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治疗中陪同人员肺气囊破裂致脑气栓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8岁,因亲属脑外伤昏迷行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时进氧舱陪护。陪舱前(2019年9月20日)心电图、血常规、肺部X线检查无异常(图1A),于2019年9月23日上午10∶03首次进入医用空气加压氧舱陪同亲属行HBO治疗。HBO治疗方案:治疗压力升至0.16 MPa(1.6 ATA)后,稳压吸氧20 min 3次,每次间歇5 min;升、减压各10 min,减压前5 min吸氧(减压速度6 kPa/min)。本例患者为陪护人员,治疗全程无吸氧,亦无任何不适,与其他陪护交流正常。减压出舱前1 min本例患者突然出现站立不稳(舱内其他人员无类似症状),出舱后迅速被送至急诊科。影像学检查:肺部X线片示右上肺野直径约32 mm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提示肺大泡出血(图1B);头部CT示右额顶枕叶多发性斑片状低密度影,其内夹杂散在小气泡影(图1C)。初步诊断为脑气栓症,给予美国海军减压病加压治疗表Ⅴ方案行HBO治疗,安排医护陪舱、心电监护;入舱时患者神志清醒,对答切题,但右侧肢体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经安抚可吸氧;治疗全程患者神志清醒,躁动,心率121次/min,血压130/90 mmHg,呼吸21次/min,血氧饱和度(SPO 2)100%;出舱后精神状态欠佳,嗜睡,可简单对答,左侧肢体无力,多次呕吐(为胃内容物)。HBO治疗2 h后头部MRI检查示右侧顶枕叶皮层白质斑状异常信号,无占位征象,加权像示右侧枕叶皮质下小斑片状高信号影(图1D),考虑缺血梗塞灶,收入神经内科治疗。入科后患者呈中度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1]睁眼反应为1分,语言评分为1分,运动评分为3分,总分为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评分为27分,左侧Gordon征(+),余正常。临床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三低饮食及抗血小板、降脂、脱水、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治疗后1 d呼叫可睁眼能回应;治疗后2 d GCS评分为13分,可自主睁眼,呼叫能应答;左侧肢体肌力为0级,右侧肢体肌力为5 -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供气性能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工作状态下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和气囊头罩压力变化,研究充气系统动态供气特性。方法:模拟加压舱以 指数速率空气加压至设定压力 P1。 P1为0.2、0.7、1.1、1.6和2.1 MPa时,加压时间常数 b分别取30、20、10、7和4 s,记录加压过程中充气系统供气流量 Q、脱险潜水服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头罩内相对液位Δ Z,描述分析动态供气特征。 结果:模拟加压舱加压到0.2 MPa时,供气流量 Q快速线性上升,线性斜率 K与b的关系为 K=747.81 b-0.26;随后 Q出现短暂的平台期,波动范围为0.9~3.1 kg/h,所处压力区间为0.2~0.4 MPa;此后, Q随环境压力逐渐增加。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的变化反映了 Q的调节过程,加压至0.15 MPa,Δ P急剧上升至最高值,此后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Δ P趋于稳定;加压设定压力 P1越大,Δ P越高,但始终保持在11~14 kPa之间,Δ P与 P1的函数关系为Δ P= P10.088 4。头罩内相对液位Δ Z是充气系统供气的最终目标,Δ Z在加压过程中始终低于模拟加压舱水位,且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而降低;Δ Z与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相关,Δ P越大,同一深度下Δ Z越大。 结论: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的供气流量能与模拟加压舱加压速率相适应,可自动调整供气量,无需手动操作,能提高脱险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感染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脏保护在腹腔感染(IAI)患者的医治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享IAI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在实施IAI个体化呼吸保护时,良好的温湿化和胸腔物理治疗、必需的营养支持、严格的气囊管理、保持高卧体位、减轻镇痛镇静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有利于保持有效的咳嗽能力和预防隐性吸入。同时,需要预防呼吸机相关机械通气的损伤,做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限制平台压力、膈肌保护和右心保护性策略。在进行个体化呼吸功能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时,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呼吸力学指标包括气道阻力、呼吸系统顺应性、最大吸气压(MIP)和气道闭合压(P0.1);未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床旁简易肺功能指标,包括吸气和呼气的用力肺活量、吸气和呼气峰值流速、最大吸气压力和吐气压力以及1 s量和1 s率等。在肺康复中,实施"湿、翻、拍、咳、扩、吹、动"七字原则的肺脏保护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最小漏气法确定人工气道气囊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最小漏气法与囊压表法给气管插管气囊注气后的气囊压力和呼吸机漏气量以及患者相关并发症,为临床气管插管患者获得合适的气囊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气管插管成功后,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床头抬高30°。试验组应用最小漏气法给气囊注气,并应用气囊测压表获得气囊压力值;对照组应用囊压表法注气使气囊压力达到25~30 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充气时(0 h)和充气4 h、8 h气囊压力及呼吸机漏气量等参数,以及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00例重症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23~87岁,平均(68.53±8.46)岁;气管导管留置时间1~16 d。①两组患者4 h和8 h时气囊压力均较初次充气时降低,呼吸机漏气量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时间点气囊压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mHg(1 mmHg=0.133 kPa):0 h为33.72±9.14比25.68±5.26,4 h为30.54±7.81比24.35±4.93,8 h为26.57±5.64比22.42±4.14,均 P<0.05〕,呼吸机漏气量均小于对照组(mL:0 h为25.57±8.51比34.65±9.47,4 h为40.54±8.51比60.34±7.85,均 P<0.05)。②试验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比10%, P<0.05),其他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气道黏膜水肿为14%比12%,溃疡为8%比6%,气管食管瘘为0%比0%,声音嘶哑为4%比6%,咳嗽为30%比34%,咽喉痛为28%比32%,气管软化为0%比0%,气囊破裂为10%比8%,均 P>0.05)。 结论:最佳的气囊压力对预防VAP及减少气道并发症十分重要,最小漏气法使临床获得的气管插管气囊压更加精准,漏气量少,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气囊肿、气腹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便秘等慢性疾病。主因腹胀、上腹部不适3个月,加重伴腹痛3 d入院。3个月前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黑变病,未行治疗。入院后腹部CT检查提示结肠气囊肿综合征,予甲硝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同时予高压氧治疗,5 d后腹痛消失,10 d后复查腹部CT示原结肠周围多发气体和部分肠壁气体密度影消失。结肠气囊肿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少见疾病,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气囊肿临床罕见。结肠黑变病可引起肠道蠕动减少、肠壁菲薄、肠道压力升高,可能是结肠气囊肿的诱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 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U危重患者持续气囊压监测下机械通气压力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持续气囊压监测下有效压力范围,以达到既能保证通气质量又能减少黏膜损伤,且不增加气管导管移位及误吸发生率的目标。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急创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非肺部疾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危重患者9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床头抬头30°的卧位;持续测囊压法保证3组气囊压力分别维持在20、25、30 cmH 2O(1 cmH 2O=0.098 kPa)。每小时记录1次患者平静时的呼吸机漏气量、血氧饱和度、有无气管导管移位;于拔除气管导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查看有无黏膜损伤;行胸部X线检查肺部感染情况并进行痰细菌培养检查。 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危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囊压30 cmH 2O组气道黏膜损伤患者明显多于20 cmH 2O组(例:8比4, P<0.05);而囊压20 cmH 2O组与囊压25 cmH 2O组间、囊压25 cmH 2O组与囊压30 cmH 2O组间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囊压在20、25、30 cmH 2O时,气囊漏气(例:14、10、12)、气管导管移位(例:18、11、1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3、4、3)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77.07±65.34、80.80±70.20、77.60±65.23,ICU住院时间(d):5.70±3.74、5.30±4.57、6.23±3.51,均 P>0.05〕。 结论:在低囊压(20 cmH 2O)下不会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低囊压在气道黏膜损伤方面更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组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项目团队,应用HFMEA模式对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该模式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流程。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心脏手术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管理组和HFMEA模式管理组。常规管理组按照常规气囊压力监测流程执行;HFMEA模式管理组采用HFMEA模式对气囊压力监测流程进行改进并执行。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合格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CSICU住院时间,评估H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应用HFMEA模式后CSICU护士的气囊压力管理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及其对气囊管理的满意度,评估HFMEA模式的实用性。结果:共纳入605例CSICU患者,其中常规管理组289例,HFMEA模式管理组316例。与常规管理组比较,HFMEA模式管理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合格率明显升高〔94.99%(2 994/3 152)比69.97%(1 626/2 324), P<0.01〕,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CS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气管插管拔管时间(h):6(7,12)比6(8,13),CSICU住院时间(h):40(45,65)比41(46,85),均 P<0.05〕,但两组间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ICU护士对气囊压力管理的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提高〔理论考核成绩(分):44.47±2.72比37.59±6.56,实践技能成绩(分):44.56±2.66比40.03±4.32,总成绩(分):89.03±3.07比77.63±9.56,均 P<0.05〕,同时,护士对气囊压力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分:7.72±1.11比6.44±1.32, P<0.05)。 结论:运用HFMEA模式可改良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措施和规范监测流程,降低临床护理风险,且在CS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的研制及其在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一款应用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方便临床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行高压氧治疗的9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采用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维持气囊压力,对照组采用传统注水法维持气囊压力。比较2组操作时间、感染指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医护人员操作时间为(6.33 ± 1.31)s,低于对照组的(40.96 ± 3.7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11,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体温、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分别为(36.91 ± 0.83)℃、(34.59 ± 16.25)mg/L、(1.57 ± 0.82)μg/L,低于对照组的(37.42 ± 0.72)℃、(44.18 ± 18.10)mg/L、(2.45 ± 0.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2.64、-4.73,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 P<0.05)。 结论:在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患者中应用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可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患者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优化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最低安全压力下不同形状气囊气管导管封闭效果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最低安全压力下不同测压方法评估柱形气囊和锥形气囊导管封闭气道的有效性,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4例气管插管患者,对其气囊上的滞留物进行体外渗漏实验。取20 mL注射器,分离针头及活塞后用胶水封闭,并将注射器乳头充分填满,制成气管模型。分别将柱形气囊导管和锥形气囊导管置入模拟气管,校正气囊压力为20 cmH 2O(1 cmH 2O≈0.098 kPa)后开始实验。对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进行黏稠度分级(Ⅰ度为水样,Ⅱ度为黏稠样,Ⅲ度为凝胶样),抽取相同黏稠度滞留物注入到模拟气管内的导管气囊上,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先分别对柱形气囊和锥形气囊采用改进测压法进行间断测压实验(间断测压组),再进行持续测压实验(持续测压组)。记录不同形状气囊导管充气4、6、8 h 3种黏稠度滞留物渗漏量及气囊压力检测值。 结果:24例气管插管患者通气过程中共抽取180份滞留物样本,不同测压方法两组各90份,两组内不同黏稠度滞留物样本各30份。间断测压组充气4 h时柱形气囊上Ⅰ度、Ⅱ度黏稠度滞留物即全部发生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也有3份样本渗漏;而锥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8份样本渗漏,Ⅱ度黏稠度滞留物仅有2份样本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则无渗漏。充气6 h时不同形状气囊上3种黏稠度滞留物均发生渗漏,且渗漏量随充气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持续测压组充气4 h时柱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均发生渗漏,Ⅱ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9份样本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无渗漏;而锥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6份样本渗漏,Ⅱ度、Ⅲ度黏稠度滞留物均无渗漏。充气6 h时锥形气囊上Ⅲ度黏稠度滞留物仍无渗漏。随充气时间延长,两组不同形状气囊上滞留物渗漏情况均逐渐加重,充气8 h时全部样本均发生渗漏,但持续测压组不同形状气囊上滞留物渗漏量均较间断测压组明显减少〔Ⅲ度黏稠度滞留物(mL):柱形气囊为1.00(0.00,1.25)比2.00(1.00,2.00),锥形气囊为1.00(0.00,1.00)比2.00(2.00,2.00),均 P<0.01〕。持续测压组充气各时间点不同形状气囊导管气囊压力检测值均在设定范围内(20~21 cmH 2O)。间断测压组气囊压力在充气4 h时即明显低于初始压力(cmH 2O:柱形气囊为18.3±0.6比20.0±0.0,锥形气囊为18.4±0.6比20.0±0.0,均 P<0.01),且随充气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但不同形状气囊导管各时间点气囊压力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持续测压设备可维持锥形气囊导管在最低安全压力时有较好的封闭效果;采用改进测压法进行间断测压和(或)选用柱形气囊导管时,应将目标压力设定为25~30 cmH 2O,并定时调整气囊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