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椎恶性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6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9 kg,因"无诱因头颈部疼痛2月余"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缬沙坦、硝苯地平和盐酸阿罗洛尔,自述血压控制可;2014年行甲状腺癌手术。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寰椎骨质破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甲状腺癌寰椎转移,诊断为寰椎恶性肿瘤,拟择期在全麻下行寰椎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子宫颈癌孤立性颅骨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颈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42%,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椎骨,其次为骨盆、全身长骨,颅骨转移者少见。本文对1例发生孤立性颅骨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58岁,诊断为子宫颈鳞癌Ⅲb期,经同步放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治疗结束7个月后出现头疼,诊断为孤立性颅骨转移,予局部病灶切除联合全身化疗及靶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随访7个月,肿瘤无进展。提示,子宫颈癌发生孤立性颅骨转移非常罕见,头痛、头皮水肿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可使子宫颈癌孤立性颅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骨骼转移部位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伴骨骼转移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36例初诊伴骨骼转移HR-NB患儿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 Log- Rank检验, Cox模型用于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336例患儿发病中位年龄43(4~148)月龄;男188例,女148例。面颅骨转移89例(26.5%),脑颅骨转移193例(57.4%),椎骨转移298例(88.7%),胸肋骨转移183例(54.5%),骨盆转移270例(80.4%),上肢骨182例(54.2%)和下肢骨转移240例(71.4%)。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30.4±2.7)%和(41.3±2.9)%。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分类不良、形态学为神经母细胞瘤间质贫乏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合型、有丝分裂核分裂指数高、乳酸脱氢酶≥ 587 U/L、血清铁蛋白≥ 92 μg/L、 MYCN扩增及1p杂合性缺失及面颅骨、脑颅骨、胸肋骨、骨盆、上肢骨和下肢骨骨骼转移的HR-NB患儿5年OS率显著降低( P<0.05)。全部7部位广泛骨骼转移患儿5年OS率仅为(14.2±5.9)%,显著低于单部位及其他多部位骨骼转移患儿[5年OS率分别为(66.0±10.2)%和(43.6±3.4)%, χ2=45.722, P<0.05]。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 MYCN扩增和面颅骨骨骼转移是影响伴骨骼转移HR-NB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HR=4.165、2.560,95% CI:2.356~7.363、1.519~4.315,均 P<0.05)。 结论:初诊时伴多部位广泛骨骼转移HR-NB患儿预后极差。 MYCN扩增和面颅骨骨骼转移是影响伴骨骼转移HR-NB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内脏转移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伴有内脏转移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的全程化管理保证了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我们收治1例伴有内脏转移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初始PSA 389.2 ng/ml。初次 68Ga-PSMA PET/CT检查示前列腺恶性病变,伴淋巴结转移及脊椎骨转移,肝脏结节。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5=9分。诊断: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MDT讨论后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包块穿刺活检术,肝组织病理考虑转移性前列腺癌。经二次MDT讨论,更换治疗方案为阿比特龙+ADT治疗,6个月后血PSA维持在0.003~0.006 ng/ml,睾酮<2.5 ng/dl。复查 68Ga-PSMA PET/CT:各病灶较前核素摄取降低,肝脏未见异常摄取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频电联合中药导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椎骨转移所致疼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观察中频电联合中药导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椎骨转移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70例NSCLC椎骨转移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中频电联合补肾壮骨止痛方导入治疗.6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d、治疗后12d对两组患者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吗啡使用总剂量、血清钙(Ca)、骨唾液酸蛋白(BSP)、碱性磷酸酶(ALP)进行监测评估,同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d、治疗后12d观察组NRS评分、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d、治疗后12d吗啡使用总剂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d、治疗后12d两组患者C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同时期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d、治疗后12d两组BSPA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稳效率81.25%,观察组稳效率93.7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联合中药导入可提高NSCLC椎骨转移所致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减少吗啡使用量,纠正骨代谢相关化验指标异常,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强化术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生物力学应力再平衡机制的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明确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强化治疗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生物力学应力再平衡机制及脊柱动态稳定重建效应.方法: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OVCF患者(伤椎为T12和L1)为研究对象,提取薄层高精度的胸腰段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 Workbench有限元生物力学建模平台,建立三维数字化仿真生物力学模型,对伤椎运动节段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不同运动工况下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等效应力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脊柱OVCF骨水泥强化术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等效应力极值和分布区间较术前明显优化,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工况下,T12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的最大主应力相比于术前显著下降,在相同的运动工况下分别为 33.002MPa、35.639MPa、35.98MPa、60.458MPa、65.396MPa、60.177MPa、42.249MPa,尤其是前屈运动工况下,脊柱T12伤椎的最大主应力从术前的77.995MPa下降至术后的35.639MPa;在同样的运动工况下,L1伤椎强化治疗术后的最大主应力分别为24.911 MPa、34.705MPa、26.514MPa、60.144M Pa、32.797MPa、30.259MPa、32.894MPa,其中在轴向、前屈运动工况下,L1伤椎骨界面的最大主应力由术前的74.798MPa、99.232MPa下降至术后的24.91 1MPa、34.705MPa,脊柱T12、L1伤椎骨水泥界面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弥散较为均匀,T12伤椎松质骨界面主应力极值主要分布在1.004MPa~3.0758MPa区间,L1伤椎松质骨界面主应力极值分布区间为1.8075MPa~2.3355MPa,应力分布云图显示,伤椎强化术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向中后柱转移,应力集中得到纠正,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应力分布趋向于均衡稳定化.结论:胸腰段伤椎骨水泥强化术后重建了脊柱的动态生物力学稳定性,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生物力学应力应变刺激相比于术前显著下降,应力呈现出均匀弥散分布特征,重建了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应力再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唑来磷酸治疗西北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唑来磷酸治疗骨转移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2011年4月~ 2015年6月118例肿瘤骨转移后骨质疏松患者,伴有疼痛症状,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静脉滴注唑来磷酸注射液),对照组58例(口服骨化三醇片).共2个疗程,1年为1个疗程.结果 通过椎骨骨密度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结束后(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改善生活质量与镇痛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初次使用唑来磷酸患者,经用药24h前后P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钙值、BGP和CT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磷酸可明显增加患者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减轻患者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女性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PIF)的临床特征及MRI在PIF中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7例宫颈癌放疗后PI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放疗前盆腔MRI检查,放疗后每2~3个月进行盆腔MRI随访,发生PIF时4例同时行CT检查,4例同时行骨扫描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通过MRI观察患者放疗野内骶骨、髂骨、耻骨、脊椎骨折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从开始放疗至影像学上发现PIF的中位时间为14个月(6~36个月).发生PIF部位共42处,其中14例同时有1处以上骨折.骨折部位分布于骶骨(27处)、耻骨(5处)、髂骨(6处)及第5腰椎(4处).PIF在MRI 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的骨折线及伴随周围的骨髓水肿.结论 放疗引起的PIF是女性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绝经后女性.MRI在显示早期骨折导致的骨髓水肿上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能够显示周围软组织情况,在与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成像水脂分离技术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癌骨转移术前栓塞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术前栓塞后术中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患者生存率等进行分析,探讨术前栓塞对肾癌骨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132例转移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1例术前进行栓塞治疗.主要分析结果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患者生存率.同时得出了影响手术时间和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非脊椎骨转移术前栓塞治疗对手术中的血量损失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肿瘤盆腔位置和肿瘤大小与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且肿瘤大小是术中失血的一个独立因素.在肾癌非脊椎骨转移的治疗中,特别是在一个孤立性病变的情况下,边缘切除术治疗是金标准,能提高整体存活率;同时边缘切除术和病灶内切除术、肾切除切除相比,血红蛋白水平和孤立性转移对生存率有较大影响.结论 肾癌骨转移病灶位于盆腔且孤立存在时,术前栓塞有益于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边缘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