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医用腹股沟压力监测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介入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目前神经介入治疗以股动脉穿刺为主,传统介入术后拔除动脉鞘,穿刺处先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后人工按压,再用弹力绷带交叉包扎加压止血。在此过程中,因医护人员无法明确穿刺处弹力绷带及纱布是否松脱,故常出现股动脉穿刺处不同程度的出血。鉴于此,笔者设计一种医用腹股沟压力监测装置,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股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 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 P=0.021]、穿刺次数( OR 1.075,95% CI 1.053~1.097; P<0.001)、肝素剂量( OR 2.142,95% CI 1.638~3.471; P<0.001)、手术时间( OR 3.727,95% CI 2.025~6.860; P<0.001)以及人工按压( OR 3.449,95% CI 1.230~9.669; 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股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羧化多糖可吸收止血纱对兔肝、脾创面的止血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羧化多糖可吸收止血纱(其编号为NWL-K)对兔肝、脾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6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只,分别建立肝和脾创面出血模型;两组模型再根据使用止血材料的品种,分成普通纱布组、速即纱组和NWL-K组,每组10只。采用造模出血量和切除肝组织重量评估模型稳定性。脾脏出血模型按压3 min后每隔(30±5)s以及肝脏出血模型按压30 s后每隔(20±5)s分析各组止血时间和止血评分,观察创口与纱布的黏合情况。结果:各肝脏、脾模型组造模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时肝脏组织切除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模型造模稳定,对之后的止血实验不产生影响。在脾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210(180,248)s]、速即纱组[255(233,30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465(383,66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WL-K组相较于速即纱组止血时间更短( P<0.05)。在肝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70(70,95)s]、速即纱组[90(85,11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250(225,29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脾脏模型各观察时间点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0 s时NWL-K组和速即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模型50,70,90 s时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110,130 s时普通纱布组与NWL-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WL-K吸水性和周围组织黏合性均优于普通纱布和速即纱。 结论:对于肝、脾出血创面,与其他类型纱布比较,应用NWL-K能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NWL-K吸水性强,与创口黏合稳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择期拟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c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生理盐水组(S组)、罗库溴铵0.6 mg/kg组(RL组)和罗库溴铵1.2 mg/kg组(RH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0.6 mg/kg(RL组)或1.2 mg/kg(RH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S组)行麻醉诱导,喉罩置入术后行机械通气,维持P ETCO 2 35~45 mmHg。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吸入1%七氟烷,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中熵指数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于止血带充气60 min时取术侧切口边缘股内侧肌肌肉,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即刻、充气60 min和放气后5、3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氟比洛芬酯用量。记录止血带反应和麻醉恢复期肌松残余的发生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48 h时测量大腿围,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差值;记录术后早期(3 d)和远期(3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和止血带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RH组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上调,止血带放气后30 min时血清MDA浓度降低,术后24和48 h时大腿围差值减小,RH组和RL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与RL组比较,RH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3组止血带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早期和远期止血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麻醉恢复期均未见肌松残余发生。 结论:罗库溴铵1.2 mg/kg可减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采血固定器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采血固定器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RICU住院治疗的4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登记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垫腕枕定位、棉签按压止血方式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研究组患者采用自制采血固定器进行采血。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用时、采血操作用时、一针穿刺成功率;对两组患者住RICU期间动脉采血部位的血液外渗、穿刺局部瘀斑、皮肤牵拉疼痛等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共采血2 110次,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血1 079次和1 031次;研究组患者的穿刺用时、采血操作用时分别为(2.46±0.38)min和(5.53±0.98)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02±0.43)、(6.06±1.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74%(1 033/1 079),高于对照组的82.93%(855/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患者的血液外渗、穿刺局部瘀斑、皮肤牵拉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50%(27/1 079)、4.45%(48/1 079)、7.32%(79/1 079),均低于对照组的17.26%(178/1 031)、16.10%(166/1 031)、28.81%(297/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RICU桡动脉采血操作中应用采血固定器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节约采血操作时间,并可减少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压注射磁共振对比剂后止血按压的实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应用传统水银血压计辅助按压穿刺点的止血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经临床确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检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辅助按压组和对照组各40例,辅助按压组拔针后辅以水银血压计按压穿刺点,设定患者个体收缩压强度为按压强度;对照组采用自主垂直按压手法,检查后定性评估2组穿刺点渗血如二次出血、血肿、淤斑、正常等4种情况。结果:辅助按压组二次出血3例,血肿1例,淤斑0例,正常36例;对照组二次出血4例,血肿2例,淤斑1例,正常3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372~34.225, P<0.05)。 结论:传统水银血压计辅助按压穿刺点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制订个性化护理止血方案,减少由按压力度不稳,着力不均等因素引起的穿刺点渗血、淤斑,甚至皮下血肿等现象,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绳梯式穿刺和钝针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新建内瘘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绳梯式穿刺和钝针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新建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绳梯式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疼痛感受、拔针后止血时间、穿刺并发症以及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穿刺疼痛程度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穿刺点平均按压止血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透析治疗1年内,观察组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绳梯式穿刺与钝针扣眼穿刺方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钝针扣眼穿刺造成的疼痛较轻,止血时间较短,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改良绳梯式穿刺对患者内瘘功能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增强静脉留置针护针套按压穿刺止血效果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为了解决CT增强患者拔针后穿刺点出血等问题,为推广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的护针套代替人工按压止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观察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了 167例2019年6月18日至2021年5月27日内行CT增强检查并在1~12个月内需要再次行CT增强检查患者相关信息,记录患者行CT增强第一次使用静脉留置针后保留穿刺点上方输液贴加人工按压止血的情况,后一次为患者拔出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后保留穿刺点上方输液贴加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的护针套(用3条3M网纹易撕胶带)固定代替人工按压止血情况.结果 采用留置针的护针套按压止血方法未发生出血、按压后皮肤穿刺点及穿刺点周边无出现瘀斑、皮下血肿等情况,按压止血期间患者的活动不受限制;而常规方法中有17例(10.2%)出现按压过程中皮肤穿刺点出血、15例(9.0%)出现按压后穿刺点周边皮肤瘀斑,其中少量患者发生出血瘀斑及血肿,患者自觉按压期间影响拿物、更衣、上厕所等活动.结论 CT增强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护针套按压穿刺止血效果好,按压止血期间患者的活动不受限制,方法简便,废物利用,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一种新型充气式可调节压迫止血技术在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前在手术室麻醉医生经常通过动脉穿刺置管来监测血压或进行动脉穿刺采血监测血气.当穿刺完毕,该穿刺点需按压3~5 min预防出血.而动脉置管拔管后局部加压时间需≥5 min[3],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采血后压迫止血的装置,通过发明充气式可调节压迫止血技术在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解决临床工作问题,并获得专利(专利号:ZL 2008 2 1454235.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