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嵌合型胚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染色体嵌合型(CM)是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GT)中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CM胚胎中滋养外胚层(TE)细胞的遗传状态不一定与未来发育成为胎儿的内细胞团(ICM)相同。部分低比例CM胚胎移植后仍能获得健康活产儿,但是其具有较高流产率等妊娠风险。为了对CM胚胎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拟就CM胚胎的定义、发生机制、分类、PGT技术、自我纠正机制、移植结局及处理原则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卵裂期优质胚胎的染色体嵌合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MALBAC)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卵裂期优质胚胎的嵌合体率及类型。方法:收集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并生育正常后代的夫妇捐献的卵裂期冷冻优质胚胎,解冻,消化透明带,收集卵裂球,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及二代测序。结果:共解冻胚胎23枚,收集184个卵裂球。175个(95.1%)卵裂球获得了测序结果,其中100个(57.1%)为非整倍体。在23枚胚胎中,3个(13.0%)为正常的二倍体,20个(87.0%)为嵌合体,其中包括5个(21.7%)非整倍体嵌合型、7个(30.4%)为二倍体-非整倍体嵌合型、5个(21.7%)为异常嵌合型、3个(13.0%)为无规律分离型。结论:卵裂期优质胚胎中存在较高的染色体嵌合体率。复杂染色体异常或高比例异常细胞的嵌合体可能是影响胚胎发育潜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核型的成因、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15日于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对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儿为足月小样低体重儿,具有特殊面容、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mos 46,XY,r(4)(p16.3q35.2)[259]/45,XY,-4[25]/47,XY,r(4)(p16.3q35.2),+r(4)(p16.3q35.2)[8]/46,XY,der(4)del(4)(p16.3)inv(4)(p16.3q31.1)[6]/46,XY,dic?r(4;4)(p16.3q35.2;p16.3q35.2)[4]/48,XY,r(4)(p16.3q35.2),+r(4)(p16.3q35.2)×2[3]/46,XY,r(4)(p1?q2?)[2];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4p16.3(68 345-2 981 614)×1;FISH检测结果为45,XY,-4[12]/45,XY,-4×2,+mar1.ish r1(4)( WHS-, D4Z1+)[1]/46,XY,-4,+mar1.ishr1(4)( WHS-, D4Z1+)[73]/46,XY,-4,+mar2.ishr2(4)( WHS-, D4Z1++)[1]/47,XY,-4,+mar1×2.ishr1(4)( WHS-, D4Z1+)×2[4]/46,XY,del(4)(p16.3).ish del(4)(p16.3)( WHS-, D4Z1+)[9]。 结论:患儿的4号环状染色体为新发变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细胞系,形成同源嵌合体。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多变,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否存在嵌合体核型、是否伴有缺失/重复及其范围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羊水嵌合体的诊断价值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羊水嵌合体的诊断价值,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通过CNV-seq检测发现的40例以及11篇近期文献报道的245例羊水嵌合体,从检出率、验证符合率、妊娠结局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本中心通过CNV-seq共检出40例嵌合体,检出率为0.46%(40/8621),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符合率为75.0%。经随访,其中30例终止妊娠/胚胎停育/夭折,5例继续妊娠,活产3例,失访2例。11篇文献共在63 577例份羊水中发现了245例嵌合体,异常率约0.39%,验证符合率为62.8%(103/164)。经随访,114例终止妊娠、活产75例,失访18例。结论: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诊断羊水嵌合体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性腺嵌合体七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生殖干预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7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性腺嵌合体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7个DMD性腺嵌合体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应用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M)对家系6先证者的母亲进行助孕,采集7个家系的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及其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样、家系1 ~ 4胎儿的羊水、家系6体外培养胚胎的细胞,提取基因组DNA,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对 DMD基因进行检测,对家系1 ~ 3、5 ~ 6先证者、其他患者、胎儿、体外培养胚胎进行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单体型分析。 结果:MLPA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 ~ 4、5、7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存在相同的 DMD基因变异,其母亲 DMD基因均未见异常;家系6的先证者仅与1枚体外培养胚胎(共9枚)存在相同的 DMD基因变异,其母亲与通过PGT-M成功助孕胎儿的 DMD基因均未见异常。STR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 ~ 3、5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均遗传了相同的母源X染色体;SNP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家系6先证者仅与1枚体外培养的胚胎(共9枚)继承了相同的母源X染色体。家系1胎儿与家系6中PGT-M助孕成功胎儿出生后随访均健康,家系2 ~ 3先证者的母亲选择了引产。 结论:基于STR/SNP的单体型分析是判断性腺嵌合体的有效方法,对生育过 DMD基因变异患儿而外周血基因型正常的女性应考虑性腺嵌合体风险,再次妊娠时建议进行产前诊断与生殖干预,避免缺陷患儿的出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嵌合型克氏综合征患者通过显微取精获得精子后助孕策略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非嵌合型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KS)夫妇接受冷冻复苏的睾丸显微取精(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获得的精子进行基于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临床效果,探讨非嵌合型KS夫妇最合适的辅助生育助孕方式。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22对非嵌合型KS夫妇所完成的26个PGT周期的临床资料。在女方进行卵巢刺激前,所有非嵌合型KS患者都进行micro-TESE获得精子并冷冻保存。采用NGS进行胚胎检测。结果:总共对55枚胚胎进行了胚胎活检和PGT,其中33枚(60.0%)被检测为整倍体,10枚(18.2%)非整倍体和12枚(21.8%)嵌合体胚。同时,非整倍体和嵌合体胚胎均未涉及性染色体异常。最终14对夫妇获得整倍体胚胎并完成了冻融胚胎移植。目前已有11对夫妇获得临床妊娠,其中6对夫妇已经活产了7个健康的新生儿。结论:当非嵌合型KS男性通过micro-TESE获得精子后可以生育健康的后代。对获得的精子进行冷冻保存的策略有助于女方进行最合适的卵巢刺激。此外,非嵌合型KS男性后代性染色体异常的遗传风险极低。除了采用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PGT助孕之外,ICSI同样有效且更经济。ICSI应该作为一种助孕选择提供给该类夫妇,受孕后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明确胎儿核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在染色体结构变异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基因组图谱(OGM)技术在检测环状染色体、平衡易位、插入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异常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10月因染色体结构异常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并进行OGM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的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部分患者样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验证。结果:1例疑似为平衡易位的患者通过OGM检测出平衡易位,并对断裂点进行了精确定位;2例染色体插入易位的患者中,1例3号染色体插入6号染色体的患者通过OGM检测获得了比核型分析更精细的断裂点位置并确定了染色体片段的插入方向,另1例8号染色体插入Y染色体的患者未能检测到染色体插入的信号;1例环状染色体嵌合体患者未检测到成环信号。结论:OGM技术准确检测出4例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532例稽留流产绒毛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绒毛细胞遗传学检查在研究早期稽留流产原因中的价值。方法:532例稽留流产患者在行清宫手术时,无菌条件下采集其胚胎绒毛组织,采用培养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并分析异常核型的类型及其发生率。部分核型分析正常的绒毛标本进一步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532例稽留流产绒毛标本中,培养成功510例,成功率95.86%。其中检出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301例,异常比例占59.02%,其中三体型181例,占异常核型的60.13%,多倍体型为47例,45,X型为46例,结构异常型为22例,嵌合体型为3例。1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流产胚胎标本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检测结果7例正常,3例异常。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孕妇早期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绒毛染色体检查是分析稽留流产原因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对再次妊娠具有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嵌合型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后嵌合型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及不同嵌合比例、类型对嵌合型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接受PG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个嵌合型胚胎移植周期(记为嵌合型组)和904个整倍体胚胎移植周期(记为整倍体组)。比较嵌合型组和整倍体组的妊娠结局,包括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根据嵌合比例将嵌合型组分为低比例嵌合亚组、高比例嵌合亚组,根据嵌合类型将嵌合型组分为片段缺失/重复嵌合亚组、染色体单体/三体嵌合亚组、复杂嵌合亚组,分析不同嵌合比例、类型对嵌合型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结果:嵌合型组的持续妊娠率[49.35%(152/308)]及活产率[48.38%(149/308)]均较整倍体组明显降低[58.19%(526/904), P=0.020, OR=0.924;55.75%(504/904), P=0.031, OR=0.930],但两组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比例嵌合亚组的活产率[35.00%(14/40)]较低比例嵌合亚组显著下降[50.37%(135/268), P=0.028, OR=0.840]。染色体单体/三体嵌合亚组的生化妊娠率[58.49%(62/106)]、临床妊娠率[49.06%(52/106)]、持续妊娠率[43.40%(46/106)]及活产率[43.40%(46/106)]与整倍体组[70.91%(641/904), P=0.020, OR=0.891;64.82%(586/904), P=0.003, OR=0.864;58.19%(526/904), P=0.003, OR=0.864;55.75%(504/904), P=0.008, OR=0.8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片段缺失嵌合胚胎的生化妊娠率[64.47%(49/76)]、临床妊娠率[57.89%(44/76)]、持续妊娠率[47.37%(36/76)]及活产率[46.05%(35/76)]均较片段重复嵌合胚胎[84.13%(53/63), P=0.002, OR=0.793;77.78%(49/63), P=0.006, OR=0.814;68.25%(43/69), P=0.017, OR=0.829;65.08%(41/63), P=0.042, OR=0.850]显著降低。 结论:部分嵌合型胚胎移植后仍能获得健康活产,且不同嵌合比例、类型影响嵌合型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因此,对于无整倍体胚胎可移植的患者,在临床遗传咨询中应综合考虑不同嵌合比例、类型推荐嵌合型胚胎的移植顺序,以期得到最优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成骨不全家系致病变异的鉴定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明确一例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家系的致病变异并为其提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鉴定患者的候选变异,用直接检测变异的方法对胚胎进行PGT检测,同时筛查囊胚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在孕期对胎儿羊水样本进行染色体检查和基因诊断。在分娩后对胎盘的不同部位进行染色体检测。结果:先证者携带 COL1A1基因c.544-2A>G杂合变异,其双亲均未查见同样的变异。PGT检测提示,该家系的3个囊胚中,1个为纯合野生型,但携带有16p13.3-11.2区重复(嵌合体),其余两个胚胎均携带杂合变异。经遗传咨询后,移植纯合野生型囊胚,羊水检测结果提示胎儿染色体正常且未携带致病变异。胎盘不同部位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提示拷贝数正常。 结论:对于患有单基因病的家系,在明确其致病变异后,可用直接检测变异位点的方法进行PGT检测,之后必须进行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