96/235)、42.6%(100/235)]明显高于其他区[分别为23.2%(33/142)、23.8%(34/143)](x2=12.197,P=0.001;x2=13.698,P=0.000).且随着管理患者数量(<10、10~、>20例)的增加,社区医务人员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也增加[分别为75.1%(130/173)、76.7%(102/133)、79.2%(57/72)],但与传统方式[分别为24.9%(43/173)、23.3%(31/133)、20.8%(15/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3,P=0.793).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对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具有较高的接受意愿,可以从城六区开始逐步向全市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调配质量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门诊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调配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药师的调配质量,提高中药颗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8年5月-10月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情况作为对照组,将运用了PDCA循环模式管理的2018年11月-2019年3月调剂情况作为观察组,采用Excel表数据管理,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调配质量影响因素利用CMH x2检验,调配时间均值利用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调配时间明显缩短(P<0.01),从4 min 13 s缩短至3 min 16 s;颗粒装量差异减少(P<0.01),药师粘贴标签差错率降低(P<0.01),忘记放置药盒的情况减少(P<0.01),加药差错、机器故障、发药差错的次数也减少.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调配质量提高,差错率减低,患者满意度提高,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用于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调配的管理,亦可为其他机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调配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慢性病病人口服药智能化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阐述老年慢性病病人口服药智能化管理的主要方式,以计算机系统、移动通信和智能药盒为例阐释其研究现状,基于临床专家、研发人员、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等角度提出可参考研究点,为我国学者完善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口服药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