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缓解局部受压程度,改善胃肠道症状;建立以腹痛为主线的监测评估方案,谨防严重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实施预康复护理,降低手术风险;积极做好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及出院后延续护理.患者于术后第22天出院,随访6个月,体重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保留幽门中段胃切除术后迟发性胃轻瘫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术后胃轻瘫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早期胃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保留幽门中段胃切除术,半年后因胃排空障碍再次入院,经多种保守治疗手段治疗无效,行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入路及手术步骤已程序化并达成专业共识,然而,一些细节问题如手术中Henle干的处理、术中是否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等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术后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决定术中是否保留RGEV,49例为保留RGEV组,43例为不保留RGEV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肿瘤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手术、吻合口漏、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不保留RGEV组相比,保留RGEV组术后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3.1±1.0)d比(4.0±1.7)d, t=-2.787, P=0.007]和住院时间[(11.5±1.5)d比(15.0±7.9)d, t=-2.823, P=0.007];降低了住院费用[(4.6±0.5)万元比(5.7±3.3)万元, t=-2.076, P=0.044]。不保留RGEV组围手术期胃瘫发生率14.0%(6/43),保留RGEV组无胃瘫病例发生( P<0.05)。中位随访时间31.8(5.2~43.7)个月,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总体生存期分别为(35.4±1.8)个月和(37.6±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6);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2.0±2.2)个月和(35.5±2.0)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201)。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安全、可行,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缩短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与不保留RGEV相比,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5, 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28, 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6、-7.12、-4.44、-6.89、-5.92, t=-13.24;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10.42, 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129)。 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三角悬吊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胃三角悬吊技术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L-RAMPS)中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L-RAMPS的29例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67.6±7.5)岁。根据术中是否采用丝线呈三角状悬吊胃,29例患者分为悬吊组( n=14)和对照组( n=15)。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首次切缘、术中输血、术后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住院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证实29例患者中胰腺腺癌21例(72.4%)、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6.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6.9%)、胰腺腺鳞癌1例(3.4%)、胰腺黏液性囊腺癌3例(10.3%)。两组术中首次切缘阳性、术中输血、术后B/C级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悬吊组手术时间为(200.3±13.5)min、术中出血量为(148.6±42.2)ml、住院时间为14(12,17)d,少于对照组(223.5±36.3)min、(205.3±63.3)ml、26(17,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胃三角悬吊应用于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L-RAMPS中,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是一种可靠、简单的悬吊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6月-2021年5月本院96例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中医灌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联合组在中医灌肠组基础上针刺足三里。3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主要证候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促胃液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采用智能双导胃肠电图仪检测胃电生理参数(波形反应面积、波形频率、平均幅值),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中医灌肠组为81.3%(26/32)、对照组为68.8%(22/3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8.72 ,P=0.013)。联合组治疗后脘腹胀满、疲乏无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评分低于中医灌肠组与对照组( F值分别为16.39、13.21、11.28、10.23, P值均<0.001)。治疗后,联合组GAS[(140.62±15.19)ng/L 比(128.79±14.34)ng/L、(115.98±12.40)ng/L, F=21.09]、MTL[(268.66±28.21)ng/L比(245.89±25.24)ng/L、(230.78±22.43)ng/L, F=30.29]、SS[(70.58±8.17)ng/L 比(65.50±7.76)ng/L、(59.73±7.05)ng/L, F=33.19]水平高于中医灌肠组和对照组( P<0.01);波形反应面积[(172.62±17.14)μV/s 比(158.56±15.32)μV/s、(145.48±14.13)μV/s, F=20.24]、波形频率[(3.86±0.61)cpm比(3.29±0.50)cpm、(3.01±0.63)cpm, F=13.17]、平均幅值[(86.51±8.98)μV比(75.70±7.93)μV、(68.65±7.46)nμV, F=28.11]高于中医灌肠组和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6/32)、中医灌肠组为15.6%(5/32)、对照组为12.5%(4/3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47, P=0.789)。 结论: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可有效改善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胃肠激素水平、胃电生理参数,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下近端胃切除后双通道吻合的初步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下近端胃切除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外科因食管胃结合部癌进行机器人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7.2±4.5)岁,体质指数(22.8±2.8)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4例,Ⅲ级1例;Siewert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总结术中术后情况,并在术后1年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采用欧州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QLQ-STO22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出血量为50(50,125)ml,手术时间(278.0±30.6)min,术后住院天数(12.2±3.4)d。1例患者出现术后少量胸腹腔积液,为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以下并发症;且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未出现发热、腹腔出血、胃瘫及与进食有关的反流、疼痛等并发症。术后1年的双通道造影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造影剂均可顺利通过食管空肠吻合口;食管胃镜检查显示,5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反流征象。EORTC QLQ-STO22评分中位数为22.0(21.5,22.5)分。结论:机器人下双通道吻合不增加患者手术风险及短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有效改善食管胃吻合术后上腹部疼痛、呃逆、饮食受限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十二指肠非离断式前入路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非离断式前入路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先后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和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胃镜及活检均证实为胃腺癌;其中男24例,女17例;中位年龄57.7(35.0~82.0)岁;中位体质指数22.6(17.5~29.6)kg/m 2。均在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十二指肠非离断式前入路进行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 结果:全组4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全组手术时间(174.4±28.3)min;完成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时间(38.5±8.8)min,术中出血量(94.4±51.3)ml。淋巴结清扫数目(38.5±7.7)枚,其中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6.9±4.6)枚。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5.4±2.0)d,术后住院时间(10.2±2.2)d。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和胃瘫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十二指肠非离断式前入路进行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行G-POEM的胃轻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成核素闪烁成像、超声造影胃排空检查、胃轻瘫问卷症状指数(GCSI)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3、6和12个月的GCSI评分,分析患者术后临床改善、技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0例胃轻瘫患者,其中特发性1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焦虑症4例。G-POEM的技术成功率为10/10,未出现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GCSI平均分明显下降( P<0.05)。临床成功率为7/10,术后复发率为1/10。 结论:G-POE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胃轻瘫的超级微创手术,但其长期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2岁。57例患者中,36例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观察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术中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肝段切除数(<3段、≥3段)分别为(218±53)min,(266±24)mL,(21±9)min,5、31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7±45)min,(270±23)mL,(19±8)min,2、1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30,0.774,0.590, χ2=0.004, P>0.05)。(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阳性淋巴结百分比分别为(11±3)枚、16.58%(66/398),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枚、6.80%(7/103),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54,2.148, 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Ⅴ级并发症,胆汁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胃瘫分别为35、1例,6例,1例,8例,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例,3例,1例,1例,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胆汁漏,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6,0.000,1.870,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胃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随访情况: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6个月(8~42个月)、66.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个月(5~39个月)、38.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53, χ2=5.317, P<0.05)。 结论:ICC根治术采取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增加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