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F-κB/NLRP3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脂质沉积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脂质沉积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1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为对照组,并将20只同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 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组与硼替佐米(BTZ)组,每组10只。予AS组和BTZ组小鼠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BTZ组小鼠给予50 μg/kg BTZ腹腔注射(2次/周,持续4周),AS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于干预12周后测量其体质量及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并予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组织病理形态及脂质沉积状况,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组织中NF-κB、NLRP3的阳性表达,予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和Atg12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干预12周后,AS组和BTZ组小鼠的体质量,TC、LDL含量,病变程度及脂质沉积占比,NF-κB、NLRP3阳性表达及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TZ组小鼠这些指标均明显低于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S组和BTZ组小鼠的HDL含量、Beclin-1和Atg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TZ组小鼠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抑制NF-κB/NLRP3通路可通过调节血脂含量以减少脂质沉积,并介导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以促进自噬发生,从而起到抑制AS进程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rf2/NLRP3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rf2/NLRP3)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孕16~18 d Wistar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42):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组)氧糖剥夺1 h后复糖复氧;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复糖复氧即刻加入丙泊酚(终浓度1.2 μg/ml)孵育2 h,更换为正常培养液;Nrf2 siRNA(-)转染组(N组)原代神经元培养第3天行携带Nrf2基因敲除的慢病毒转染,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液,第7天进行模型制备及丙泊酚后处理。于继续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RT-PCR法检测Nrf2和NLRP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和NLRP3表达,ELISA法测定TNF-α、IL-6和IL-1β浓度;试剂盒法检测还原性谷胱甘肽(GSH)、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结果:与C组比较,O组和P组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GSH、SOD和CAT水平降低,Nrf2、NLRP3及其mRNA表达上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增加( P<0.05);与O组比较,P组神经元凋亡率降低,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GSH、SOD和CAT水平升高,Nrf2及其mRNA表达上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增加,NLRP3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P组比较,N组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GSH、SOD和CAT水平降低,Nrf2及其mRNA表达下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降低,NLRP3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Nrf2/NLRP3信号通路参与了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那单抗治疗NLRP3基因突变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4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告4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域3(NLRP3)基因突变自身炎症性疾病,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基因型及其治疗过程,提高临床儿科医生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4例NLRP3突变自身炎症性疾病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基因报告、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治疗进展。结果:① 4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2、3例患儿出生后即起病,例4患儿出生后6个月起病。均表现周期性发热、反复荨麻疹样皮疹、突额、鞍鼻,发作期WBC、ESR、CRP升高,发作间期正常,抗感染治疗无效。②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NLRP3突变,例1、2、3患儿均为自身杂合突变,父母为野生型,例1患儿变染色体位置为Chr1:247587658,外显子c913(exon3)G>A,蛋白质第305位天冬氨酸(Asp)转变为天冬酰胺(Asn)。例2、3患儿突变染色体位置均为Chr1:247588072,核酸改变为c1327(exon3)T>C,氨基酸改变为p.Y443H;例4患儿为体细胞杂合突变,父母为野生型,突变染色体位置为Chr1:247587658,外显子c913(exon3)G>A,蛋白质第305位Asp转变为Asn。③例1、2、3患儿初期接受糖皮质激素、NSAIDs治疗,但作用有限,后期接受IL-1拮抗剂治疗后无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复查炎性指标基本正常;例4患儿接受NSAIDs、甲氨蝶呤治疗,无效,接受托珠单抗治疗后效果不佳,接受卡纳单抗治疗后,无发热、皮疹,无关节痛。结论:①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可出现周期性发热、荨麻疹、关节受累,严重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脏器淀粉样变性。早期易被误诊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② NLRP3基因突变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为IL-1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NSAIDs、糖皮质激素、慢性抗风湿药物作用有限,IL-1拮抗剂治疗该病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1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2(NLRP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经典1型糖尿病(T1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的510例经典T1DM患者及本地区531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质谱法对其NLRP2基因的rs104367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采用 Mann- 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T1DM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 logistic回归分析。NLRP2多态性与各项临床特征的分析采用 Kruskal- Wallis H检验。 结果:NLRP2基因rs1043673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在T1DM患者中,rs1043673多态性与空腹C肽( P=0.029)、餐后2 h C肽( P=0.017)以及GADA的抗体滴度( P=0.043)均有关。 结论:NLRP2基因的rs104367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T1DM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相关肠屏障损伤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贮袋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探索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NOD2)蛋白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为研究UC并发贮袋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行贮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贮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贮袋炎组(20例)和非贮袋炎组(30例)。另选择未行手术治疗的UC患者为对照组(10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袋炎组和非贮袋炎组患者的肠腔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计算对照组、非贮袋炎组和贮袋炎组患者的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方法采用Levene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贮袋炎组患者的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结构和腔面微线毛损伤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贮袋炎组患者肠黏膜中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和非贮袋炎组[分别为(19.3±0.4)%比(84.0±0.3)%和(77.9±0.5)%,(60.0±1.3)%比(85.0±0.1)%和(77.3±0.4)%,(46.1±1.6)%比(72.0±0.7)%和(6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51、-7.514,-3.943、-2.970,-5.115、-2.982; 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D2的表达水平与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呈正相关( r=0.671、0.628, P均<0.01)。 结论:回肠贮袋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NOD2相关的肠屏障损伤可能在回肠贮袋炎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过氧化氢(H 2O 2)诱导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焦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保存的HUVECs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正常条件)、空白+STS组、H 2O 2组、H 2O 2+STS组。待细胞长至80%融合度时,H 2O 2组和H 2O 2+STS组加入500.00 μmol/L H 2O 2诱导3 h,去除含500.00 μmol/L H 2O 2的培养基之后,空白+STS组和H 2O 2+STS组加入5.00 μg/ml STS与HUVECs共培养24 h。通过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0.05、0.50、5.00、50.00、500.00 μg/ml)的STS对HUVECs增殖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DNA损伤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炎症小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来确定H 2O 2诱导焦亡的最适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H 2O 2诱导后活性氧自由基(ROS)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基质胶体外成管实验探究STS对焦亡状态下HUVECs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不同时点浓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50.00 μg/ml以下的STS对HUVECs的增殖无影响,500.00 μmol/L H 2O 2诱导HUVECs焦亡效果最佳。TUNEL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 2O 2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H 2O 2+STS组TUNEL阳性细胞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S检测结果显示,与H 2O 2组比,H 2O 2+STS组细胞内RO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细胞划痕和体外成管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 2O 2组细胞迁移率和成管能力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与H 2O 2+STS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 2O 2+STS组与H 2O 2组比较,细胞焦亡相关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TS可通过抑制ROS的过量产生,促进细胞焦亡诱导后HUVECs的细胞迁移和管样形成,减轻H 2O 2诱导的HUVECs细胞焦亡,从而促进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3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基因启动子区域-3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3738448)G/T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37例DCM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DNA测序后的序列比对进行数据统计。运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后,应用χ 2检验进行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对多种危险因素以及该SNP位点与DCM发病进行关联性分析。利用SNPinfo数据库对该SNP影响的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并分析。 结果:该SNP位点共检测出GG、GT两种基因型,其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P>0.05),同时在DCM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动脉压、C-反应蛋白、B型脑钠肽是DC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30(rs3738448)G/T基因型为GT的人群DCM发病率是基因型为GG组的2.243倍(95% CI:1.043~4.827, P<0.05)。在显性、隐性和加性3种不同遗传模式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该SNP显性遗传时与DCM的发生有相关性( OR=0.44,AIC=370.4,BIC=381.3, P<0.05)。 结论:NLRP3基因启动子区-30(rs3738448)G/T位点与DCM发病有相关性,同时为研究NLRP3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提供了群体遗传学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促进磷脂酶A 2受体表达加重足细胞焦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诱导足细胞膜上M型磷脂酶A 2受体(PLA 2R)表达增加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足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转染HBx基因至人肾脏足细胞内的方法模拟HBV-GN发病过程,并将足细胞分为以下8组:正常对照+分泌型磷脂酶A 2-ⅠB(sPLA 2-ⅠB)组、空白质粒+sPLA 2-ⅠB组、HBx组、HBx+sPLA 2-ⅠB组、HBx+sPLA 2-ⅠB+PLA 2R对照siRNA组、HBx+sPLA 2-ⅠB+PLA 2R-siRNA组、HBx+sPLA 2-ⅠB+ROS对照siRNA组及HBx+sPLA 2-ⅠB+ROS-siRNA组。电镜下观察足细胞形态,荧光显微镜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足细胞膜上PLA 2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足细胞焦亡率及活性氧(ROS)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印迹测定PLA 2R、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18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外转染HBx质粒后足细胞膜上M型PLA 2R表达增加(4.07±0.41比1.01±0.17, P<0.001),电镜及胱天蛋白酶荧光染料抑制物/碘化丙啶(FLICA/PI)双染细胞焦亡检测提示过表达的PLA 2R与其配体sPLA 2-ⅠB结合后足细胞损伤加重,焦亡程度增加(20.22%±0.36%比7.86%±0.28%, P<0.001),且PLA 2R过表达时ROS(4 324 515±222 764比12 920±46, P<0.001)、NLRP3(48.30±2.73比1.00±0.11, P<0.001)、ASC(4.02±0.84比1.01±0.15, P<0.001)、caspase-1(3.99±0.42比1.00±0.11, P<0.001)、IL-1β(9.08±0.75比1.00±0.09, P<0.001)及IL-18(19.20±0.70比1.00±0.02, P<0.001)表达水平增加。相反,加入PLA 2R-siRNA或ROS-siRNA敲低相关物质表达后,足细胞损伤减轻,焦亡程度下降,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LRP3、ASC、caspase-1、IL-1β及IL-18基因表达均减少(均 P<0.01)。 结论:HBx可能通过上调PLA 2R靶向ROS-NLRP3信号通路促进HBV-GN中足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核苷酸结合的寡聚结构域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通路探讨N-乙酰-5-羟色胺调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基于核苷酸结合的寡聚结构域1 (NOD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 (Rip2)通路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RIRI组、NAS组,分别为21、21、18只,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NAS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NAS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10 mg/kg NAS。建模后24 h,苏木素-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AS干预对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转录组测序筛选Sham组、RIRI组间差异基因,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验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RT-PCR观察NAS对大鼠视网膜组织及小胶质细胞中NOD1、Rip2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一般线性回归分析NAS组、RIRI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OD1 +细胞数差值与M1、M2型小胶质细胞数差值的相关性。 结果:Sham组大鼠视网膜可见大量RGC;建模后24 h,与Sham组比较,RIRI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显著增加、RGC数量显著减少;NAS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显著变薄,RGC数量显著增多。与Sham组比较,RIRI组大鼠视网膜M1、M2型小胶质细胞数显著增多;与RIRI组比较,NAS组大鼠视网膜M1型小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M2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三组大鼠视网膜M1、M2型小胶质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视网膜 NOD1、 Rip2为重要差异基因;RIRI组视网膜中NOD1、Rip2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IRI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NOD1 +、Rip2 +细胞数及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ham组,NAS组亦较Sham组显著升高,但低于R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IRI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离子钙接头蛋白1 (Iba-1) +/NOD1 +及Iba-1 +/Rip2 +细胞数较Sham组显著增多,NAS组较RIRI组显著减少,但仍显著多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S组、RIRI组视网膜NOD1 +、Rip2 +细胞数差值与M1型小胶质细胞数差值呈正相关( r=0.851、0.895),与M2型小胶质细胞数差值呈负相关( r=-0.797、-0.8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AS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抑制M1型极化,其机制与NOD1/Rip2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