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应用和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诊疗及选穴思路可分为调补结合、振奋元阳和调理脏腑三部分,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免疫细胞失衡和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三方面。常用方法有隔姜灸、雷火灸、温针灸、督灸等,取穴以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涌泉及背俞穴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合谷刺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合谷刺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神经内科疾病,如颈椎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等,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单独应用较少,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透穴针法、电针、齐刺、输刺、放血疗法、滞针、温针灸、隔姜灸、催气手法、舒筋弹拨推拿法、正骨推拿、运动疗法等;针具多选毫针或圆利针。目前合谷刺施术穴位多为阿是穴或刺激点,较少选取十四正经的穴位;在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上运用较少;对疑难杂症有一定疗效,如痴呆、眩晕、惊恐发作、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癌性疼痛等,但相关临床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本研究采用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旨在寻找更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方法.方法 选择2021 年1 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就诊的45 例采用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尿失禁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同期纳入45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及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及1 个月、3 个月时,观察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评分(14.52±3.16,10.49±3.20,9.24±2.47,7.63±2.34 vs.14.68±3.41,12.23± 2.66,11.50±1.97,10.33±2.62)、夜间尿失禁程度分级评分(3.71±1.23,3.06±1.28,2.26±0.87,2.59±0.73 vs.4.54±1.66,4.13±1.85,3.41±0.96,3.29±0.87)、膀胱残余尿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单次尿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有效改善排尿功能,降低尿失禁及夜间尿失禁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印堂穴温针灸配合隔姜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印堂穴温针灸配合隔姜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印堂穴温针灸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星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3.9%和96.8%,对照组分别为56.3%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0.05).结论 印堂穴温针灸配合隔姜灸是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调周法治疗月经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冲任、胞宫的盈亏消长周期规律,模仿中药调周法,采用针灸疗法调理月经周期,运用针刺与艾灸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毫针刺、温针灸、隔姜灸治疗月经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督灸姜泥定型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督灸又称"长蛇灸""铺灸""火龙灸"等,为我国传统灸法的一种[1-3],是沿人体督脉及双侧膀胱经第一循行线上施灸[4-6].因其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培元固本、扶正祛邪"等功效,在临床广为应用[7-10].督灸操作过程中对姜泥定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临床上尚无高效简便的姜泥定型器.而传统隔姜督灸姜泥定型的操作又存在以下不足:①姜泥的手工堆砌过程耗时;②手工堆砌的姜泥厚薄不均、长宽不一;③手工堆砌的姜泥容易塌陷.以上因素导致艾绒产生的热量无法均匀有效地透过姜泥渗透于人体,极大地影响其疗效,且由于姜泥的堆砌不牢固导致燃烧的艾绒易烫伤皮肤、烧毁衣物,临床使用极其不安全.由于种种原因,灸法的发展停滞不前,理论与技术创新力度不足[11].鉴于此,设计一种隔姜督灸姜泥定型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 201621285306.7),以解决传统隔姜督灸操作的不足之处,便于督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隔姜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隔姜灸是利用生姜的温性与艾火热力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技术.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用隔姜灸来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于痔痛处,用艾柱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理瀹骈文》《针灸大全》等古书亦多次提及隔姜灸的使用.它不仅对虚寒、陷下、虚损之症有较好疗效,并能用于预防保健,其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疗效机制,笔者将近年来隔姜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与西药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针灸组采用足三里、关元温针灸(30 min)联合八髎穴隔姜灸(1.5 h)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口服克龄蒙治疗,从月经来潮第5天起服用,每次1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21 d停药,停药7d后继续服用,共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使用电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酶联免疫法检测雌二醇(estradiol,E2),采用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及腹部超声测定卵巢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及卵巢体积、窦卵泡计数(AFC).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SH、FSH/LH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且针灸组FSH/LH低于西药组(P< 0.05);两组E2均高于治疗前(均P< 0.05).治疗后,两组PSV均高于治疗前(均P< 0.05),且针灸组高于西药组(P< 0.05);治疗后,两组RI、PI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治疗后,两组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均P< 0.05);两组AFC均高于治疗前(均P< 0.05),且针灸组高于西药组(P< 0.05).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2.0%(23/2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8.0%(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对卵巢早衰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患者FSH/LH、PSV以及卵泡数量方面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隔姜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隔姜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74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克罗米芬(枸橼酸氯米芬,CC)加普通针刺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气海、关元、中极三穴施以隔姜温针灸,两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过程中用阴道B超监测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最大厚度、子宫内膜形态A型率、卵泡最大直径以及是否排卵.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观察组最大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A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卵泡最大直径以及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促排卵周期中,隔姜温针灸较单纯针刺更有利于增长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子宫内膜A型率,但对于卵泡最大直径以及排卵率无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风后呃逆是常见并发症,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病人呼吸、睡眠、饮食等.笔者总结近10年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病机、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多疗法结合是近几年研究热点,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注射、中药结合针灸、电针结合温针灸、电针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艾灸、针刺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敷脐、头针结合腹针、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按摩或隔姜灸等,丰富了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经济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