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张磊从"燮理阴阳"论治汗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血瘀、湿热内蕴、邪热郁蒸、阳亢、阴伤、气虚等皆可成为汗证病因,其核心病机为阴阳失和,营卫不调,腠理开阖失利,而致津液外泄失常.临证施治时,遵循"燮理法"进行整体调治.根据汗证的发病规律,基于"燮理阴阳"理论,辨脏腑,五脏同调;辨虚实,精准施治;重配伍,以平为期.同时,汗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时应首辨虚实,再辨气血阴阳.阴虚者,治以滋阴止汗;卫阳虚者,治以固表、调营卫;气血虚者,治以补气养血;邪热郁蒸者,治以清肝泻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算法模型探究国家名老中医沈舒文教授真实世界数据中运用大黄的诊疗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挖掘沈舒文教授应用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规律,为探索大黄临床应用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沈舒文教授名医工作室传承病案系统中记录的病例数据,运用python搭建算法模型,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通过用药年龄、用药时间、诊断辨证和方药组合等不同层面解析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结果 算法模型在多个层面总结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①从使用年龄来看,大黄及炮制品多在"天癸竭"阶段使用;②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酒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寒冷的冬季;③大黄及其炮制品多在"胃痛"和"便秘"中使用,行气破积较强的酒大黄使用频次高于大黄,在"消渴"的治疗中,性味寒凉的生大黄使用频次高于酒大黄;④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不通"和"郁热"方面,中阳虚寒也作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高频辨证,但酒大黄使用高于大黄,去其寒凉,取其功效;⑤算法模型的评估结果也指向决策树算法更适合分析症状,"痞满""口干""排便困难"在大黄及其炮制品所治疾病的症状中出现的最为显著,决策树判别条件主要集中在腹部症状、大便性状和脉象三大板块,这三大症状板块可以很好地判别是否使用大黄和酒大黄;⑥从药物关联性的角度"枳实+大黄(酒大黄)"的组合更为突出,药物聚类后筛选出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大黄+白芍+郁金"属于大柴胡汤思路,酒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酒大黄+黄芩+半夏+白术+砂仁+党参",属于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蒸的思路;⑦利用算法模型探究高频中药与症状两个维度的关联性,反映出更多药物和症状关联性,如真实世界数据中排便不畅时,瓜蒌仁和麻子仁出现更为显著;出现阴虚热象时,栀子和知母出现更为显著;入睡困难时,酸枣仁和夜交藤的表现则更为显著.结论 基于对数据的判别,算法模型凝练出多条符合中医学理论的用药规律,相关中医学理论集中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本经典著作.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算法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不仅发掘出了药物的使用规律,同时也印证了机器算法能作为中医药研究手段,较好地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中医辨证施治胆管癌用药规律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胆管癌是由胆汁淤积、胆管结石、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炎等前置病变恶化发展而来的重大疾病.通过对临床诊疗中常见的5种胆管癌中医证型进行总结,分析各证型胆管癌的临床常用方药.通过频次与用药规律分析,筛选出关键中药,并根据其功效归纳为疏肝健脾、清热祛湿与其他功效中药,并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胆管癌辨证论治的用药规律,为胆管癌临床诊疗和抗胆管癌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论治胆汁淤积性瘙痒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胆汁淤积性瘙痒是一种常见的肝系疾病,是由于肝内或肝外原因导致胆汁流动障碍、胆汁淤积造成的瘙痒,属中医学"痒风"范畴.本文基于中医学"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理论,深入探讨胆汁淤积性瘙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本文认为其病机包括湿热蕴结、蒸灼于外,血虚生风、燥伤腠理,以及瘀血阻络、肌肤不荣.治疗视疾病的外在表现以度其内在病机,治法包括清解湿热、凉血调神,方选龙胆泻肝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滋阴养血、祛风润燥,方选四物汤、当归饮子、滋燥养荣汤之类;以及活血通络、调和阴阳,方选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之属.此外,患者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需被重视,治疗时应清心凉血、安神定志.风药在瘙痒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荆芥、防风等.治疗当重视诸"内"与诸"外"之整体性,唯是始能解疾病之忧,轻患者之疾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开玄六法辨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与肝玄府气液滞塞的病理状态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本文以玄府理论作为切入点,阐述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病机演变及治疗思路,膏脂、痰浊、湿热、瘀血等代谢产物胶结为患,阻碍肝玄府开阖,以致气血津液宣散流通不畅,从而酿生玄府闭塞的多种病理改变,而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是典型的以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为基础改变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故本文提出肝玄府郁滞是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关键病机.根据病理阶段的不同,肝玄府郁滞分为土壅木郁、内滞玄府,脾运失常、湿蕴玄府,湿聚化浊、壅滞玄府,湿热熏蒸、蕴结玄府,痰浊郁滞、水淫玄府,血络瘀滞、玄府闭塞六个具体病机,根据病机的不同本文提出了开玄六法,包括发散开玄、渗利开玄、化湿开玄、清泻开玄、豁痰开玄、活血开玄,旨在开通玄府闭滞,恢复气液流通,改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病理状态,临证治疗中当从整体出发,以开玄为轴,六法灵活应用.以期为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临床防治提供借鉴,具有深入研究及挖掘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中药泡浴联合小儿推拿对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总胆红素和中医证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中药泡浴联合小儿推拿对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总胆红素(TBiL)和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将300 例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对照组100 例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中药泡浴组100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泡浴,联合组100 例在中药泡浴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3 组均治疗7 天.比较3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3 组治疗前后TBiL水平;比较3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3 组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过程中,因依从性差脱落9 例,最终中药泡浴组 96 例、联合组 97 例、对照组 98 例完成研究.中药泡浴组总有效率98.96%(95/96),联合组总有效率100%(97/97),对照组总有效率74.49%(73/98),中药泡浴组、联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泡浴组与联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后TBi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中药泡浴组、联合组治疗后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泡浴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泡浴组、联合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泡浴组黄疸持续时间(15.03±3.24)天,联合组黄疸持续时间(14.13±3.20)天,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20.43±10.18)天,中药泡浴组、联合组黄疸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中药泡浴组与联合组黄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泡浴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能降低TBiL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黄疸病"瘀热"与"湿热"病机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黄疸病由瘀热还是湿热所致,深刻地影响着古今医家对黄疸病的辨治.其实,无论瘀热还是湿热,都只是黄疸病病机的一个方面,只是主次有所分别.通过对瘀、热、湿这三个黄疸病发病过程中关键病理因素的探讨,对黄疸病瘀热与湿热的病机重新进行了审视,得出了瘀热在脾脏血分为导致黄疸病的主要病机,而湿热郁蒸在气分为常见次要病机的结论.通过对历史上医家论治黄疸病从瘀热到湿热这一转变的原因探究,分析了中医病证论治理论的变化、五行理论以及现代医学对中医黄疸病论治理论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湿热郁蒸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降黄散熏蒸.治疗后根据患儿各项症状的缓解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记录黄疸消退时间.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总有效率8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5天及随访10天,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3天时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及随访10天,治疗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茵栀黄颗粒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基础上加用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地区应用升阳除湿法临证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1].若人体元气旺盛,则湿不为害;若人体元气虚弱,则湿可阻气机,也可以阻滞三焦.湿阻滞在三焦之中,与水合则化寒,成寒湿;与火合则化热,成湿热.湿的转化除了因为于体内的水、火相合情况相关以外,还与自身的体质有关.正如叶天士所言:“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以食欲缺乏、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5种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指甲型肝炎和其他型肝炎的急性发作,以肝脏急性损害为主,常见症状有黄疸、胁痛、腹胀等.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着”“肝瘟”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从外邪来说,是以湿热或疫毒之邪为主;从内因来说,主要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侵袭,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其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祛湿清热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基本治则之一,临床上应根据病机演变灵活应用,可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之邪从大小便而泻.本文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对症用药的理论,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