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可快速估算环境放射性污染所致公众外照射剂量的新软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开发便于快速估算环境放射性污染所致公众成员外照射剂量的应用软件。方法:基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供的数据,创建公众(成人与不同年龄组儿童)在不同环境暴露情形下的外照射剂量率转换系数数据库;在Windows操作系统内利用Python语言编写数据调用与计算程序,并借助PyQt工具包设计软件界面;为测试该软件的计算结果,试算了几种最可能出现放射性核素在3种环境暴露情景下所致公众成员的外照射剂量差异,并开展了合理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开发软件可在带Windows系统的个人电脑上快速完成放射性核素污染外照射所致公众的器官当量剂量与全身有效剂量的估算,计算结果合理。结果表明,公众成员的年龄越小,器官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通常越大;对于相同活度浓度且达到放射性平衡 90Sr的土壤表面污染和水体污染,婴儿的有效剂量约为成人的6.08倍和2.51倍。 结论:本研究开发的软件具有操作简单、计算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核事故应急等情形下快速估算公众成员外照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呋塞米介入对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放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探讨呋塞米介入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放射防护作用。 方法:14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注射前口服呋塞米40 mg,正常对照组未行特殊处理, 18F-FDG注射60、120 min后,分别在其正面前胸、腹水平测量0.5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 结果:试验组注射 18F-FDG后60 min胸部及腹部、120 min胸部及腹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30.80±8.61)、(41.38±11.06)、(18.26±4.85)和(24.66±6.50)μSv/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6、13.13、18.73、17.29,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纵隔SUV max、肝脏SUV 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服用速尿、体表面积是影响周围剂量当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t=-13.52、2.96, P<0.05),年龄、性别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不明显( P>0.05)。 结论:呋塞米介入可促进排尿,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受检者的体内辐射,有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南宁市某办公室内氡平衡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研究室内环境中氡平衡因子数值水平和变化范围。方法:在南宁市某室内工作场所中,开展了为期1年的氡浓度和平衡当量氡浓度同地点同时连续测量,氡气体和氡子体有效数据获取率分别为99.9%和86.7%。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该室内环境中,氡年平均活度浓度和平衡当量氡浓度分别为(50.9±20.7)和(15.5±10.1)Bq/m 3,二者均观测到了一致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平衡因子年均值为0.30±0.12,没有观测到日变化规律,但发现平衡因子月均值的年分布同氡浓度及氡子体浓度分布趋势类似,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11月和6月,分别为0.47±0.24和0.19±0.06。 结论:平衡因子月均值的波动,推测是不同季节室内通风状态不同导致。该结果提示,基于氡气体浓度估算氡暴露年有效剂量时,平衡因子取值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度,应该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的辐射屏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依据国内外标准和指南评估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室的屏蔽需求,测量屏蔽材料的透射系数、关注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以及防护装置的应用效果,为此类设备屏蔽方案的设计和防护装置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依据我国GBZ 121标准、英国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75号报告和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151号报告计算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室所需的屏蔽厚度。实际测量固体水板、屏蔽贴片和防辐射围裙对于此设备产生低能X射线的透射系数,对模拟治疗条件下关注位置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并评估辐射防护屏的应用效果。结果:依据不同标准和指南计算得到治疗室全部关注点处所需铅屏蔽厚度均<0.6 mm,差异为亚毫米水平。此设备产生的低能X射线在屏蔽物质中衰减明显,0.05 mm铅当量屏蔽贴片和0.25 mm铅当量防辐射围裙的透射系数为0.068和0.003 8。使用球形施用器在空气中进行照射时,距离射线源1和2 m处测得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7和2.6 mSv/h。将施用器置于小水箱中后,相应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3.8和0.9 μSv/h,防护屏的使用可以使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本底水平。结论: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设施的屏蔽需求较低,设备产生的射线有效能量低,但在邻近未屏蔽辐射源位置的剂量率较高,应优化设计治疗室屏蔽方案并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典型值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统计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基于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 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指标的儿童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DRL)典型值,衡量本医疗机构CT检查辐射水平。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头颅1 391例,胸部1 386例及腹盆部1 035例患者CT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其年龄、CTDI vol、DLP,手动测量最中间扫描图像的前后径(AP)、左右径(LAT)、兴趣区面积(A ROI)及面积内CT值(CT ROI),按照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APM)报告方法,计算有效直径( d)、WD、转换因子( f16/32X SIZE)及SSDE WD;将各检查部位分别按照年龄及体型进行分组:按照年龄分为<1、1~、5 ~、10~、15~岁5组,各分组患儿数分别为:头颅252、320、400、380及39例;胸部188、320、399、398及81例;腹盆部75、310、310、300及40例。头颅基于LAT分为<12.5、12.5~、14~、15~、16~ 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151、222、319、399及300例;胸部、腹盆部基于 d分为<15、15~、20~、25~、30~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胸部275、527、400、165及19例;腹盆部403、410、184、34及4例。统计各分组内CTDI vol、SSDE WD和DLP的第75百分位数,将其作为DRL典型值;并比较CTDI vol和SSDE WD在衡量辐射剂量上的差异。 结果:按年龄分组,以CTDI vol为衡量指标的头颅、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4.9~24.1、1.8~4.5和2.0~7.5 mGy;以SSDE 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14.7~18.9、4.2~6.9和4.7~11.8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260~505、40~185和65~435 mGy·cm。按 d分组,以CTDI vol为衡量指标的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8~6.8和2.2~9.2 mGy;以SSDE 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2~9.1和4.9~13.0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0~255和85~545 mGy·cm。头颅按LAT分组,以CTDI vol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1~23.1 mGy;以SSDE 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3~18.5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240~475 mGy·cm。头颅除年龄<1岁、LAT<12.5 cm分组外,CTDI vol均大于SSDE WD,头颅CTDI vol为(18.63±3.24)mGy,SSDE WD为(16.38±1.81)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78, P < 0.001);胸部、腹盆部各分组CTDI vol均小于SSDE WD,胸部CTDI vol为(2.77±1.02)mGy,SSDE WD为(5.22±1.2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89, P < 0.001);腹盆部CTDI vol为(3.36±1.82)mGy,SSDE WD为(6.27±2.44)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t=-115.16, P < 0.001)。 结论:本医疗机构DRL典型值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合理且较低水平,SSDE WD较CTDI vol能更准确反映辐射剂量,亟需建立基于SSDE WD的DRL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 131I后体内活度变化及剂量水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研究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及外部剂量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估算400 MBq患者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 方法:研究对象为43例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 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服药量为1 850~3 700 MBq,平均服药量(2 405±777)MBq。分别于口服 131I后2、6、20、22、24、27、30、44、46、48、54、68及72 h,测定患者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以及患者前部0.3、1及3 m处的剂量当量率。 结果:患者服 131I后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 A= A0 (1.033 16e -0.062 4t+0.017 17)。可估算出"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有效半减期为12.19 h,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400 MBq仅需26.4~38.9 h。患者服用 131I后距其0.3、1及3 m的标准化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变化函数分别为: H· 0.3=127.220 7e -0.054 8t+3.765 71、 H· 1=30.225 8e -0.064 4t+0.824 67、 H· 3=4.161 9e -0.061 5t+0.167 97。患者服 131I后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 r=0.982, P<0.05),函数为 H· 1=0.025 A+1.245。DTC患者体内剩余活度分别为1 000、700和400 MBq时,距患者1 m处对应的剂量当量率分为26.2、18.7和11.2 μSv/h。估算活度为400 MBq的患者0.3、1及3 m处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分别为0.25、0.49及0.70。 结论:服用 131I活度在3 700 MBq以下的DTC患者仅需住院2日便可达到出院标准。当DTC患者体内活度降至400 MBq时,其1 m处的剂量当量率远小于25 μSv/h。单纯利用点源公式估算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会造成高估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式估算患者周围辐射水平时使用的修正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使模型估算结果更贴合实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乡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分析2020—2022年新乡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热释光剂量测量技术,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原则,2020—2022年连续3年对新乡市6家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眼晶状体剂量 Hp(3)和年有效剂量 Hp(10)测定,分析各年度不同医院级别、不同科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 结果:3年累计有效监测117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左眼为0.12~164.24 mSv、右眼为0.07~51.64 mSv,3年累计人均年当量剂量左眼8.56 mSv、右眼4.49 mSv,左、右眼年当量剂量分布在探测下限(MDL)~5 mSv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60.68%、73.50%,有9.41%(11人次)的介入工作人员左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超过20 mSv;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1~31.27 mSv,3年累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2.56 mSv,年有效剂量主要分布在MDL~1.25 mSv的比例为52.14%,有2.56%的介入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20 mSv;3年累计人均左、右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年累计人均剂量不同科室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H=11.42、13.72、25.94, P<0.05),其中神经内科眼晶状体剂量及年有效剂量低于心内科和综合介入科( Z心内科=-3.33、-3.78、-4.83, P<0.05; Z综合介入科=-2.71、-2.63、-4.39, P<0.05)。 结论:新乡市介入放射工作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和年有效剂量大部分符合国家限值标准,但有部分人员剂量较高且有超出国家限值的现象;提示在常规监测年有效剂量的同时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常规、连续性的剂量监测,关注二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及年有效剂量,提高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外照射剂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研究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 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 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148~5.251,均 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105.426~5397.675,均 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5.610, 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438, 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2020年陕西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分析2018—2020年陕西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抽取陕西省三级以上医院3家,2018—2020年连续3年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监测,共监测152人次,监测周期3个月,分析不同性别、岗位及科室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以及2018—2020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3年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5, P<0.05),2018—2020年人均年当量剂量具有下降趋势;3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最低可探测水平(MDL)~5.0 mSv之间,比例为69.08%;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人均年当量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8.44、22.55, P<0.05),其中医生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均高于护士、技师( Z=-3.36、-3.02, P<0.05),其中心血管内科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高于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58、-3.76、-3.40, 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为影响人均年当量剂量影响因素。 结论:陕西省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限值标准,但是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具有正常高值,需要加强持续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检测,并且针对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调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年苏州市工业园区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分析2016年苏州市工业园区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其职业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219名受检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其中,苯作业人员64名、X射线作业人员52名、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50名、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人员53名(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检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系物浓度,检测工作场所X射线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和受检人员的个人有效剂量,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过接触限值。对受检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内科检查、血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测定、晶状体浑浊情况检查等,比较不同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年龄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8±4.4)岁对(27.8±4.5)岁、(30.3±3.6)岁对(27.8±4.5)岁, t=-2.015、-2.546,均 P<0.05]。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以及工作场所X射线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苯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低于规定限值。苯作业组人员的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X射线作业组人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0.747~62.388,均 P<0.05);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RBC计数高于苯作业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苯作业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298、0.230,均 P<0.01)。相较于对照组,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水平较低,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 4)水平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41~-18.997,均 P<0.05);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清FT 3水平高于X射线作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62, P<0.01)。对照组、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268, P>0.05)。X射线作业组人员晶状体浑浊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44, P<0.01)。 结论:苯联合X射线对作业人员的血常规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及晶状体浑浊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两者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联合效应,应加强对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