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医方"治法-病证"规律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脾胃论》之方剂散见于各篇,未成系统,不易明晰证治脉络。以"治法-病证"模式统领诸方剂,用药规律及特色可归纳为:升降浮沉疗"繁证"、扶正固脱救羸弱、消导和中愈伤食、调和化痰消胃痞、温中和胃降呕逆、通补清敛瘳泄痢、降中有升通便秘、泻土攻破荡寒积、清热利湿滑溲闭、群"风"汇药祛风湿、扶正解表治虚感、清热解毒泻三焦、分消三焦散湿阻、逐饮分消除酒湿、清心调和止病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骨免疫微环境探究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属性及治则治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免疫微环境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辨证多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痰瘀阻络”,以此提出补益肝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痰的治则治法。试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病机出发,探讨中医药干预骨免疫微环境的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消走泄法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风、湿、热邪贯穿于小儿湿疹疾病始终,湿热体质亦是本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湿疹,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以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分消湿热邪气,纠正湿热偏颇体质,并辨证治以祛风解表、补脾益气,风湿袭表证用消风温胆汤,湿热浸淫证用薏竹温胆汤,脾虚湿蕴证用四君温胆汤,如此标本兼顾,常获佳效。湿疹患儿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锻炼以改善体质,若湿热体质较为明显,症状缓解后可继服温胆汤加减巩固治疗及调理湿热偏颇体质,以达治病防病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陈霞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陈霞教授基于国医大师夏桂成调周理论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病机以肾虚血瘀为本,湿热互结为标,主要责之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以化瘀消癥、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临证注重化瘀消癥、通经活血,清热利湿、三脏同调,平衡阴阳、辨期辨病,衷中参西、三因治宜,常灵活运用消积化瘀方、四草汤等处方,做到辨证精准、思虑周全、阴阳并调、攻补兼施,方可使血瘀得化、湿热得除,使肾之阴阳平衡,经水按时收止,减少息肉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效应面法优化金蒲菊清热利湿颗粒成型工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优选金蒲菊清热利湿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清膏相对密度和稀释剂(糊精∶乳糖=2∶1)用量为考察因素,以成型率和休止角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用效应面法优化金蒲菊清热利湿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最佳成型工艺条件: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0(60 ℃),稀释剂用量为清膏的3倍。清膏与稀释剂混匀后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烘箱(55 ℃)干燥1 h,整粒,即得。3批验证试验颗粒剂的成型率分别为93.73%、93.03%、95.59%,归一值预测值为0.928,验证值为0.936,与预测值偏差为-0.86%。结论:该成型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金葡菊清热利湿颗粒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宁波市中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中重度痤疮患者10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53)与对照组( n=53)。对照组患者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热利湿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皮肤损害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MMP-1、MMP-9、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73.58%)(χ 2=8.477, P<0.05);观察组治疗后粉刺[(19.32±2.37)分]、炎性丘疹[(25.42±4.17)分]和脓疱[(14.32±3.29)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8.74±3.46)分、(32.87±3.78)分和(23.78±4.76)分]( t=16.352、9.637、11.90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DLQI量表评分(0.65±0.13)分、(0.63±0.15)分、(1.23±0.16)分、(1.18±0.19)分、(1.39±0.23)分和(1.45±0.2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0±0.17)分、(1.14±0.18)分、(1.92±0.23)分、(1.79±0.13)分、(1.81±0.27)分和(1.87±0.21)分( t=18.710、15.846、17.929、19.290、8.621、8.736,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1(34.25±7.48)μg/L、MMP-9(108.98±14.25)μg/L、IL-1β(137.98±10.23)μg/L和TNF-α(103.24±10.1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59.37±4.56)μg/L、(164.32±18.48)μg/L、(156.37±13.10)μg/L和(137.91±8.29)μg/L( t=20.875、17.264、8.055、19.226,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血清MMP-1、MMP-9、IL-1β和TNF-α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孙郁芝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孙郁芝教授认为,慢性肾盂肾炎属中医“劳淋”范畴,患者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病机多为脾肾亏虚,湿热留恋,兼有气机郁滞,治疗时应兼顾补肾健脾、清热利湿、行气通淋,用药主张平和中正,较少应用峻烈之品,自拟经验方药用黄芪、白术、茯苓、柴胡、杜仲、狗脊、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土茯苓、蒲公英、萹蓄、乌药、车前子、砂仁、香附、生龙齿、炙甘草,辨证灵活加减。附病案一则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黄疸组方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现有已上市的中成药数据,分析中成药治疗黄疸病的组方配伍与用药规律,为黄疸病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成药治疗黄疸的基本信息、高频用药、常用药对与配伍组合,利用复杂网络聚类与拓扑参数分析筛选组方配伍网络的潜在药物组方与核心用药。结果:共收集79种治疗黄疸的中成药,以清热、扶正、祛湿剂为主,功效多为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共涉及233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茵陈、甘草、柴胡、栀子、黄芩等。关联规则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黄芩-茵陈、栀子-茵陈、甘草-茵陈等。基于组方配伍网络得到4个紧密连接的聚类组合,包含23味中药;按度数、紧密度指标筛选得到茵陈、牛黄、红花、甘草、木香、香附、大黄、柴胡、丹参等核心药味。结论:分析发现治疗黄疸的中成药组方用药符合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可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及相关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