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造模组(n=34),建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组、清热燥湿组、健脾和胃组、燥湿消痞组、模型组,每组 6 只.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 4 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吉姆萨(Giemsa)染色以观察Hp定植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饮食与饮水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胃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可见大量Hp定植,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 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升高(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Hp定植减少,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P<0.05),且在上述指标中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中清热燥湿组优于健脾和胃组和燥湿消痞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升高(P<0.05),健脾和胃组优于燥湿消痞组和清热燥湿组.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胃黏膜中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减轻胃黏膜组织损伤,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清热燥湿药组在抑菌抗炎方面效果最佳,健脾和胃组药物在调和脾胃,增强人体免疫方面作用最优.全方配伍使用,发挥辛开苦降甘补的协同作用,充分体现中医学中"扶正驱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4/7/6
我国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较高,且胃癌高发,根除Hp不仅是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Hp属中医湿热邪气,其引起的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病""胃痞病"等范畴,呈现脾胃湿热、脾虚郁滞、正虚毒盛的病证演变规律.中医药在提高Hp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优势,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形成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根除方案,以及针对老年人群、难治性人群的个体化病证结合治疗方案.参照《成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中西医协作诊疗共识》《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团队在Hp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共同制定本方案,以期突出中医药优势,规范Hp感染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涵盖消化领域多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药循证文献大数据平台,检索2000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名医经验、理论探讨及个案报道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医案,对医案的中医病名、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证候、中医治法等术语进行数据规范及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69篇,收录医案228则,涉及患者228例,累计诊次361次,平均年龄(53.17±11.11)岁,以50~60岁患者最多.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主要症状为胃痛、脘痞、嗳气,舌象常见舌黯红、苔白、苔薄或腻,脉象常见弦滑、弦细和弦,高频证型有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证素多为气虚、气滞、血瘀、热、湿等,复合病性多于单一病性,其中二病性证素以"气虚+气滞"最常见,治法以补益法、理气法、理血法最为常用.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从胃、脾、肝论治,核心证素为气虚、气滞、血瘀,治疗多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调气和血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算法模型探究国家名老中医沈舒文教授真实世界数据中运用大黄的诊疗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挖掘沈舒文教授应用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规律,为探索大黄临床应用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沈舒文教授名医工作室传承病案系统中记录的病例数据,运用python搭建算法模型,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通过用药年龄、用药时间、诊断辨证和方药组合等不同层面解析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结果 算法模型在多个层面总结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①从使用年龄来看,大黄及炮制品多在"天癸竭"阶段使用;②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酒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寒冷的冬季;③大黄及其炮制品多在"胃痛"和"便秘"中使用,行气破积较强的酒大黄使用频次高于大黄,在"消渴"的治疗中,性味寒凉的生大黄使用频次高于酒大黄;④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不通"和"郁热"方面,中阳虚寒也作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高频辨证,但酒大黄使用高于大黄,去其寒凉,取其功效;⑤算法模型的评估结果也指向决策树算法更适合分析症状,"痞满""口干""排便困难"在大黄及其炮制品所治疾病的症状中出现的最为显著,决策树判别条件主要集中在腹部症状、大便性状和脉象三大板块,这三大症状板块可以很好地判别是否使用大黄和酒大黄;⑥从药物关联性的角度"枳实+大黄(酒大黄)"的组合更为突出,药物聚类后筛选出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大黄+白芍+郁金"属于大柴胡汤思路,酒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酒大黄+黄芩+半夏+白术+砂仁+党参",属于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蒸的思路;⑦利用算法模型探究高频中药与症状两个维度的关联性,反映出更多药物和症状关联性,如真实世界数据中排便不畅时,瓜蒌仁和麻子仁出现更为显著;出现阴虚热象时,栀子和知母出现更为显著;入睡困难时,酸枣仁和夜交藤的表现则更为显著.结论 基于对数据的判别,算法模型凝练出多条符合中医学理论的用药规律,相关中医学理论集中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本经典著作.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算法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不仅发掘出了药物的使用规律,同时也印证了机器算法能作为中医药研究手段,较好地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脾胃湿热型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71 例脾胃湿热型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35 例和对照组 36例.对照组脱落6 例,纳入研究30 例;治疗组脱落4 例,纳入研究31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有效率、Hp根除率、中医证候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6.77%(30/31),对照组为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87%(26/31),对照组为43.33%(1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儿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胃脘灼热、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证候积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以上指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以上指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儿童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胃脘灼热、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其症状改善可能与降低患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屏障功能障碍预警指标[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二胺氧化酶]、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乳酸、I-FABP及二胺氧化酶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组治疗前,CD8+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2、1L-6及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等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屏障功能恢复正常,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吕文亮基于药食同源理论运用谷薯类药物规律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索吕文亮教授运用谷薯类药物的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法对吕文亮教授临床病案所用方剂进行系统整理,通过Excel进行谷薯类药物分类统计,对病案中的病名及证名进行分类与规范,对病案所用方剂中谷薯类药物的种类及相应剂量加以统计,分析总结其使用规律.结果 整理统计了吕文亮教授1332份病案,其中谷薯类药物使用频次440次,治疗最多的疾病及证候为胃痞病等脾胃类疾病和湿热内蕴证、痰湿内阻证、痰热蕴结证及脏腑亏虚类证候.结论 谷薯类药物适用于脾胃虚损及脾虚痰湿类疾患,特别适用于痰热、湿热证及由痰湿热造成患者阴液耗损,攻补难耐的特殊证型,但需大剂量使用且疗程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严光俊从"痞积转化"论治肠息肉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严光俊教授认为,"痞积转化"是肠息肉发生及癌变的重要病机,"痞化为积"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脾虚为"痞积转化"的土壤;湿热、浊毒、痰瘀等病理因素则是"痞积转化"的种子.严教授治疗肠息肉,以通痞消积为治疗原则,"通"最为关键.扶正以补脾、运脾为主要治法,方用四君子汤补健运皆兼顾.若大便干燥用生白术20~30 g,大便溏软者用炒白术12~20g;气虚兼有内寒者,可用黄芪,兼阴虚或气胀,宜用山药;伴有腹胀,舌苔白腻者,用苍术、厚朴、陈皮、白蔻仁等;脾胃虚寒,可用吴茱萸、肉桂、炮姜等以温脾助运;若虚寒气血凝滞,可加白芍养血,赤芍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止痛.祛邪以行气调中、化痰活血、除湿清热、化浊解毒为法.行气调中,药用紫苏梗、陈皮、木香、香附、枳壳、厚朴、柴胡、郁金等;化痰活血,宜将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等与三棱、莪术、金刚藤、山慈菇、浙贝母、瓦楞子、夏枯草、半夏等化痰散结药同用;除湿清热,方用三仁汤、半夏泻心汤;化浊解毒,药用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半边莲等,以祛湿之功化其"浊",以清热之力解其"毒",同时与芳香化湿之药合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角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除外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中医学并无NAFLD这一病名,根据其常见临床表现将其归为"积证""胁痛""肝痞""肝癖"等范畴.临床具体病因病机包括:肝郁脾虚、湿浊内停、湿热蕴结、痰瘀互结.角药是基于中药性味等原则,采用具有关联作用的3 味药物,通过合理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的中药配伍模式.临床可分别以调肝理脾、祛湿化浊、清解内热、化痰逐瘀之法为指导,灵活运用角药组方.柴胡、白芍、枳实疏解肝郁,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茯苓、猪苓、泽泻利水除湿,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清利三焦,牡丹皮、栀子、黄芩清解内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痞满从湿论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痞满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湿是导致痞满发生的常见病理因素.湿邪所致痞满有寒湿和湿热的不同,临床常见脾胃湿热、肝郁湿热、脾虚湿热、阴虚湿热、寒湿困脾及阳虚寒湿6种证型,治疗可分别采用清热祛湿、和胃消痞,疏肝行气、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滋阴以清热祛湿,健脾燥湿、散寒除痞及温补脾肾、散寒祛湿之法.临证处方时,脾胃湿热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连朴饮等加减治疗;肝郁湿热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脾虚湿热常用六君子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阴虚湿热可用七味白术散、益胃汤等加减治疗;寒湿困脾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正气散、厚朴温中汤等加减治疗;阳虚寒湿常用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同时需注重日常起居、饮食及情志调摄,日常调护尤需顾护脾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