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2年6月广州某键合金丝、键合银丝生产制造企业发生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10人中毒,其中,1人为一氧化碳中毒,9人为一氧化碳接触反应;症状为头晕、乏力、呕吐,5~7 h后指脉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4%~10%,血气生化分析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9%~5.8%。在企业碳载纯化装置中的气体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为34.46~37.26 mg/m 3。判断事故为碳载纯化装置运行异常产生一氧化碳气体随输气管道输送至作业岗位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本文通过排查毒物来源和中毒原因,为同类工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警示,为化学中毒风险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警示同类企业应充分考虑特定情况下的中毒风险,加强设备维护检修,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 2S)是一种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或生活废弃物的分解。下水道是硫化氢积聚的高危场所,维护工作人员经常发生中毒事故。据统计,2008—2018年美国因气体暴露而导致的职业死亡中,硫化氢是最常见的致命毒物,占比达到17.9%,远高于其他气体,如氨、一氧化碳、简单窒息剂和氯等 [1]。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易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脏器功能支持。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项近10年来趋于成熟的心肺替代技术,对带有"时间窗"且有明确损伤因素的危重中毒患者救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近期收治了多例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对3例极其危重患者应用ECMO技术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的实施情况,为标准修订积累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选取39家医疗卫生机构的85名职业病及神经内科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建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专题小组讨论预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对标准的掌握、应用情况和修改建议。结果:调查对象对标准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工作经历(84.7%,72/85)、标准学习(81.2%,69/85)和培训(75.3%,64/85);调查对象所在机构中,98.8%(84/85)可开展CT检查,96.5%(82/85)可开展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89.4%(76/85)可开展脑电图检查,80.0%(68/85)可开展诱发电位检查,72.9%(62/85)可开展核磁共振成像;参与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脊髓病的毒物中,主要为有机磷(10.6%,9/85)和窒息性气体(9.4%,8/85);诊断为迟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毒物中,主要为农药类(25.9%,22/85)和窒息性气体(12.9%,11/85);调查对象中,85.9%(73/85)认为急性中毒性脑病分级依据需要补充客观证据,80.0%(68/85)认为周围神经病诊断分级依据中的神经肌电图异常指标需细化。结论:现行标准应用周期较长,分级标准指标中客观检查依据少,标准的适用性有待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属对死亡的态度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纵有千变万化,特性有多么唯一,最后的归宿却只有一个——死亡。活着的人不知道死亡的感受,逝去的人有没有感受是形而上的话题,看不见,摸不着。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死亡,死亡是细胞各种电活动的消失,能量代谢停止,进而器官功能出现彻底瘫痪。器官功能的瘫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心脏失去了泵血和传导功能,肺脏完成不了气体交换功能,肾脏丧失了排除体内毒物的功能,大脑没有了记忆和思考的功能。所以从一般人的认识上,对死亡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中硫化氢的LC-MS/MS法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测定血液中硫化氢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方法 取0.2 mL血液样品,并加入0.8mL饱和硼砂溶液进行稀释.在试管中取1mL含有0.1%甲酸的乙腈溶液,依次加入0.1mL稀释液和0.1 mL1%三嗪水溶液.混合均匀后,静置30min.之后,通过离心和膜过滤,样品供LC-MS/MS分析.结果 在10~2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硫化氢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8 5.检出限为5 ng/mL,定量下限为10 ng/mL.在3例硫化氢中毒案例中,检测出3名死者血液中存在硫离子,浓度在0.17~0.56 μg/mL之间.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用于测定血液中硫化氢的LC-MS/MS方法,可满足硫化氢中毒案件的检测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2019-2022年某中心医院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急性中毒的社会性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某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统计患者的居住地、性别、年龄、中毒原因、中毒途径、毒物种类及就诊结局等信息.结果 意外事件的发生为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344例,50.51%);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甲烷、有机磷农药气溶胶等)是最常见的中毒种类(352例,51.69%);急性中毒患者经治疗后总存活率为77.39%,死亡或放弃治疗率为22.61%.结论 急诊中毒患者中,青年是高发人群,且中毒原因多为自杀.可针对该地区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减轻社会健康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06至2016年全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全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阐述其发生规律,为制定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2006至2016年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毒物种类、接触途径、检测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6至2016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6个省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337起,中毒2399例,病死率为18.09%;事件级别以较大事件为主,报告地区前3位的省(区、市)是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中毒主要以吸人性气体为主;开展毒物检测的事件占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56.68%.结论 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呈逐年减少趋势,但病死率没有下降.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性教育,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毒素吸入性肺水肿的诊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毒素吸入性肺水肿是指机体吸入有毒气体或毒物后引起的以特异性中毒症状、呼吸困难、咳泡沫样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儿童由于其特殊性,易接触有毒气体及毒物.一旦发生毒素吸入性肺水肿,可危及患儿生命,病死率极高,应立即脱离有毒现场,予以相应的解毒治疗,防治肺水肿是治疗的关键.加强监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及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再生金属回收导致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8月,赣州市某工业园区某再生金属加工回收企业发生1起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共导致9人中毒,现将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如下.1.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地点为该企业一车间焙烧烘干工段.2016年8月11日该企业首次从某地购得20余吨“锡泥”物料,该批物料行内称之为“环保料”.该企业在8月11~13日对该批物料进行焙烧烘干加工.在11日晚刚开始加工时,当即有工人反映该批次“锡泥”物料与以往物料相比,气味明显偏重,焙烧烘干加工过程中散发出明显刺激性异味.11~13日先后有2个班次9名工人反映吸入刺激性异味气体后出现头痛、头晕以及烦躁等症状.出现中毒症状的9名工人平均接触毒物时间约12~24 h,均为上料口及出料口的投料工及收料工,其中出料口3人症状较严重.经进一步调查及询问企业负责人及现场工人,该企业其余人员,尤其是后续工段的冶炼车间工人无类似中毒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