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萸丸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氧化损伤及铁死亡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旨在探讨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小鼠AS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5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模型组,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给予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共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肝脏、附睾脂肪的病理学变化,并计算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附睾脂肪面积、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性积分(NAS);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及胶原纤维沉积,并计算主动脉红染脂质面积占比、主动脉胶原沉积面积占比;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铁离子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环氧合酶2(COX2)、铁蛋白重链1(FTH1)、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肿瘤蛋白53(p53)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p53、SLC7A1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主动脉p53、SLC7A11、GPX4、FTH1、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OX1)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扩大,胶原纤维沉积增加,肝脏脂质沉积增加,脂滴变多,附睾脂肪细胞体积扩大;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p53、COX2蛋白表达升高;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TGS2、NOX1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胶原沉积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少,脂滴变少,附睾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降低,SOD、GSH-Px水平升高;p53、COX2蛋白表达降低;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TGS2、NOX1 mRNA表达降低.综上所述,茱萸丸对小鼠AS主动脉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损伤及抑制细胞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研究肾炎1号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肾炎1号方通过TGF-β1/Smad同源物3(Smad3)通路调控铁死亡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肾炎1号方低(10 g生药/kg)、高(20 g生药/kg)剂量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梗阻单侧输尿管的方法复制UUO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或双蒸水,1次/d,连续4周。4周后,称重并测量左肾重量,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ALB、ALT、SCr、BUN水平;采用化学荧光测定试剂盒测定肾组织活性氧(ROS)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左肾组织SOD、MDA水平;通过HE和普鲁士蓝染色法分别观察肾组织形态和含铁血黄素特异性蓝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GF-β1、Smad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炎1号方高剂量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 P<0.05),血清ALB水平升高( P<0.05),ALT水平降低( P<0.05),肾组织SLC1A5表达降低( P<0.05);肾炎1号方低、高剂量组左肾重量/体重降低( P<0.05);血清ROS、MDA水平降低( 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 P<0.05);肾组织TGF-β1、Smad3表达降低( P<0.05),GPX4表达升高( P<0.05),并能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及铁离子沉积。 结论:肾炎1号方可能通过TGF-β1/Smad3通路调控铁死亡而抑制UUO大鼠肾纤维化,从而保护肾组织结构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死亡相关基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铁死亡相关基因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治的35例瘢痕疙瘩及因其他手术切除的2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铁死亡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qPCR)检测各组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又称xCT)、转铁蛋白受体(TFRC)及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GPX4、xCT、TFRC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组织铁含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铁死亡标志物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0.77±0.08比0.92±0.09, t=-3.54, P<0.01)。RT-qPCR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GPX4、xCT及Nrf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GPX4:0.74±0.29比1.14±0.49, t=-3.22, P<0.01;xCT:0.81(0.71,1.25)比1.52(0.86,4.64), Z=-2.679, P<0.01;Nrf2:0.49(0.38,1.04)比1.25(0.49,1.73), Z=-2.234, P<0.05],TFRC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1.68(1.13,2.36)比0.87(0.48,1.35), Z=-3.886, 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GPX4、xC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GPX4:0.75(0.42,0.91)比1.04(0.92,1.96), Z=-3.731;xCT:0.71(0.55,0.86)比0.98(0.95,1.14), Z=-4.941, P均<0.001],TFRC及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TFRC:1.13±0.22比0.62±0.16, t=6.342;α-SMA:1.33±0.12比0.51±0.21, t=9.669, P均<0.001)。瘢痕疙瘩组铁含量高于正常皮肤组[(7.59±1.60) μg/g比(3.05±1.28) μg/g, t=9.086, P<0.01]。 结论:瘢痕疙瘩中存在铁死亡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草酸钙晶体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草酸钙(CaOx)晶体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机制。方法:2021年3—9月使用CaOx晶体悬浊液干预HK-2细胞,构建HK-2-CaOx反应模型。设置CaOx晶体浓度分别为0、0.25、0.5、1.0、2.0、4.0、8.0 mmol/L,干预HK-2细胞24 h,干预完成后提取HK-2细胞蛋白。采用最佳干预浓度的CaOx晶体干预HK-2细胞,分别于干预后0、3、6、9、12、24、48 h提取细胞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铁死亡标志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用铁死亡诱导剂爱拉斯汀(Erastin)和铁死亡抑制剂3-氨基-4-环己基氨基苯甲酸乙酯(Fer-1)干预HK-2细胞以调控细胞内铁死亡水平。将HK-2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无干预处理,单纯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刺激组(CaOx组),使用含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Erastin处理组(CaOx+Erastin组),使用含10.0 μmol/L Erastin和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Fer-1处理组(CaOx+Fer-1组),使用含1.0 μmol/L Fer-1和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 (ACSL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在HK-2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检测HK-2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采用DCFH-DA荧光染色法观察HK-2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情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HK-2细胞内CaOx黏附情况,DAPI染色检测HK-2细胞核损伤情况。结果:采用0、0.25、0.5、1.0、2.0、4.0、8.0 mmol/L浓度CaOx晶体干预24 h后,细胞中GPX4的表达量分别为5.67±1.05、5.60±0.02、4.99±0.94、4.82±0.93、4.50±0.70、4.14±0.53、0.97±0.53,4.0 mmol/L组与0 mmo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选用4.0 mmol/L作为最佳浓度干预细胞,干预0、3、6、9、12、24、48 h后细胞中GPX4的表达量分别为11.73±1.29、11.68±1.32、11.72±1.30、10.97±1.28、10.63±1.21、8.79±1.10、8.03±1.06,24 h组与0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90)。CaOx+Erastin组与NC组相比,ACSL4表达量(9.71±0.68与3.96±0.17, P<0.01)升高;SLC7A11(5.76±1.31与9.18±1.54, P=0.001)和GPX4(3.61±0.25与9.26±0.13, P<0.01)表达量降低;CaOx+Fer-1组与CaOx组相比,GPX4(7.52±0.23与3.61±0.25, P<0.01)、SLC7A11(7.85±1.34与5.76±1.31, P=0.012)表达量升高,ACSL4(5.84±0.62与9.71±0.68, P=0.002)表达量显著降低。CaOx+Erastin组与CaOx组相比,GPX4(2.71±0.18与3.61±0.25, P=0.001)、SLC7A11(3.82±1.60与5.75±1.31, P=0.017)表达量显著降低,ACSL4(11.15±0.44与9.71±0.68, P<0.01)表达量升高。NC组、CaOx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的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81.88±4.02)、(53.38±3.53)、(68.26±4.55)、(38.22±2.95)mmol/L;DCFH-DA荧光染色强度分别为(22.72±3.73)、(63.36±5.17)、(82.38±6.25)、(45.32±4.33);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50.36±4.23)、(31.63±2.86)、(23.36±3.74)、(39.89±3.35),CaOx组与NC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DAPI染色计算NC组、CaOx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细胞核损伤比例分别为2.85%、11.96%、8.76%、16.27%。 结论:CaOx晶体可以通过增加HK-2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进而诱导HK-2细胞发生铁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鉴定氯离子通道附件1基因对结肠癌预后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2种方法筛选结肠癌mRNA表达谱中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共表达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分别下载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的转录组学数据和GSE68468数据集的芯片表达谱数据,筛选出两者在正常组织与结肠癌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和最显著相关的加权基因模块,通过差异基因和加权基因取交集筛选出结肠癌相关差异共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网络,利用最大派系中心度(MCC)计算方法筛选出MCC评分排名前10位的核心差异共表达基因,使用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验证核心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索核心基因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使用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对生存相关的差异共表达基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结果: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中DEG共3 481个,GSE68468数据集中DEG共7 275个,共获得237个差异共表达基因。使用PPI网络的MCC计算方法得到10个核心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分别为氯离子通道附件1( CLCA1)、 MAPK3、胰高血糖素( GCG)、溶质载体家族26成员3( SLC26 A3)、核受体亚家族1组H成员4( NR1 H4)、脂肪酸结合蛋白1( FABP1)、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因子2A( GUCA2 A)、二磷酸尿苷葡糖醛酸糖基转移酶家族2成员A3( UGT2 A3)、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 CPT2)和跨膜4域A12( MS4 A12)。与正常组织相比,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结肠癌组织的 CLCA1、 GCG、 SLC26 A3、 NR1 H4、 FABP1、 GUCA2 A、 UGT2 A3、 CPT2和 MS4 A12 9个核心基因均下调( P均<0.05),其中 CLCA1高表达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长于低表达组( 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蛋白质水平也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CLCA1可能在结肠癌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itelman综合征继发齿状突加冠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继发齿状突加冠综合征(Crowned dens syndrome,CDS),国内尚无报道。老年女性患者,因"突发颈痛,颈部僵硬,头痛伴发热"就诊,有低钾低镁血症,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寰椎横韧带钙化,基因检测提示 SLC12A3纯合突变,诊断为"GS继发CDS",予补钾、补镁及秋水仙碱治疗,患者症状很快完全缓解。GS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继发CDS罕见,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注意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转录组学测序探讨高氧性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ALI)时转录组学的变化并进行验证,进一步明确HALI时的通路变化。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和HALI组,每组6只。常氧组小鼠置于室内正常饲养;HALI组置于高氧箱吸入95%氧气构建HALI动物模型。高氧暴露72 h后取肺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然后将测序所得的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另取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对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出的HALI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与常氧组比较,高氧暴露可引起小鼠肺组织中537个差异基因表达,包括239个上调基因和298个下调基因。进一步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富集最显著的20条信号通路,排名前3位的信号通路分别为铁死亡信号通路、肿瘤抑制基因p53信号通路和谷胱甘肽(GSH)代谢信号通路;其中,铁死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包括上调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下调基因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包括上调基因p53和下调基因鼠双微基因2(MDM2),GSH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为上调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光镜下显示,常氧组小鼠肺泡结构正常;HALI组小鼠肺泡隔增宽增厚,肺泡腔缩小或消失。通过RT-RCR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证实,与常氧组相比,HALI组小鼠肺组织HO-1、p5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HO-1 mRNA(2 -ΔΔCt):2.16±0.17比1.00±0.00,HO-1蛋白(HO-1/β-actin):1.05±0.01比0.79±0.01,p53 mRNA(2 -ΔΔCt):2.52±0.13比1.00±0.00,p53蛋白(p53/β-actin):1.12±0.02比0.58±0.03,均 P<0.05〕,Grx1、MDM2、SLC7A1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Grx1 mRNA(2 -ΔΔCt):0.53±0.05比1.00±0.00,Grx1蛋白(Grx1/β-actin):0.54±0.03比0.93±0.01,MDM2 mRNA(2 -ΔΔCt):0.48±0.03比1.00±0.00,MDM2蛋白(MDM2/β-actin):0.57±0.02比1.05±0.01,SLC7A11 mRNA(2 -ΔΔCt):0.50±0.06比1.00±0.00,SLC7A11蛋白(SLC7A11/β-actin):0.72±0.03比0.98±0.01,均 P<0.05〕。 结论:HALI与铁死亡、p53、GSH代谢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靶向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可能是防治HALI的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8型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8型(COXPD28)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探索其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市人民医院1例COXPD28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线粒体基因测序与全外显子组测序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构建致病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印迹实验评估突变基因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患者女性,21岁,因自幼反复胸闷、憋喘就诊,主要表现为乳酸酸中毒。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溶质载体家族25成员26(SLC25A26)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34G>C,p.A12P;c.197C>A,p.A66E),查询HGMD数据库,为国内首次报道。体外功能试验证实:与转染野生型质粒相比,细胞转染SLC25A26基因突变质粒后SLC25A26 mRNA及S-腺苷甲硫氨酸载体(SAM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p.A66E突变质粒可使SLC25A26 mRNA及SAM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为野生型质粒的6%与26%( P值均<0.001),而p.A12P突变质粒则分别降为野生型质粒的62%与82%( P<0.001, P=0.044);双突变(p.A66E+p.A12P)质粒共转染时,SLC25A26 mRNA与SAM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为野生型质粒的47%与57%( P<0.001, P=0.001)。 结论:本例COXPD28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为SLC25A26基因突变(p.A66E、p.A12P),该突变导致SLC25A26表达水平降低,造成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诱发COXPD2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12对干燥综合征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干燥综合征(SS)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C57BL/6小鼠、非肥胖型糖尿病(NOD)SS模型小鼠、IL-12基因敲除NOD小鼠各5只,分别纳入正常对照组、SS模型组和IL-12 KO NOD组。各组小鼠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清,处死小鼠解剖获取颌下腺组织和肝脏组织。(1)取正常对照组和SS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肝小叶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情况。(2)取正常对照组和SS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颌下腺组织的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IL-12阳性细胞光密度(OD)值的改变。(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SS模型组小鼠PBMC和肝脏组织IL-1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正常对照组、SS模型组、IL-12 KO NOD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型胶原(Col1)mRNA的相对表达量。(4)取正常对照组、SS模型组、IL-12 KO NOD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清和肝脏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转铁蛋白(TRF)、转铁蛋白受体(TF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而SS模型组小鼠肝脏的肝小叶、肝索结构紊乱,肝细胞胞浆内有空泡出现。MASSON染色可见SS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见弥漫不规则的染为蓝色的胶原纤维,正常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染为蓝色的胶原纤维则少见。(2)正常对照组小鼠颌下腺和肝脏IL-12阳性细胞OD值分别为0.08±0.01、0.03±0.01,高于SS模型组的8.74±0.78、2.58±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2、80.64, P值均<0.001)。(3)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及PBMC中IL-12 mRNA表达分别为1.07±0.15、1.03±0.14,均低于SS模型组的3.00±0.50、3.01±0.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27、7.54, P值均<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SS模型组FN、TGF-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与SS模型组比较,IL-12 KO NOD组FN、TGF-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间Co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3)。(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S模型组血清和肝脏组织中SLC7A11、GPX4、TR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F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SS模型组比较,IL-12 KO NOD组血清和肝脏组织中SLC7A11、GPX4、TRF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血清TF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肝脏组织中TF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L-12表达增高对SS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高的IL-12诱导肝脏细胞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F-κB通过Slc1a2调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通过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2(Slc1a2)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Slc1a2特异性的siRNA以及过表达Slc1a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降及过表达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40、CD8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分泌考察敲降Slc1a2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并考察过表达Slc1a2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以及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Slc1a2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ELISA检测IL-17A的分泌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FITC相对荧光强度变化考察过表达Slc1a2对抗原吞噬的能力,最后采用NF-κB抑制剂甲苯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DC,考察TPCK对DC内Slc1a2的表达及DC成熟的影响。结果:脂多糖刺激成熟的DC中Slc1a2高表达( P<0.001)。在DC中敲降Slc1a2降低了DC成熟及刺激CD4 + T细胞增殖的能力( P<0.001),抑制了IL-17的分泌( P<0.01)。过表达Slc1a2增强了DC成熟及刺激CD4 + T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IL-17A的分泌(均 P<0.01)。NF-κB抑制剂TPCK预处理DC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Slc1a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论:NF-κB调控了DC内Slc1a2的表达,其表达水平影响了DC的成熟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