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原油口服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油是未经提炼纯化的石油,其有效成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临床以吸入石油蒸汽中毒多见,而口服原油急性中毒案例少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口服石油原油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获得成功救治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南海海域海洋深层水细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国南海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其生境多样,为各种生物类群提供了有利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环境栖息地,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海洋细菌在生态系统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南海海洋深层水细菌的探测,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西太平洋和印太交汇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于参加开放项目获得的南海的深海站点水样,采用高通量测序进行了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了南海深海海水细菌群落多样性、菌群构成和多样性特征.该站点南海海洋深层水测定的细菌分属于15门、20纲、24目、86科、140属、150种,表明该区海洋深层水细菌群落丰富.测得优势菌属包括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纤细芽胞杆菌属(Gracilibacillus)、海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海源菌属(Idiomarina)、嗜油菌属(Oleiphilus)、食碱菌属(Alcanivorax),这些属的细菌在生物材料或药物、生物燃料、水处理、降解石油烃等方面均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属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enti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柴油食烷菌(Alcanivorax dieselolei)、三浦半岛盐乳杆菌(Halolactibacillus miurensis)、海迪茨氏菌(Dietzia maris)可以具体鉴定到种,这些深海细菌目前已在产抗生素、生物防治、石油降解、反硝化等方面被开发利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显示出采样点南海海洋深层水细菌具有独特菌群特征和多样性,有其极为丰富的生物学开发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9-2021年西宁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2019-2021年西宁市两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变化趋势.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对西宁市城东、城北两区大气PM2.5中 16种PAHs浓度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时间、地区、季节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2021 年西宁市城东、城北区 PAHs 年均浓度的 M(P2.5,P75)分别为 9.94(4.01,21.96)、10.47(3.33,24.05)、6.90(2.15,27.99)ng/m3 和 16.17(5.68,45.33)、13.12(5.44,46.79)、8.08(2.62,34.85)ng/m3.两区整体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冬季浓度最高.两区PAHs污染的主要组分为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苯并[a]芘、苯并[k]荧蒽、苯并[g,h,i]苝,其中苯并[a]芘所占比例逐年降低.两区PAHs污染高峰时段均在11-3月,高峰时段城北区浓度高于城东区,其他时段两区浓度接近.石油燃烧、汽油车排放、燃煤是PAHs的主要来源.结论 西宁市大气中PAHs污染水平总体下降,环境治理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评价多环芳烃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了解珠三角地区大气PM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 2016-2022年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及珠海市选10个区设置10个监测点,每月10-16日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测定PM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分析多环芳烃污染来源,使用BaP毒性当量法评价多环芳烃呼吸暴露途径的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2.5逐年平均浓度((x)±s)分别为(57.45±29.66)、(51.26±35.69)、(43.86±33.17)、(40.53±24.70)、(29.26±34.27)、(31.57±24.91)、(30.17±21.06)μg/m3,呈下 降趋势(Z=-29.83,P<0.01),PM2.5 中多环芳烃平均浓度((x)±s)分别为(6.23±6.29)、(5.17±6.95)、(4.00±4.46)、(3.34±3.93)、(2.52±2.92)、(3.05± 4.30)、(2.65±2.60)ng/m3,浓度虽然降低近60%,但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多环芳烃16种成分除萘(NAP)外均呈下降趋势(P<0.05),2018-2022 年 PM2.5 中多环芳烃致癌效应健康风险 CR 值M(P25,P75)为 5.35×10-7(2.54×10-7,1.21× 10-6),自第69百分位数开始大于1×10-6,第99百分位数为9.19×10-6,均小于1×10-4.结论 珠三角地区四城市大气PM2.5污染整体呈不断改善趋势,四城市中临海的深圳和珠海市优于佛山和广州市,PM2.5与多环芳烃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是本地源排放所致,存在石化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石油挥发和有机物质燃烧等多重来源,不同城市多环芳烃污染构成和来源并不完全一致,且高温燃煤对多环芳烃浓度变化有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宜引起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一株肝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 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0 mmol/L的Ca2+为辅助剂时肝素酶活性可达107.29 U/mL.通过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几种常规药物的敏感性,发现NS6-1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对利福平、四环素、多黏菌素B、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和万古霉素敏感.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 平台对NS6-1 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为 4381042 bp,GC含量为 37.21%,预测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数为 3852 个.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基因组中含 1 个编码肝素酶Ⅱ/Ⅲ基因,1 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功能基因以及 1 个与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基因.利用antiSMASH预测到 6 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2 个为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簇,1 个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emulsan合成基因簇.综上,NS6-1 具有肝素类物质降解能力以及潜在的石油降解能力和类胡萝卜素合成能力.以上结果为该菌的后续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药食同源中药材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溯源与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研究4种不同药用部位药食同源中药材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溯源解析与健康风险.方法 采用固相分散萃取前处理技术联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串联检测器(HPLC-UV-FLD)同时在线检测技术,对中药材中4种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污染检测、来源解析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中药材中16种多环芳烃(PAHs)污染水平范围在ND~150.50 μg/kg,芘(Pyr)的检出率最高(51.43%),其次为?(Chr,45.71%),苯并[a]芘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2~6环中,4环占比最高(41.22%~50.95%),其次为3环(22.23%~49.05%)和2环(ND~36.56%),5~6环均未检出.特征比率分析表明,石油、煤炭和生物质燃烧是药食同源中药材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荧蒽(Flu)的致癌毒性贡献率最高(37.06%),其次为苯并[a]蒽(BaA,23.59%).药食同源中药材终生致癌风险范围在2.90×10-8~1.75×10-7,ILCR值小于10-6.结论 35种药食同源中药材中4种不同药用部位普遍存在PAHs污染,但其致癌风险可以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西宁市二城区采暖期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了解西宁市二城区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主要来源及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每月10-16日采集PM2.5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PAHs浓度,利用特征比值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源解析,最后用终身致癌超额风险模型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西宁市城北、城东区采暖期PAHs浓度M(P5,P75)分别为74.92(35.31,171.09)和 45.13(26.54,68.92)n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征比值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显示,城北区PAHs污染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48.66%)、燃煤燃烧(16.05%)、石油燃烧(11.54%)和汽油燃烧(9.53%),城东区PAHs污染来源主要是燃煤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58.44%)和石油燃烧(17.07%).二城区苯并[a]芘达标率分别为26.19%和4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致癌等效浓度分别为12.71和6.28 ng/m3;PAHs的致癌风险范围为4.28×10-6~3.27×10-5,预期寿命损失范围为26.60~203.33 min.结论 西宁市城区采暖期大气PM2.5中PAHs污染对当地居民有潜在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肉豆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石油醚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制备薄层,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H和13C 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NO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肉豆蔻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肉豆蔻异木脂素(2)、4-(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E)-4-(1-羟基-2-(2-甲氧基-4-(丙烯基)苯氧基)丙基)-2-甲氧基苯酚(4)、(-)-miliusfragrin(5)、去氢二异丁香酚(6)、反式-2,3-二氢-7-甲氧基-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5-(1-(E)-丙烯基)苯并呋喃(7)、(-)-eusiderin A(8)、acetyl oleiferin C(9)、补骨脂酚(10)、3-(4-羟基-3-甲氧苯基)丙烷-1,2-二醇(11)、1-(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烷-2-酮(12)、broussochalcone B(13)、bavachinin(14)Amalabaricone C(15).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8.57±0.11、12.01±1.27p.mol·L-1.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34.48±3.05、42.76±1.53μmol·L-1.结论 化合物5、8~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6、8~12、14 无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一株高产表面活性剂的南极土地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毒性低、生物兼容性好和可降解等优点,是化学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替代物.目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多为常温菌,从低温环境中挖掘高产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株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从南极土壤中筛选产表面活性剂的低温微生物,对其表面活性剂进行纯化和结构解析并评估其性能.[方法]采用排油圈法对分离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样品中的细菌菌株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在菌苔表面产白色固体颗粒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该菌株系统发育地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产物,并用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此外,对产物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得到了一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耐冷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GW9-17,其最优发酵培养基(g/L)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8.0、胰蛋白胨 9.0、C3H3NaO34.4、K2HPO43.6、MgSO41.2,pH 7.0±0.2.在此条件下,按 10%(体积分数)接种量、28℃、180 r/min培养 7 d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达到(3.0±0.5)g/L.利用HPLC和 NMR 技术发现菌株 GW9-17 表面活性剂主要成分为 flavolipid-9U,9U,表面活性剂粗提物的甲醇-水溶液(体积比 1:1)对液体石蜡油有良好的乳化能力,菌株GW9-17 在柴油含量为 5%时,在 4℃和 28℃条件下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 40.1%和 57.3%.[结论]从南极土壤中获得了一株高产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的低温Pedobacter sp.GW9-17,其产物flavolipids具有对烷烃类污染物质增溶分解的潜力,对石油污染的低温生态修复有重要的利用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一株耐碱高效长链烷烃降解菌C24MT1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石油被称为"液体黄金",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利用其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现阶段治理石油类污染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目的]从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高效降解长链烷烃正二十四烷的菌株,探究其降解特性及在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形态学及 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菌株对正二十四烷的降解效果,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降解中间产物以推测其潜在代谢途径.[结果]筛选到一株可高效降解正二十四烷的菌株 C24MT1,经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该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为 30 ℃、pH 9.0、盐度 2 g/L,该条件下生长 7 d对 9 g/L正二十四烷的降解率高达86.63%;与此同时,菌株在强碱性环境(pH 11.0)中生长良好(OD600 为 0.39)并保持较高烷烃降解率(75.38%),对极端环境具备较强的耐受能力;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分析,推断菌株代谢长链烷烃正二十四烷的途径可能包括末端氧化及次末端氧化.[结论]不动杆菌C24MT1 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及烷烃降解能力,在后续微生物菌剂开发和石油类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可为盐碱地区高浓度石油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优良菌种,并进一步丰富石油烃类生物降解的菌种资源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