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全球 H. pylori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IBD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不少学者认为 H. pylori可能是IBD的潜在保护因素。但也有学者有不同的声音,即IBD是 H. pylori感染的保护因素,他们认为可能与IBD相关遗传易感基因、氨基水杨酸和(或)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生素用药史、IBD相关胃黏膜微环境的改变可能不利于 H. pylori在胃黏膜的定植有关。因此, H. pylori与IBD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但根除 H. 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病率是肯定的。因此,对有指征患者进行 H. pylori根除治疗仍是我国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靶标KPC-2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评价及保护机制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靶标KPC-2为抗原制备重组蛋白疫苗,在小鼠肺炎模型中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保护效果和保护机制。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肺炎克雷伯菌KPC-2蛋白,经GST亲和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采用KPC-2蛋白制备疫苗,经皮下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多克隆抗体,同时运用调理吞噬杀菌试验检测抗体的体外杀菌活性。采用KPC-2疫苗免疫雌性BALB/c小鼠3次,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末次免疫后7 d,通过气管插管构建小鼠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模型,感染1 h后尾静脉给予0.1 mg美罗培南治疗,通过比较免疫组与佐剂组的生存率、细菌定植量和组织病理学差异,以及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生存率的差异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采用KPC-2多克隆抗体被动免疫评价抗体的保护效果。结果:KPC-2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t=4.325, P<0.05),免疫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 (7/10) vs 10% (1/10), P<0.05];免疫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程度及细菌定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t=3.127, P<0.05);疫苗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均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且对抗生素治疗有明显的增效性;KPC-2多克隆抗体在体外表现出明显的吞噬杀菌活性( t=5.427, P<0.05)。 结论:KPC-2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体液免疫应答在其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采用耐药靶标作为抗原制备疫苗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失调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好发于新生儿尤其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急症,主要表现为肠壁局部或全层的炎性损伤甚至坏死,与早产、配方奶喂养和肠道细菌异常定植和增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相关。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NEC的发病率在5%~10%,死亡率在20%~30%,是导致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激活不受控的促炎反应从而导致NEC的发生发展。在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潜在致病菌较多,如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梭菌属等;有益共生菌缺乏,如专性厌氧菌Negativicutes、双歧杆菌属和丙酸杆菌属等;且细菌多样性降低。迄今为止,对于哪种细菌与NEC发病是因果关系尚无共识,但几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出现在NEC之前的变形菌门失调颇具代表性。来源于革兰氏阴性变形菌的脂多糖(LPS)激活TLR4信号通路,介导强烈的炎症反应,加之肠道菌群失调与未成熟肠的相互作用,有学者提出将早产儿肠道细菌异常定植作为NEC主要诱发因素的假设。双歧杆菌、丙酸杆菌等益生菌的施用可能通过激活NOD2信号通路或调节淋巴细胞平衡的方式来干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危害,为NEC的早期防护提供一种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燃料COPD临床特征及其与吸烟COPD差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烟草暴露和生物/固体燃料的使用是COPD的2个重要风险因素,而女性COPD患者往往与生物/固体燃料相关。研究表明,生物/固体燃料暴露与吸烟暴露导致的COPD在临床表现、肺功能、影像学、呼吸道定植菌、炎性标志物合并症等多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现就生物/固体燃料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吸烟COPD的差异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在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4.76%)体表总面积(TBSA)、切痂面积分别为2.70%(1.97%,3.42%)、2.87%(2.12%,3.34%)TBSA。患者入院后立即对Ⅲ度烧伤创面行清创术,每日碘伏换药1次。伤后第3天行切痂术,彻底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2组患者分别选取相应的泡沫材料及配套设备行负压治疗,负压值设置为-19.9 kPa,持续负压治疗1周。记录负压材料安装时间。负压治疗1周,记录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评估泡沫材料与创面的粘连度;记录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创面出血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表达反映血管化情况。检测泡沫材料负压治疗1周与使用前的回弹系数R1/R0比值,记录负压治疗1周内创面渗液引流量,以此表示泡沫材料对创面渗液的引流能力。负压治疗1周,记录创面细菌定植情况、异物残留情况、皮缘湿疹率。对数据行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聚氨酯组患者的负压材料安装时间为(14±3)min,明显短于聚乙烯醇组的(18±3)min( t=2.788, P<0.01)。(2)负压治疗1周,聚乙烯醇组患者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为(6.4±0.4)N,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16.7±0.8)N( t=12.010, P<0.01)。(3)负压治疗1周,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聚乙烯醇组患者的创面出血量为(20±3)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59±3)mL( t=50.200, P<0.01)。(4)负压治疗1周,HE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厚度为(2.3±0.6)mm,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的(1.6±0.4)mm( t=6.667, P<0.01)。负压治疗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管腔数量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蛋白质印迹法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量(1.00±0.05)亦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0.42±0.03, t=10.490, P<0.01)。(5)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回弹系数R1/R0比值为0.39±0.19,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0.52±0.16( t=2.975, P<0.01)。负压治疗1周内,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创面渗液引流量为(1 258±444)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1 658±580)mL( t=3.003, P<0.01)。(6)负压治疗1周,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异物颗粒残留数量为(14.14±0.37)个,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的(3.36±0.15)个( t=26.200, P<0.01);2组患者的创面细菌定植水平、皮缘湿疹率相近。 结论:聚氨酯泡沫材料安装操作方便,相对不易干结皱缩,引流创面渗液能力强,在促进创面血管化和组织增生方面优于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需要保护深部组织、重要器官的创面及炎性水肿明显、污染严重的创面可优先选择该材料。聚乙烯醇泡沫材料不易与创面粘连,减少创面出血和异物残留方面优于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创面植皮术后固定促使皮片成活、大面积烧伤植皮术前创面床准备及存在深部创腔或窦道等情况下可优先选择该材料。2种泡沫材料在细菌定植和皮肤湿疹防治方面均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部位定植水凝胶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构建负载在富含负电羟基的高聚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盐(alginate,ALG)水凝胶(PVA-ALG)上的益生菌(Escherichia coli Nissle1917,EcN)体系(EcN@PVA-ALG),探究其在结肠炎症部位定植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EcN悬液加入PVA-ALG水凝胶中,过筛离心后得到EcN@PVA-ALG水凝胶益生菌复合物,使用流变仪验证PVA-ALG水凝胶的合成.利用电位仪检测EcN@PVA-ALG的表面电荷,荧光显微镜观察PVA-ALG上的EcN负载情况.通过酶标仪检测EcN@PVA-ALG在 600 nm处的吸光度;同时,取EcN@PVA-ALG复合物悬液进行细菌平板计数,检测EcN@PVA-ALG内EcN的生长活力.采用CCK-8法评估EcN@PVA-ALG对HEK29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分析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作用,观察其炎症靶向性能;将EcN负载在PVA-ALG上,再用IVIS观察EcN@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观察其在炎症部位的定植能力.建立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EcN@PVA-ALG组(n=5)每天灌肠给予1×108CFU的EcN@PVA-ALG,连续5 d;另设PVA-ALG组、EcN组、PBS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5只.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其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的病理评估.结果·PVA-ALG和EcN@PVA-ALG均带负电.EcN成功负载于PVA-ALG,并且PVA-ALG不影响EcN的生长活力;同时,PVA-ALG对正常细胞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VA-ALG对炎症结肠组织具有超过2倍的富集效果.体内外实验发现,负载EcN的EcN@PVA-ALG复合物对炎症组织的富集效果比未加任何修饰的EcN高8倍.EcN@PVA-ALG治疗后,小鼠体质量迅速恢复,DAI的上升被显著抑制,结肠长度与健康小鼠相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升高,结肠组织隐窝结构恢复.结论·相比于未加修饰的EcN,EcN@PVA-ALG促进了EcN在结肠炎症部位的定植,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DSS诱导的IBD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肺泡巨噬细胞诱导免疫应答对肺组织炎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肺泡巨噬细胞作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宿主免疫防御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病原体在肺组织定植引起局部感染后,肺泡巨噬细胞可通过其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严重者可进一步活化,将摄取的抗原物质提呈给适应性免疫细胞,并可根据组织微环境的变化,转化为促炎或抗炎表型,通过释放相关信号因子,促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诱导肺部炎性损伤及组织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对小鼠压疮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人脂肪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 hADSCs 并传代.取第 3 代细胞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取健康自愿者捐赠的外周血,采用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行血小板计数.取 45 只 C57BL/6 小鼠采用磁铁夹压法于背部制备压疮模型,随机分为 3 组(n=15);hADSCs 组、PRP 组及对照组创面分别注射 100 μL 经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后的 hADSCs(1×106个)、人 PRP、PBS.注射后观察压疮创面愈合情况,5、9、13 d 计算创面愈合率;5、11、21 d 取标本行 HE 染色、Masson 染色以及 CD31、S10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血管、神经再生情况.hADSCs 组于 11 d 时荧光示踪法观察细胞定植及成活情况.结果 经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细胞为 hADSCs.PRP 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外周血(t=5.781,P=0.029).大体观察,注射后 hADSCs 组创面愈合优于 PRP 组及对照组,5、9、13 d,hADSCs 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 PRP 组及对照组相比,hADSCs 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且 21 d 时可见皮肤附属器再生;注射后各时间点,hADSCs 组胶原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时间点 hADSCs 组新生血管数、S100 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多于 PRP 组和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法显示注射 11 d 后 hADSCs 可定植于创面并成活.结论 局部移植的 hADSCs 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进而促进小鼠压疮创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胰汤和姜黄素调整肠道微生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清胰汤和姜黄素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机制.方法 40只SPF级健康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清胰汤组、姜黄素组,每组10只.通过注射牛磺胆酸钠(Na-Fc),诱发大鼠形成SAP模型,建模前清胰汤组、姜黄素组分别用相应中药汤剂灌胃1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和胰腺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大鼠盲肠段粪便,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4组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肠组织表现为肠壁水肿,肠黏膜上皮缺损、脱落等,上皮下间质空隙变宽,大量的中性粒细胞(PMN)等炎性细胞浸润等;胰腺组织表现为胰腺腺泡水肿、坏死,叶间隔增宽,大量的PMN等炎性细胞浸润等,而中药清胰汤和姜黄素组可减轻模型组中的胰腺损伤和肠黏膜受损程度(P<0.05).肠道菌群微生态结果显示清胰汤或(和)姜黄素组可有效降低SAP大鼠厚壁菌门(包括梭菌纲、芽孢杆菌纲)、毛螺菌属数量菌群含量,升高拟杆菌门(包括拟杆菌纲、拟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结论 中药清胰汤和姜黄素可增加SAP大鼠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调控微生物生态平衡,增加益生菌群的含量,降低有害菌群的定植能力,从而达到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热化湿方对MNU联合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细胞中CD14、NF-κB及IL-6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清热化湿方对N-甲基-N-亚硝基脲(MNU)联合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组织中CD14、NF-κB及IL-6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化湿方防治胃癌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90只雄性5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化湿方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共6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MNU联合幽门螺杆菌灌胃法制备胃癌模型.幽门螺杆菌定植成功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清热化湿方药液灌胃,对照组予西药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给药至第38周末后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胃黏膜CD14、NF-κB、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ELISA测定其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镜下见正常黏膜局部脱失,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不规则异型腺体增生,呈中分化腺癌改变.治疗组见不同程度黏膜上皮细胞排列不整、缺失,呈散在溃疡改变,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异型细胞.模型组CD14、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升,治疗组表达下降(P<0.05),而各组间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D14、NF-κB、IL-6的含量表达上升,治疗组表达下降(P<0.05).结论 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下调CD14、NF-κB的表达以达到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