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1970年皖南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 历史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950—1970年间,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皖南地区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所和工作站,在控制病源方面,科学划分轻重疫区,以开新沟填旧沟、水田改旱田以及中西药物等灭螺方式切断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生存;通过管理人畜粪便和水源,有效地切断了血吸虫卵的传播;同时对易感人群进行卫生意识宣传和教育。诊断上,以西医物理和生化检验为主,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上以中西医药治疗加西医手术切脾的方式,提高了治愈率。安徽省及皖南地区政府在防治血吸虫病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成果,为其他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没食子酸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交替氧化酶(AOX)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分子没食子酸和氯硝柳胺的联合灭螺效果及其灭螺机制.方法 阴性钉螺采自湖北省公安县,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实验组分别为氯硝柳胺(N1组:0.06 mg/L,N2组:0.1mg/L)和没食子酸(G1组:0.8 g/L,G2组:1.6 g/L)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M1组:0.06 mg/L氯硝柳胺+0.8 g/L没食子酸,M2组:0.06 mg/L氯硝柳胺+1.6 g/L没食子酸).检测各组钉螺经药物浸杀12、24和48 h后的存活率,液氮包埋后切片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分析,检测钉螺软体切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对酶活力值,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钉螺匀浆后离心、取上清,DCFH-DA探针共孵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总蛋白含量,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ROS值以样品测得的荧光强度(FI)除以蛋白质浓度(μg)的值表示,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SOD水平.钉螺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CCO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数据用Levene's Test确定方差齐性后,用Tukey HSD的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G1和G2组浸杀后未表现出显著的灭螺效应.M1组和M2组在浸杀48 h后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70.0%(56/80)和84.2%(101/120),均高于N1组(44.4%,32/72)(x2=9.13、32.52,均P<0.05);与N2组相比,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2.58,均P>0.05).N1和N2组钉螺的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1组和M2组钉螺体内CCO和LDH活性均降低(均P<0.05),48 h后M1组的LDH活性在肌肉组织和肝脏分别为0.152±0.002和0.172±0.016,CCO活性分别为 0.180±0.022 和 0.335±0.014;M2 组的 LDH 活性为 0.166±0.008 和 0.173±0.022,CCO 活性为 0.199±0.009 和0.294±0.015,与空白对照组 LDH 活性(0.229±0.006 和 0.227±0.010)、CCO 活性(0.259±0.008 和 0.428±0.0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 h的SOD活性为(5.56±0.91)UI/g,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26±0.08)UI/g(P<0.05);M2组的SOD活性在处理后12、24和48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0±0.45)、(8.14±0.15)、(1.60±0.21)UI/g],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3.54±0.94)、(5.26±0.08)、(5.10±0.87)UI/g相比,变化趋势显著(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h和48h的ROS水平分别为(1 619.00±168.25)FI/μg和(1 866.65±211.79)FI/μg,M2组在48 h后的ROS水平达到(2 451.29±195.91)FI/μg,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802.37±114.69)、(1 393.81±86.12)FI/μg(均P<0.05).结论 没食子酸显著增强了低浓度氯硝柳胺的灭螺效果,其灭螺机制为通过阻断AOX的代偿上调,进一步加重了钉螺能量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氯代水杨胺杀灭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新型灭螺剂10%氯代水杨胺制剂(chlorosalicylicamide,LDS)对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和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的作用效果,为该灭螺剂的现场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10%LDS配制成有效浓度分别为0.400 0、0.200 0、0.100 0、0.050 0、0.025 0、0.012 5 mg/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实验室浸泡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观察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螺的死亡情况,统计各组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相对毒力指数,同时设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50%wet-table pow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为药物对照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去氯水).结果 LDS有效浓度在0.100 0 mg/L及以上时,WPN有效浓度在0.200 0 mg/L及以上时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浸泡24、48、72 h后死亡率均能达到100%.光滑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hLC5.分别为0.047 95、0.046 52、0.037 10 mg/L;光滑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分别为0.063 48、0.057 05、0.057 05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12 35、0.013 99、0.008 40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58 95、0.025 71、0.023 75 mg/L.以LC50值较大的WPN为标准药物,其相对毒力指数为1.00,LDS对光滑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32、1.23、1.54;LDS对藁杆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4.77、1.84、2.83.使用LDS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光滑双脐螺存活数均高于藁杆双脐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4、5.263、4.658,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灭螺药物WPN,10%LDS对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杀灭效果更佳,尤其对藁杆双脐螺作用效果更为敏感,具有替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螺旋藻-壳寡糖生物被膜抑制剂的制备、表征及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病原菌形成的生物被膜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显著增强了病原菌的耐药性,针对生物被膜的特效药物亟待研究.从虾、蟹壳等中提取得到的壳寡糖是一种天然碱性寡糖,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仍有待提高.螺旋藻(Spirulina,SP)是一种表面带负电荷的微藻,其与壳寡糖形成的复合物可能发挥协同增效杀灭生物被膜深处病原菌的作用.针对提升壳寡糖的抑生物被膜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浊度法筛选得到了杀菌效果显著的壳寡糖,并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壳寡糖与螺旋藻结合,完成螺旋藻@壳寡糖(Spriulina@Chitooligosaccharides,SP@COS)复合物的制备.通过测定 zeta电位、粒径和荧光标记等方法表征了壳寡糖和螺旋藻的结合情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bance spectroscopy,UV-Vis)结果显示出螺旋藻对壳寡糖的包封率达 90%,负载率达16%.制备的SP@COS对细菌、真菌生物被膜都有明显的增效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效果主要是通过深入生物被膜内部、破坏细胞结构所实现.这些结果显示了螺旋藻-壳寡糖复合物具备作为生物被膜抑制剂的潜力,为提高壳寡糖的抑生物被膜作用、解决病原菌的危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2004-2019年苏州市吴中区日本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了解苏州市吴中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对吴中区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吴中区各乡镇常住居民和流动人群,开展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法(IHA)检测,血检阳性者进一步粪检(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或改良加藤氏法),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粪检.对2004-2019年查治病、查灭螺等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疫情预测.结果 2004-2019年共检测185 815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例.其中,2011-2019年血清学共检查本地人群52 087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01%(157/52 087);流动人群20 47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542%(111/20 479);2004-2019年间人群血检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9,P<0.001);粪检3 519人次,均阴性.共查螺3 700.870 hm2,有螺面积25.790 hm2,总体有上升趋势,以山区环境为主,主要分布在光福、东山、金庭等乡镇.共查螺55 37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4.089%(2 264/55 371),各年间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6,P=0.005).查获活螺7 900只,活螺密度0.143只/框,有下降趋势;解剖钉螺8 574只,未发现阳性钉螺.药物灭螺90.906 hm2,无显著变化趋势.2020-2024年血清阳性率、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的5年预测值分别为0.616%、0.884%和0.082只/框,各年有螺面积预测值分别为15.028、6.296、13.004、7.852和11.809 hm2.结论 当地无血吸虫病疫情,且无阳性钉螺,但有螺面积波动较大,建议加强钉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南京市浦口区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 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种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现场应用效果与成本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4种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湖沼地区垸内环境的现场灭螺效果,并计算其单位面积的灭螺成本,为流行区制定灭螺药物使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荆州市江陵县同区域内1条有螺大型排水渠和1条无水渠作为试验现场.将排水渠分为9段,1段设为空白对照组,仅观察钉螺自然死亡率;其余8段为观察组,分别施用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无水沟渠分为4段,1段设为空白对照组,仅观察钉螺自然死亡率;其余3段作为观察组,分别施用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施药前及施药后7、15 d均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以观察灭螺药物效果.采用单位成本法,计算灭螺药单位面积(1 m2)成本.结果 在有水沟渠灭螺现场,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 g/m2与4 g/m2,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79.52%~97.87%,施药后15 d钉螺死亡率为71.00%~96.30%,与灭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同一剂型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剂量2 g/m2与4 g/m2比较,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无水沟渠灭螺现场,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97.14%~100%,15 d为94.32%~100%,与灭螺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上述灭螺药物每1 m2的单位成本在0.280~0.416元之间.结论 粉剂与颗粒剂适用于湖沼地区垸内无水或水位不稳定环境灭螺,悬浮剂与可湿性粉剂适用于有水环境灭螺.粉剂单位成本最低,但施药时粉雾飘移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报了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完成并通过了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7亿人;共有29692个流行村,总人口6938.54万人.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59个(占35.25%)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91个(占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1个(占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54454例,较2015年的77194例减少了29.46%;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573例.2016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500710人,共发现粪检阳性600例,较2015年的3606例减少了83.36%.2016年,全国共有22140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有7106个村查出了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2.10%,其中有20个村为新查出有螺村;共开展查螺813963.91 hm2,查出有钉螺分布面积235096.04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346.48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81050头,共检查耕牛510468头,粪检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耕牛8头.2016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47642例,扩大化疗2303555人次;治疗病牛9头,扩大化疗耕牛439857头次.2016年,全国共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为139483.84 hm2、其中实际药物灭螺73941.75 hm2;开展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3101.52 hm2.2016年,全国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2%和0.007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较2015年进一步下降.但全国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全国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实施精准防控,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常州市武进区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与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常州市武进区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与效果,为同类地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常州市武进区1995-2015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分析其防治措施与效果.结果 1995-2015年,武进区累计开展监测查螺15934.01 hm2,累计发现有螺面积34.61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开展药物灭螺234.59 hm2,对18个重点环境进行了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84.48 hm2;累计开展监测查病25.93万人次,家畜检查17314头次,未发现血吸虫病原学阳性者和病畜;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扩大化疗2042人次.到2015年,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25%;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达98.06%、正确行为形成率达97.82%.结论 武进区通过积极防治,已实现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的目标,但影响血吸虫病再流行的社会和自然等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仍要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成果的巩固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钉螺中枢神经节是研究药物或各种生物与理化因素对钉螺的影响及杀灭作用的重要观察指标.不同灭螺药物或影响因素对钉螺中枢神经节的细胞结构、生化指标和酶学特点等可产生不同影响,现就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的解剖方法、解剖形态、组织学结构及酶组织化学特点等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