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螺旋断层治疗的全身皮肤照射体位固定新技术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 mean。 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 mean为(2586.56±63.28) cGy。 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上300 m饱和潜水对潜水员手指震颤强度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上300 m饱和潜水对潜水员手指震颤强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在进舱加压前、加压舱内和300 m饱和稳压各阶段,对4名潜水员手指震颤强度进行监测。结果:潜水员在进舱加压至300 m稳压阶段手指震颤强度均较加压前增高,其中加压至250 m、270 m、290 m时手指震颤强度较加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加压至195 m、220 m、250 m、300 m以及300 m饱和停留24 h后,手指震颤强度均较加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饱和潜水加压阶段通过手指震颤强度的监测,可以客观且量化地评价高压神经综合征(HPNS)的发生和发展。将手指震颤强度监测与传统评价方式一起使用可为提高饱和潜水加压速率、保障潜水员安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普勒减压气泡音听辨训练系统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应用于现场减压病监护的多普勒气泡音听辨训练系统,解决潜水减压病实际发病案例及多普勒音频数据不足导致的受训困难问题。方法:基于客户服务器架构模式设计训练系统,实现客户端训练、服务器管理训练样本及统计训练数据的系统功能;基于后台调用算法的方式,生成多普勒气泡血流仿真音频作为训练样本库;通过调节仿真音频对应的体积数量、噪声水平等参数,量化评价受训人员的减压病诊断成功率。结果:本研究设计的训练系统,可提供大量仿真训练样本的多普勒气泡听辨训练前端平台,对训练效果具有量化考评功能,同时对多人训练以及综合训练的数据具有管理功能。结论:本系统可应用于援潜救生基层部队人员的多普勒气泡听辨能力训练,提高基层部队医学保障人员的现场减压病监护诊断能力,并为承担潜水现场医学保障任务人员的选拔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治疗后出现减压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机体从所处环境以速度过快且幅度过大的方式减压,超过了过饱和极限,溶解在体内的气体游离为气相,引起的疾病称为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 [1]。DCS不仅可能发生于潜水过程,在沉箱、隧道高气压作业中都有可能发生,此外,飞行员还可能发生航空DCS [2, 3, 4]。一般认为,只有在减压前较长时间呼吸含有惰性气体的混合气,减压后才有可能发生减压病。而在实施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时,单人氧舱呼吸纯氧的患者,或在多人空气舱中绝大部分时间呼吸纯氧的病人通常认为不会导致减压病。但实践证明,即使严格减压程序,也不能完全避免DCS的产生 [5, 6, 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潜水队伍体系化建设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潜水队伍是航海安全保障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回顾潜水从业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及主要成果,介绍我国潜水人员培训与考证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追溯我国潜水人员管理方式的变化历程,并分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潜水打捞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潜水队伍的体系化建设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氧化氮和锁链素在潜水减压损伤量化评价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减压负荷后动物血浆一氧化氮(NO)和锁链素(DE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NO和DES在潜水减压损伤量化评价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组1大鼠不加压,舱内空气通风,120 min出舱;组2、组3、组4、组5大鼠70 m高压暴露70 min后,分别用40、30、20、10 min匀速减至常压。观察大鼠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的变化。40只雄性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模拟150 m快速上浮脱险,按照每4 s压力翻倍的方式加压。组1、组2、组3、组4家兔分别停留4、60、180、300 s后,以6 m/s速率匀速减至常压,观察家兔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组1相比,组5大鼠血浆DES和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组4大鼠血浆DE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鼠血浆NO、DES水平与匀速减压时间的倒数正相关(NO: r=0.683, P<0.01;DES: r=0.535, P<0.01),并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NO: r2=0.467, P<0.01;DES: r2=0.287, P<0.01)。与脱险前相比,模拟快速上浮脱险后组3、组4家兔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4组家兔血浆DE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组3和组4家兔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均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 P<0.05或 P<0.01;DES: P<0.01)。出舱后家兔血浆NO、DES水平与最大深度停留时间呈正相关(NO: r=0.672, P<0.01;DES: r=0.702, P<0.01),并呈显著的线性关系(NO: r2=0.452, P<0.01;DES: r2=0.493, P<0.01)。 结论:NO和DES可量化反映减压负荷导致的机体减压损伤效应,为减压程序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减压损伤程度与决定减压负荷大小的减压时间(速率)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对减压理论模型中的减压速率参数控制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蛙人典型潜水方式及其生理负荷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蛙人在完成水下特种作战训练任务时暴露于水下高气压环境。本研究根据蛙人水下高气压暴露特点,分析蛙人潜水程序的限制因素,归纳蛙人典型潜水方式及蛙人水下特种作战时面临的主要生理负荷,提出蛙人机能需求,为提高蛙人作战训练能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体水合状态与减压病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水合状态是指机体水的摄入和排出的平衡情况,当摄入与排出的水分大体相等、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时即为正常水合状态,水分摄入过少或过多时则为"脱水"或"过水合状态".机体水合状态不仅会影响新陈代谢,还会影响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功能.为了深入阐明机体水合状态与减压病(DCS)发生的关系,本文梳理既往研究,分析水合状态与潜水减压安全的交互影响.潜水造成脱水的原因主要包括高压性利尿、浸泡性利尿、呼吸干燥气体、高温、寒冷等,而脱水不仅会促进DCS的发生,还会降低潜水员的有氧工作效率和运动表现,并且影响认知和情绪.研究发现,潜水前、中适当补液可降低DCS的发生风险,这可能与血容量增加、血浆表面张力升高、血管收缩有关.对于已经罹患DCS者,补液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上述环节中涉及的补液量、性质、时机、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分析,全面梳理了水合状态与潜水安全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为实践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军战略转型期特勤人员两周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分析海军战略转型期特勤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其两周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法 抽取海军某部共761名特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周患病情况,以2004年海军特勤调查数据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时期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及疾病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本次调查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为41.13%(313/761),高于2004年海军部队卫生服务调查中特勤人员的32.26%(349/1 082);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两周患病率均高于2004年,皮肤结缔组织疾病两周患病率低于2004年(P均<0.01).不同类别的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及疾病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潜水员两周患病率最高(64.21%,61/95),其次是潜艇艇员(41.12%,213/518),飞行员(26.35%,39/148)最低.潜水员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耳鼻喉口腔疾病的两周患病率较高.结论海军战略转型期,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升高;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降低,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潜水员两周患病率高且疾病谱体现出明显的职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