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移除除颤导线患者共48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导线移除适应证、移除工具、移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纳入4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58.79±14.62)岁,年龄范围18~91岁。其中感染患者38例,除颤导线故障7例,因需要磁共振检查2例,慢性疼痛1例。共移除51根除颤导线,其中双线圈除颤导线33根,单线圈除颤导线18根。其中2根徒手移除,10根使用锁定导丝移除,36根使用机械扩张鞘移除,3根使用机械扩张鞘联合针眼圈套器移除。手术成功导线完全移除50根(完全成功率98.03%,50/51),临床成功1根。1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8%,1/48)。结论:经静脉除颤导线移除技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腔内修复术在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脉弓或胸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升主动脉疾病包括升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术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优化药物治疗(OMT)一直被视为慢性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石。近20年以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成为心衰器械治疗的选择,但只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宽QRS波的患者,并且在已植入CRT的患者中约30%对治疗无反应。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出现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合CRT或对CRT无反应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将综述CCM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输尿管支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输尿管支架一直作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植入性器械之一,具有内引流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市场常见的高分子聚合物支架、抗压能力强的金属支架和生物可降解的支架等,此外支架的材料类别、制作过程和表面涂层的不同也使得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疗效。现如今,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双"J"管、金属支架管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可降解支架管等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就支架管的发展和现阶段不同支架管的材料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心房自发显影的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 n=61)和LA SEC组( n=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无LA SEC组平均左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 P=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束支起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左束支起搏(LBBP)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改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优化LBBP的诊断标准、提高LBBP的植入成功率、寻找有效指标预测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反应性并指导选择合适的再同步治疗策略,以及器械改进及研发。尤其是与除颤导线结合以及与无导线起搏器结合,将使更多患者获益于LBBP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流程及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介入治疗是目前心血管介入治疗研究领域热点之一。每一种TR介入器械的术中超声心动图监测均具有其独特的影像学特点。K-Clip?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系统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采用瓣环成形原理的TR介入系统,亦为国际上首个采用夹合方式达到环缩目的的经导管瓣环成形系统。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术的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流程的报道。笔者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施K-Clip?植入的自主经验,总结了其术中监测的二维、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和操作技巧,旨在与国内同行分享该系统成功植入的经验,也为国内未来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器械的术中超声监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国人172例Oxford 3代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探索手术器械配套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分析172例单髁膝关节置换(UKA)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工具及植入假体的型号,为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及假体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专科手术小组优化了手术器械包的配套:在股骨成型工具常规包中,男性患者配型号S、M,备用包配型号XS、L;女性患者常规包配股骨的型号XS、S,备用包配型号M、L。胫骨成型工具常规包配AA、A、B、C、D五种型号,型号E、F放入备用包。减少了手术器械清洗、包装、灭菌等人力物力的消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本文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