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来源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中多环芳烃(PAHs)组分及来源暴露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定群研究方法,共招募73名成年志愿者进行4次临床随访,对外周血样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流能力(HDL-CEC)、白细胞(WBC)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进行测定。采集研究区域同期环境大气PM 2.5样品,测定18种PAHs组分的浓度,应用正定矩阵因子法进行来源解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PM 2.5中PAHs及来源暴露对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23.3±5.4)岁。研究期间PM 2.5中总PAHs的浓度水平为(55.29±74.99)ng/m 3,源解析提示交通来源贡献PAHs超过50%。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PAHs急性暴露对血液促凝性指标水平升高有显著影响。累积暴露5 d,总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60.33 ng/m 3)浓度,sCD40L、sCD62P、FIB水平分别升高14.36%(95% CI:6.94%~22.28%)、9.33%(95% CI:1.71%~17.51%)和2.07%(95% CI:0.44%~3.74%)。sCD40L、sCD62P、FIB水平与PAHs的各来源,特别是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燃煤在累积暴露1 d或5 d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污染物在斑块易损性高、HDL功能降低、炎症和氧化损伤水平高的人群中效应更强。 结论:大气PM 2.5中PAHs,特别是交通排放的PAHs颗粒物急性暴露与成人血液促凝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血管功能降低和全身炎症、氧化应激水平较高的成人中效应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株高产表面活性剂的南极土地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毒性低、生物兼容性好和可降解等优点,是化学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替代物.目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多为常温菌,从低温环境中挖掘高产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株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从南极土壤中筛选产表面活性剂的低温微生物,对其表面活性剂进行纯化和结构解析并评估其性能.[方法]采用排油圈法对分离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样品中的细菌菌株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在菌苔表面产白色固体颗粒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该菌株系统发育地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产物,并用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此外,对产物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得到了一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耐冷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GW9-17,其最优发酵培养基(g/L)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8.0、胰蛋白胨 9.0、C3H3NaO34.4、K2HPO43.6、MgSO41.2,pH 7.0±0.2.在此条件下,按 10%(体积分数)接种量、28℃、180 r/min培养 7 d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达到(3.0±0.5)g/L.利用HPLC和 NMR 技术发现菌株 GW9-17 表面活性剂主要成分为 flavolipid-9U,9U,表面活性剂粗提物的甲醇-水溶液(体积比 1:1)对液体石蜡油有良好的乳化能力,菌株GW9-17 在柴油含量为 5%时,在 4℃和 28℃条件下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 40.1%和 57.3%.[结论]从南极土壤中获得了一株高产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的低温Pedobacter sp.GW9-17,其产物flavolipids具有对烷烃类污染物质增溶分解的潜力,对石油污染的低温生态修复有重要的利用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微量全血法高通量彗星试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快捷,适合大样本人群生物监测的微量全血法高通量彗星试验技术方法.方法 选择1名不吸烟男性,探索微量全血法的彗星试验条件,建立了微量全血法的高通量彗星试验方法.并在柴油机尾气(diesel engine exhaust,DEE)暴露人群中进行验证.结果 经过对铺胶量和细胞上样量的探索,发现30μl细胞悬液能够均匀铺设到彗星玻片的小孔中,胶片表面比较平整,细胞基本为单层,经裂解液处理后也不易脱落.上样量中发现5μ1抗凝全血与200μl琼脂糖凝胶混合,细胞分散均匀,间距适当,电泳后无细胞重叠,图像清晰容易分辨,对比度较高.在方法学的验证中,高通量彗星试验的结果显示,在DEE暴露组较对照组的彗星尾长、尾矩和尾部DNA百分含量均明显增加,板间及板内变异度小于10%.结论 全血法高通量彗星实验适用于化学致癌物和污染物遗传损伤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市区和市郊居民社区空气PM2.5的昼夜污染特征与来源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在重污染天气(AQI>200)情况下市区和市郊区域居民社区空气PM2.5的昼夜污染特征和来源差异.方法 采集天津市市区和市郊社区2015—2016年间昼夜两时段的PM2.5样品,分别检测PM2.5样品的质量浓度,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无机水溶性离子浓度,并运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分析社区空气PM2.5昼夜的不同来源.结果 在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市郊居民社区部分金属元素日间浓度高于夜间,且市郊昼夜PM2.5中的部分成分均高于同期市区的浓度水平.市区社区空气PM2.5昼夜的主要来源均为二次气溶胶,来源贡献率均在30.00% 以上,市郊居民社区空气PM2.5日间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排放,来源贡献率为55.20%,夜间的主要来源分别为二次气溶胶和汽、柴油车燃料燃烧排放,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9.70% 和38.00%.结论 市区和市郊区域居民社区空气PM2.5的污染状况均较为严重,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市区和市郊PM2.5的昼夜污染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耐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从污染环境中分离耐低温石油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摇瓶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能源生长的细菌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降解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天津大港油田污染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该菌株能够在10℃条件下,以石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归属红球菌属.菌株DSY171在低温条件下(10~15℃)12 d的石油降解率显著优于常温条件(20~30℃),原油降解率为60%左右;菌株DSY171的pH适应范围较广,初始pH值为6~9时均能代谢生长,但在偏碱性环境下(pH7~9)的代谢生长好于偏酸性环境(pH6~7).除了降解石油外,菌株DSY171对柴油、食用油等不同碳源也均能够降解代谢,具有一定的碳源利用广谱性.结论: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为生物学方法解决低温环境石油污染问题提供了高效菌种,在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颗粒物污染与变应性鼻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s,AR)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全世界30%~40 %的人口.据报道在过去几十年,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严重,AR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健康损害也逐年增加[1].根据201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暴露于空气污染物已造成全球大约700万人死亡,各种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之一[2].空气污染物由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持久性自由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等组成,所有这些物质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其中,PM是对人类健康最有害的物质[3-4],尤其对人体呼吸系统危害巨大.大量研究证实PM污染增加AR的发病率,但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PM的组成成分、PM致AR的流行病学证据、PM致AR发病的免疫机制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浦东新区冬季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源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冬季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浦东新区城区和郊区分别设置采样点采集PM2.5样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PM2.5中载带的1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并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正矩阵因子分解法分析其污染来源.结果 特征比值法显示浦东新区冬季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包括汽油车和柴油车) 、煤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正矩阵因子分解法研究发现这3个因子在城区采样点的贡献率依次为51.6%、27.7%、20.7%, 在郊区采样点的贡献率依次为50.8%、30.0%、19.2%.结论 2016年冬季浦东新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比例最高, 煤燃烧源的比例郊区略高于城区, 提示相关部门需加强机动车尾气和郊区工业排放的控制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油料来源多环芳烃污染对圆叶海棠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圆叶海棠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不同油料来源(汽油、柴油和润滑油)多环芳烃(PAHs)胁迫对圆叶海棠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荧光参数等生理参数和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圆叶海棠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低浓度(0.1 g·kg-1)PAHs胁迫的促进,以及高浓度(0.5 g·kg-1)PAHs胁迫的抑制.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外,植株净光合速率(Pn)和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均随PAHs胁迫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差异显著.植株叶片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器官全氮量及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均随PAHs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随处理浓度增加,在植株叶片和根中的15N分配率大都显著降低,在茎部的分配率显著增加,同时,对根系的正常生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空气污染物对哮喘相关基因DNA甲基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近大量研究证实,空气污染物与儿童哮喘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 O3 、SO2 、Nox、CO、苯等.其中,颗粒物指生物颗粒(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土壤颗粒和烟雾颗粒等混合物;主要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 μm)以及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 < 2.5 μm),颗 粒 物 可 通 过 呼 吸 系 统 进 入 血液[1].空气 污 染 物 可 来 自 于 交 通 相 关 空 气 污 染(TRAP)、柴油机尾气颗粒(DEP)、家庭供暖等.研究证实,颗粒物会影响儿童肺功能,诱导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2].Lee 等[3]发现孕期颗粒物的暴露和早期儿童哮喘相关,且孕中期为暴露的敏感时间窗,孕期颗粒物的暴露对男胎的影响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效柴油降解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降解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细菌对柴油降解能力以及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方法 从新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一株在25℃下高效降解柴油的菌株,考察不同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不同疏水性菌体对柴油降解能力的差别,添加不同浓度鼠李糖脂对细胞疏水性及菌株柴油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 经鉴定该菌株为Acinetobacter sp.,命名为3064.通过接触角测量法、盐析凝聚法及烃类化合物吸附等方法证明其为一株高疏水性菌株(CSH>80%),通过改变环境因素会影响菌株的疏水性,进而影响其对柴油的降解效率.添加一定浓度的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菌株的疏水性,降低菌株表面脂多糖含量,增加其表面负电荷,这有助于菌株对柴油的吸收和降解.结论 菌株3064的细胞表面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这有助于菌体细胞对柴油中烃类的摄取.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及外源添加鼠李糖脂可以加快菌株对柴油的降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