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坏死因子调控下MeCP2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眼底疾病,其重要的病理过程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反应诱导因子,可由活化的RPE细胞、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进而参与PVR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了细胞因子之外,表观遗传学因素如DNA甲基化也在PVR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2)参与EMT及纤维化,且在PVR膜中有较高的表达,转化的RPE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存在MeCP2的阳性表达,推测MeCP2在PVR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NF也可刺激MeCP2的表达。因此,本文就MeCP2在PVR形成中的作用以及TNF与MeCP2之间的交互反应在PVR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介导副炎症失调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年龄、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炎症反应在AMD的发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副炎症反应介于基础水平和经典炎症反应之间,对于维持组织稳态有重要作用,副炎症失调则表现为慢性非可控性炎症。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于AMD发病机制中慢性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及意义,其中小胶质细胞功能失调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均可导致副炎症反应失调。本文就AMD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探讨视网膜副炎症反应失调在AMD发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最终结局是光感受器的大量丢失,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基本上无有效治疗措施。光感受器移植为一种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旨在通过替换丢失的光感受器,重建视网膜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视网膜功能。然而,物质交换机制的发现揭示了既往研究结果中移植光感受器的整合比例低、外段形成不足及突触形成不够等问题,显示了该疗法临床转化的难度。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综述了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探究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选择最佳发育时间窗的移植细胞群,增强与宿主视网膜间的相互作用;破坏宿主外界膜,减轻视网膜重塑,提高移植细胞的迁移及整合;利用免疫调节,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宿主的移植微环境;通过视网膜片或生物支架的移植形式,提高移植光感受器的组织性;合理地开发及使用生物材料,优化移植细胞的生理微环境;充分评估手术参数,降低手术本身对移植细胞及宿主视网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胶质细胞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除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外,视网膜胶质细胞也是参与PVR形成及发展的主要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不仅能发生活化,改变细胞形态,还能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合成细胞外基质,参与PVR的形成;并且视网膜胶质细胞分泌的因子及合成的细胞外基质又促进了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加速了PVR病变的发展。此外,非编码RNA可通过视网膜胶质细胞参与PVR的调控。本文就视网膜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胶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与PVR形成的相互作用及非编码RNA对胶质细胞和PVR的作用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芩苷在小鼠急性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黄芩苷在体内急性高眼压模型及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取SPF级C57BL/6小鼠,通过前房灌注平衡盐溶液建立急性高眼压模型,于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分为对照组及急性高眼压后1、3、5、7 d组,每组取5只小鼠)取材评估视网膜损伤程度;同时联合荧光金上丘逆行标记RGC计数,评价尾静脉注射50 mg/kg黄芩苷对急性高眼压建模5 d时RGC损伤的作用。利用West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体外培养纯化的原代RGC,建立OGD/R模型,流式细胞术评价不同浓度(2.5、5.0、10.0 μmol/L)黄芩苷对RGC存活率的影响。建立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和原代RGC共培养体系,在OGD/R模型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V2细胞炎性反应因子的分泌,评估黄芩苷对BV2细胞的作用及RGC存活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小鼠急性高眼压模型中可观察到视网膜厚度变薄,建模后3 d厚度下降至87.32%±0.94%( t=6.73, P<0.01),5 d后厚度降至74.86%±2.43%( t=13.40, P<0.01),7 d后仅为63.53%±2.15%( t=19.4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金上丘逆行标记RGC计数同样观察到急性高眼压建模后5 d RGC存活率下降至61.32%±5.94%( t=6.59, P<0.01),给予尾静脉注射50 mg/kg黄芩苷预处理后,RGC的存活率提高至89.93%±10.08%( t=4.84, P<0.01)。West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高眼压建模后炎性反应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黄芩苷干预后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同样,在体外OGD 2 h/R 6 h后原代RGC存活率下降至51.53%±1.36%( t=14.91, P<0.01),5.0、10.0 μmol/L黄芩苷预处理后存活率提高至69.37%±7.09%、66.23%±4.25%( t=5.50,4.53;均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V2细胞和RGC共培养体系下,OGD 2 h/R 6 h后RGC的存活率为41.83%±3.55%,低于单纯RGC培养OGD 2 h/R 6 h后RGC的存活率51.33%±1.16%( t=4.96, P=0.042);5.0 μmol/L黄芩苷预处理后,可减轻BV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由(61.33±5.78)pg/ml降至(39.97±8.76)pg/ml( t=4.19, P=0.010),且与5.0 μmol/L黄芩苷预处理后单纯RGC培养(69.37%±7.09%)比,可提高RGC存活率至73.00%±5.20%( t=2.82, P=0.048)。 结论:体内急性高眼压模型、体外单纯OGD/R模型下,黄芩苷可直接减轻视网膜及RGC损伤,并通过抑制视网膜炎症细胞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发挥保护RGC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76- 38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DR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抗炎治疗或许能有效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作为炎症反应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通过趋化和激活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激活小胶质细胞等促进DR的发生发展,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随着对MCP-1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靶细胞,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减少或抑制糖尿病患者MCP-1的产生,从而控制或减缓DR进展,这将为我们预防和治疗DR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γ-分泌酶抑制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Nocth1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出生后第7天(P7)的幼鼠与C57BL/6J母鼠共同饲养于含75%氧气的氧箱中5 d,然后放回正常氧气环境下饲养,以制备OIR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54只OIR小鼠分为OIR组、OIR+DMSO组和OIR+DAPT组,每组18只,所有小鼠右眼作为实验眼。OIR+DAPT组和OIR+DMSO组在P14小鼠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10 mmol/L DAPT和DMSO溶液1 μl,OIR组不予注射。P17时处死各组小鼠,摘出眼球后分离视网膜,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otch1信号通路蛋白及其下游Hes1蛋白、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制备视网膜铺片,采用同工凝集素(IB4)染色视网膜血管,计算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定义为新生血管面积/视网膜总面积×100%;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结果:OIR+DAPT组、OIR组和OIR+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06、1.00±0.00和1.03±0.08,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0±0.08、1.00±0.00和1.02±0.0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0.62、53.65,均 P<0.01)。OIR+DAPT组小鼠视网膜中Notch1和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OIR组和OIR+DM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OIR+DAPT组、OIR组和OIR+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9±0.12、1.00±0.00和0.94±0.07,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4±0.07、1.00±0.00和1.04±0.10,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9.32、31.63,均 P<0.01),与OIR组和OIR+DMSO组比较,OIR+DAPT组小鼠视网膜中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OIR+DAPT组、OIR组和OIR+DMSO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分别为(8.82±2.71)%、(22.32±5.34)%和(20.27±3.36)%,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分别为38.17±3.29、60.83±5.11和58.67±4.75,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3.72、39.44,均 P<0.01)。与OIR组和OIR+DMSO组比较,OIR+DAPT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缩小,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DAPT可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活化,进而促使M1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蛭草茶合剂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蛭草茶合剂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7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低浓度蛭草茶合剂治疗组(低浓度治疗组)、中浓度蛭草茶合剂治疗组(中浓度治疗组)、高浓度蛭草茶合剂治疗组(高浓度治疗组),每组15只。糖尿病组、不同浓度治疗组小鼠按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建模后4周,低浓度治疗组、中浓度治疗组、高浓度治疗组大鼠分别按30、60、120 ml/kg的浓度行蛭草茶合剂灌胃治疗。每两周测定各组小鼠体重及血糖。第8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免疫荧光检测GFAP、谷氨酰胺合成酶(GS)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ELISA分别检测VEGF、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小鼠体重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血糖升高;不同浓度治疗组小鼠血糖呈降低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蛋白表达升高( t=38.318, P<0.001),GS蛋白表达降低( t=29.737,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糖尿病组比较,低浓度治疗组、中浓度治疗组、高浓度治疗组小鼠Müller细胞GFAP蛋白表达下降( t=13.677、19.387、16.305, P<0.05),GS蛋白表达升高( t=5.170、19.399、6.705,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不同浓度治疗组均降低。 结论:蛭草茶合剂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胶质细胞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导致世界上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导致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但充当视网膜固有免疫监测作用的小胶质细胞,在多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的视网膜变性早期即发现其活化反应。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吞噬变性的视杆细胞碎片,还产生了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毒性物质,加重了临近健康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变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一些药物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以预防或减轻神经元的死亡,减缓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干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变性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以及基于神经干细胞(NSC)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或)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鼠龄14 d的CLN7型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0、20只。鼠龄14 d的C57BL/6J小鼠20只设定为野生型组(WT组)。对照组、WT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2、4、6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双极细胞、视锥-双极细胞分布和数量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实验组小鼠随机选取单侧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CNTF-NSC、GDNF-NSC、CNTF-NSC和GDNF-NSC 1:1细胞混合物(GDNF/CNTF-NSC),并据此再分为CNTF-NSC组、GDNF-NSC组、GDNF/CNTF-NSC组;对侧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含神经营养因子(NTF)的NSC 2 μl作为自身对照组。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于小鼠2、4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感受器细胞的数量;采用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小鼠4月龄时,观察移植的NSC分化情况和NTF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WT组比较,小鼠2、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周边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285.10),中央区、周边区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密度( F=823.20、346.20)、视锥-双极细胞密度( F=356.30、210.60)以及暗视a、b波振幅( F=1 911.00、387.10)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鼠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中央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127.30)及明视b波振幅( F=51.13)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玻璃体内移植的NSC优先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稳定高水平表达CNTF和GDNF。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与其自身对照组在不同月龄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行数比较:CNTF-NSC组,2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73、75.06、75.06, P<0.05);4月龄:整个、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7、12.27, P<0.05)。GDNF/CNTF-NSC组,2、4月龄:整个( F=27.26、27.26)、周边区( F=16.01、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DNF-NSC组,不同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00、0.01、0.02, P>0.05)。 结论:随年龄增长,CLN7型小鼠表现出渐进性加重的退行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是一致的。基于NSC玻璃体内递送的CNTF和GDNF/CNTF均对光感受器细胞有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GDNF/CNTF并未展现出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协同保护效果。GDNF对CLN7型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和功能均没有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