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庆良基于浊瘀理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痛风的病因为外感风寒,内蕴痰湿,病理基础为痰浊和瘀血,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浊瘀痹阻为标,脾肾不足为本.临证从"浊瘀"立论,以泻浊化瘀为总法,将调益脾肾、培补正气贯穿治疗始终,注重内外配合增强疗效,辨证运用清热祛湿,补脾益肾等治法,方选自拟痛风汤.痛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因湿热搏结于关节而致局部红肿、发热伴剧烈疼痛,故在治疗上主要选取泻化湿浊药物,配合活血行气之品,促进湿浊泻化,缓解疼痛;痛风缓解期虽少有疼痛症状,但由于瘀血阻络,湿浊瘀互结,深居筋骨关节,局部则出现肿胀畸形,因此治疗宜以扶正为主,兼化瘀之法,通过补益人体正气,推陈致新,促进瘀结之溶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正本清源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4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正本清源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将9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于刮宫术后第5天给予正本清源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于刮宫术后第5天给予米非司酮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以及E2水平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2水平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2组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本清源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能有效止血、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进而减少子宫内膜的厚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活血祛瘀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便血验案一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便血是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并发症,长期反复的便血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笔者认为血瘀肠络是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便血的基本病机之一,文章通过对一则便血验案的赏析,旨在说明活血祛瘀法正本清源,瘀去而出血自止,笔者自拟下瘀血汤,并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芍药甘草汤功用新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芍药甘草汤在临床上运用相当广泛,但该方在功用上历来争议颇多,并且方中应该用白芍亦或用赤芍更是莫衷一是,该文通过对芍药的本草学考证,并对仲景在诸方中运用芍药的思路进行分析,同时对芍药甘草汤原文的病因和病机进行探讨,进而正本清源,确立方中芍药应为赤芍,得出芍药甘草汤方义的本质及其功用,以便于指导临床工作者更准确更有效的运用本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崩漏的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张志远教授治疗崩漏用药灵活,经验独到,治疗上牢牢把握“虚”“瘀”“热”的病机特点,遵循“塞流”“澄源”“复旧”的治疗理念,临证善用正本清源、滋阴凉血、健脾升陷之法辨证施治.在用药方面,张老古方新用,常用白头翁汤塞流以止血,黄连阿胶汤和黄土汤加味滋阴凉血以治热,胶艾汤加味健脾升陷以治虚,佛手散加味正本清源以治瘀,以及温经、归脾汤补养以复旧,临床验证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用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治疗杂病畏寒怕冷体悟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经方临床大家,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执简奴繁的作用.笔者有幸跟随胡老高足冯世纶教授学习,得以了解和掌握胡老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本文笔者分别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破格救心汤加逆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桂枝汤加附子黄芪治疗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白虎桂枝加人参汤治疗阳明厥阴合病.通过5例不同临床病案,笔者探讨运用先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六经,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八纲,再辨方证的方法,即应用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治疗杂病畏寒怕冷体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草果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人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人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金匮要略方论》酸枣仁汤功效新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酸枣仁汤始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后世多用治肝血虚、虚热内扰之失眠,然时有不效.文章从处方用药、虚实补泻方面结合同时期著作进行考据,认为酸枣仁汤实为热病后期余邪留扰,阴血内耗所设,实与肾精亏损、肝血虚甚、阴虚内热有别,其立方之意,与今所言慢性虚损性疾病更当加以区分,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对此展开详细探讨的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汉晋时期与当今外感内伤内涵之异,以求正本清源,指导临床立法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象思维视角下治水思想对泻剂结肠辨治的启发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泻剂结肠是消化系统难治疾病之一,临床治疗常陷入困局.象思维影响着中医药理法方药的构建.基于象思维,从治水思想理解泻剂结肠的病机内涵,认为阴津亏虚、气血不足、阳虚精亏、痰湿郁阻、气滞血瘀、三焦病变等环节参与了泻剂结肠的发生发展,并结合治水思想,构建泻剂结肠的证治思路,选用增液汤合五仁丸化裁"养阴生津、增水行舟",补中益气汤合黄精、熟地黄"益气补血、束水攻沙",济川煎、加味肾气丸以"温阳益精、破冰防凌",平胃散、半夏泻心汤、五苓散诸方"化痰除湿、疏川导滞",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扬风助澜".同时,根据临床实际,重视"三焦并治、正本清源"的"多脏腑"协同、"多治法"并用的综合治疗思路,旨在为本病临床辨治拓宽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和下清消"法运用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和下清消"法运用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及相关并发症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界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关于该种治疗方法及清胰汤运用的起源追溯研究甚少,且现代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同名异方者甚繁.本文回顾了"和下清消"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历史源流,介绍了"郁结火瘀证"的发现过程,从而明确了清胰汤的组成以及配伍意义,较为系统地说明了基于"和下清消"法在临床上运用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旨在对中医诊疗思路进行归纳,为清胰汤正本清源,从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参考,为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带来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