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抑郁症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并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通路加以验证.方法 32只NOD.H-2H4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抑郁组(DP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抑郁症组(AIT+DP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组(AIT组),每组8只.N组正常饲养,DP组采取5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AIT组予0.05%碘化钠水溶液建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AIT+DP组在建立AIT动物模型基础上施加5周CUMS建立AIT+DP动物模型.通过观测小鼠甲状腺组织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TGAb)水平评价小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是否制备成功;通过测定体重、糖水偏好率、旷场行为学(中央象限时间、中央象限比例、站立次数、排便次数、毛发梳理时间),大脑皮质、海马病理变化及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焦亡相关蛋白水平评价小鼠抑郁状态.模型小鼠同时符合上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与抑郁症相关指标检测,则表明AIT+DP动物模型制备成功.结果 与N组比较,AIT组与AIT+DP组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DP组与AIT+DP组小鼠中央象限时间、中央象限比例、站立次数、排便次数、毛发梳理时间有不同程度降低,大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细胞减少,伴有部分细胞核萎缩,NLRP3、IL-1 β、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AIT+DP组尤为明显(P<0.01).结论 0.05%碘化钠水溶液与CUMS可较好地模拟AIT+DP模型动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指标变化,可为AIT+DP疾病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毒性反应.方法 使用NOG小鼠,给予TIL细胞3次,每周1次.考察小鼠临床症状、注射部位刺激性、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查、人源细胞因子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同时考察受试物在血液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两个剂量TIL注射对小鼠注射部位、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脏器重量等指标未见明显影响.在高剂量下,雌性小鼠在恢复期结束时IFN-y浓度升高.与受试物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多器官混合细胞聚集,以及胸骨和大腿骨骨髓细胞数目增多.在血液中,均可检测到CD3+、CD3+CD4+、CD3+CD8+细胞,3种细胞变化趋势一致,且呈剂量依赖性,至末次给药后29 d,3种细胞数量基本消除.结论 NOG小鼠3次给药后,对TIL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且在恢复期结束时TIL在小鼠血液中基本消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及肾间质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未经产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每组10只.将模型组与艾沙利酮组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手术造成肾脏损伤,其余两组仅游离输尿管但不结扎.UUO术后第9周将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的雌鼠进行阴道涂片,将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期的雌鼠与雄鼠按2:1比例合笼,并密切观察,将发现阴栓且阴道涂片中含有大量精子细胞确定为妊娠第1天,建立梗阻性肾病妊娠大鼠模型.艾沙利酮组在UUO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予艾沙利酮1 mg·kg-1·d-1治疗.妊娠后第18天代谢笼留取24 h尿液,次日处死母鼠,留取血清标本,摘取梗阻对侧肾脏.采用常规生化法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和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中醛固酮含量.免疫组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活化、淋巴管生成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肾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肾功能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UN升高,Ccr下降(P<0.01).肾脏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扩张明显,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醛固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MR活化后入核数量增多.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VEGF受体3(VEGF receptor 3,VEGFR3)表达显著增多,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二者表达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被激活,二者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强,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细胞核,Western blot检测二者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ol Ⅲ)表达明显增强,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其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给予艾沙利酮治疗后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抑制醛固酮分泌,下调MR、NGAL、VEGF-C、VEGFR3、p-PI3K、p-Akt和Col Ⅲ的表达(P<0.01).结论:艾沙利酮可以阻断醛固酮诱导的MR活化,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梗阻性肾脏病妊娠大鼠梗阻对侧肾脏淋巴管生成,减少胶原沉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TO)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5例肝内胆管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0例,女65例;年龄为60(26~82)岁。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TO情况。(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Yates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诊断价值(最佳截断值)。 结果:(1)治疗情况。155例患者完成肝切除术,其中46例行小范围肝切除,109例行大范围肝切除;21例联合行胆管切除重建;95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41例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15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0.0(95.0~720.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50.0~15 000.0)mL;ROC曲线计算达到TO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7.5 min、325.0 mL。155例患者中,44例术中输血,10例术后输血(其中5例为术中、术后均输血);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9例为轻症并发症,35例为严重并发症。155例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8~77)d。(2)TO情况。155例患者中,150例达到R 0切除,120例无主要术后并发症,106例围手术期无输血,79例住院时间无延长,152例术后30 d内无死亡,150例出院后30 d内无再入院。155例患者中,56例术后达到TO,99例术后未达到TO。(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碱性磷酸酶、术前CA19-9、术前CA12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长径、T分期、N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χ2 =4.31、4.31、4.38、4.80, Z=-4.15, χ2 =10.74、15.44、16.59、27.53、6.53、6.77、9.26, P<0.05);胆道重建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患者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74.77,11.73,2.40,4.86,6.42,95%可信区间为1.80~113.39,1.19~115.54,1.04~5.53,1.78~13.26,2.41~17.11, P<0.05)。 结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UNC13D等位基因杂合突变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对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HL)的认识,重视基因检测对FHL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FHL患者临床诊治经过。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FHL相关基因检测,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患者为25岁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妹妹均有致病性UNC13D(p.R273*)单个等位基因突变,且均无FHL表现,患者母亲有意义未明UNC13D(P.R414L)的杂合突变,亦无FHL表现,而患者在合并已知的致病基因UNC13D(p.R273*)和意义未明的UNC13D(P.R414L)等位基因杂合突变时发生FHL。给予2个周期DEP方案化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在第3个周期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考虑原方案耐药,调整为HLH-1994方案后患者疾病缓解。后长期口服卢可替尼维持治疗,建议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家属拒绝,后患者病情复发抢救无效死亡。结论:FHL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UNC13D等位基因不同形式的杂合突变可导致FHL;对于FHL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极易反复被感染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应在化疗缓解后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芦可替尼反应的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分层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以病理性免疫激活和过度炎症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以依托泊苷为基础的HLH-94和HLH-04方案仍然被广泛接受为标准治疗,虽然这大大提高了HLH患者的存活率,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强化疗。由于HLH与大量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有关,阻断致病细胞因子能够显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芦可替尼是JAK1和JAK2的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JAK1/2-STAT1通路,抑制干扰素-γ和其他关键的促炎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是治疗HLH的一种有前途的选择。使用芦可替尼治疗难治/复发HLH的疗效也已在一系列HLH病例中得到报道,相关研究表明,芦可替尼治疗HLH是安全、有效的。但目前关于芦可替尼单药作为一线药物的疗效,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为了探讨芦可替尼单药作为一线药物的疗效,以及基于芦可替尼反应的分层治疗是否会使患者获得更有益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睑松弛症脱垂泪腺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92,-4.168,-2.005,-4.552;均 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 结论: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 +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05-2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介素-23受体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IL)-23受体(IL-23R)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模型小鼠辅助性T细胞17 (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只,随机分为LV-Ctrl组、LV-IL-23R组,每组各6只。两组小鼠经尾静脉分别注射LV-Ctrl、LV-IL-23R慢病毒;注射后7 d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1-20主动免疫构建EAU小鼠模型。免疫后13 d开始,每2天使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眼底并进行临床评分。免疫后3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23R、IL-17、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IL-10和叉头状转录因子p3 (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更重。免疫后13 d,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01, P=0.058 );免疫后15~ 29 d,LV-IL-23R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均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29、-6.578、-7.768、-10.183、-6.325、-7.304、-4.841、-6.872, P<0.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眼底炎性细胞浸润增多,视网膜结构破坏更为严重,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9, P=0.001)。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87, P=0.037);T细胞中IL-17、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13、-5.922、4.844、7.572, P=0.003、0.004、0.008、0.002 )。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23 , P=0.002);脾脏和淋巴结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90、3.700, P=0.002、0.006)。 结论:IL-23R过表达可促使EAU小鼠的Th17/Treg失衡,加重EAU临床及病理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膜氧合治疗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收治的1例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2岁,以发热起病,全血细胞减少伴铁蛋白和可溶性CD25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减低,腺病毒抗体IgM阳性,CT示双肺渗出,进展到呼吸窘迫综合征。建立ECMO系统及抗噬血活动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结论:ECMO成功救治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提示在细胞因子风暴情况下实施ECMO治疗是可行的,但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指导如何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