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改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密切关注。面对疫情,麻醉医师对于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手卫生、环境物表卫生、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感染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待提高和规范。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针对中国麻醉感染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提出如下建议。(1)在标准预防方面,在诊治疑似或确诊患者时,麻醉科医护人员应按照三级防护措施进行穿戴防护用具,包括戴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屏,穿防护服等。(2)在手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手卫生的规范要求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在实施各类操作时,麻醉医师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患者后,如需要碰触麻醉机等或其他区域,应脱掉并丢弃外层手套。(3)在环境物表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手术时,麻醉医师要对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等污染及时清洁和消毒。手术后,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终末消毒,尤其不能忽略手频繁接触的物表。(4)在麻醉机消毒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建议联合使用麻醉内回路消毒机与在呼气端及吸气端同时使用呼吸通路过滤器。首选高效低容量的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细菌和病毒清除率>99.999%,每3~4 h更换1次。(5)在隔离方面,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应当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应有医务人员通知层流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必要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6)其他方面,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麻醉时,应谨慎处理麻醉操作中的锐器,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医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污染情况调查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污染情况,并规范出现污染后的处置措施。方法:对海淀区34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内物表进行涂抹采样,运用real time RT-PCR方法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海淀区34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采集的510件样本中,有1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推测污染原因为八连管管盖崩开导致核酸扩增仪内部被阳性对照扩增后的基因片段污染。发现污染后对该实验室采取了检测结果追溯、清洁消毒、设备耗材更换、人员培训、消毒效果验证及盲样考核验收等措施,可以有效去除实验室内核酸污染。结论:海淀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总体可控,通过人员培训、制度撰写、消毒清洁效果验证等措施可以提高检测机构处置实验室污染的能力。建议所有实验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并定期开展实验室污染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科门诊椅旁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程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口腔科门诊牙椅旁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口腔科门诊椅旁物表消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牙周科、口腔全科、正畸科的椅旁操作小桌和治疗车台面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消毒后即刻和消毒后1、2、3 h使用生物荧光检测仪对指定区域进行涂抹采样,每个位点连续采集观察5个工作日。结果:受检物体表面消毒后即刻采样合格率100%,消毒后1、2、3 h的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8/30)、23.3%(7/30)、13.3%(4/30),均污染超标且各时间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9.155, P<0.05)。消毒后1、2、3 h,椅旁桌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0.0%(3/15)、13.3%(2/15),治疗车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6.7%(4/15)、13.3%(2/15),均污染超标且各位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0.034, P>0.05)。 结论:口腔科门诊应重视椅旁高频操作台面的物表消毒管理,并根据污染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消毒频率,以确保椅旁操作台面的物表卫生符合规范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超声清创是采用低频、高能超声波在冲洗伤口的喷射流中产生"空化"效应,液体形成气泡的迅速收缩与扩张,由此产生强大冲击力,进而清除创面的细菌、真菌及坏死组织等。超声清创能实现复杂部位的有效清创,且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较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感染创面。在操作过程中,水雾与创面之间的接触水压会产生气溶胶微粒,污染诊室环境(如空气、物表及操作者等);同时,气溶胶微粒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后再落在创面上,会导致创面二次污染。目前,常规采用的传统防护面罩、护目镜等措施,仍存在增加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诊室运行效率、延长患者就诊等待时间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一款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轮状病毒实验室污染检测与常用消毒剂灭活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环境中轮状病毒污染状况,识别实验室内容易发生污染的重点部位,同时评价三种常用消毒剂对轮状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用病毒采样拭子对实验操作后的物表、常用仪器、实验室环境以及个人防护用品表面进行采样,并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依照2002年版的《消毒技术规范》分别对含氯消毒剂、乙醇和苯扎氯铵这三种消毒剂进行轮状病毒灭活实验。结果:采集标本174份,共检测到13份轮状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总体阳性率7.47%。用含有效氯500 mg/L次氯酸钠消毒剂作用5 min,75%的乙醇作用1 min,1 500 mg/L苯扎氯铵作用1 min,对轮状病毒的灭活对数值均可达到4.00以上。结论:在操作轮状病毒的实验室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用次氯酸钠、乙醇和苯扎氯铵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轮状病毒,可用于轮状病毒去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溶胶传播风险与口腔诊疗综合防控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口腔喷溅操作产生喷溅物、飞沫与气溶胶,当感染因子存在时,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本文通过空气传播疾病风险模型分析,阐明预防气溶胶传播的重点为感染源管理、加大通风、减少暴露时间和正确使用防护口罩。通过对气溶胶产生和污染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水气路管理和喷溅行为控制,进行有效的空气和物表消毒、加强人员防护。基于感染链分析,阐述标准预防和附加预防措施在切断传染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提出口腔诊疗的感染防控需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循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污染现况调查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了解医院内Ⅰ类环境中水龙头及相关水槽的微生物污染现状.方法 2023年3-4月对某三甲医院所有Ⅰ类环境科室中水龙头及其相关水槽进行物体表面采样,通过细菌培养的方法检测相应采样点微生物污染的现况,并收集相关信息筛选与污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设施细菌超标率为32.46%(74/228),检出率最高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8.49%,9/106);另外检出3株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房间洁净级别(OR=1.629,95%CI:1.091~2.434,P=0.017)、使用年限(OR=0.489,95%CI:0.262~0.911,P=0.024)对水龙头设施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污染严重,亟待制定专门针对Ⅰ类环境的清洁消毒措施,以防止相关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南某市地铁站室内环境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中南某市地下地铁站室内空气和公共设施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中南某市三座地铁站室内不同区域、时间段空气细菌和真菌总数,重点公共设施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采样检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地铁站室内空气细菌和真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194.35和346.29CFU/m3;物表细菌和真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15.00CFU/25cm2和0CFU/50cm2,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分别为2.22%和11.11%.地铁站室内空气微生物水平存在时空分布差异,其中站厅内细菌总数最高,站台内真菌总数最高;早高峰时段细菌总数最高,晚高峰时段真菌总数最高.检票机表面细菌和真菌总数均高于其他公共设施,中午公共设施表面真菌总数低于晚高峰时段,大肠菌群阳性率低于早高峰时段.地铁站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与温度(β=-0.06,95%CI:-0.11~-0.01)和风速(β=-0.28,95%CI:-0.55~-0.01)呈负相关关系;空气真菌总数与相对湿度(β=0.01,95%CI:0~0.02)呈正相关关系,与PM2.5(β=-0.01,95%CI:-0.02~-0.01)呈负相关关系;物表细菌总数与PM2.5(β=-0.04,95%CI:-0.07~-0.02)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中南某市三座地铁站室内环境微生物水平较低,公共设施物体表面存在致病菌的污染.地铁站细菌和真菌浓度在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且与温度、湿度、风速及PM2.5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一株高产表面活性剂的南极土地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毒性低、生物兼容性好和可降解等优点,是化学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替代物.目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多为常温菌,从低温环境中挖掘高产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株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从南极土壤中筛选产表面活性剂的低温微生物,对其表面活性剂进行纯化和结构解析并评估其性能.[方法]采用排油圈法对分离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样品中的细菌菌株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在菌苔表面产白色固体颗粒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该菌株系统发育地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产物,并用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此外,对产物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得到了一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耐冷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GW9-17,其最优发酵培养基(g/L)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8.0、胰蛋白胨 9.0、C3H3NaO34.4、K2HPO43.6、MgSO41.2,pH 7.0±0.2.在此条件下,按 10%(体积分数)接种量、28℃、180 r/min培养 7 d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达到(3.0±0.5)g/L.利用HPLC和 NMR 技术发现菌株 GW9-17 表面活性剂主要成分为 flavolipid-9U,9U,表面活性剂粗提物的甲醇-水溶液(体积比 1:1)对液体石蜡油有良好的乳化能力,菌株GW9-17 在柴油含量为 5%时,在 4℃和 28℃条件下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 40.1%和 57.3%.[结论]从南极土壤中获得了一株高产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的低温Pedobacter sp.GW9-17,其产物flavolipids具有对烷烃类污染物质增溶分解的潜力,对石油污染的低温生态修复有重要的利用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收治隔离病房污染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收治隔离病房物体表面的污染状况.方法 以 2022 年 9 月 16 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猴痘确诊病例的负压病房为采样点.选取病房内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 20 个点位和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 6 个点位进行采样,每日用病毒采样拭子在消毒前、后分别对固定物体表面与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涂抹采样,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核酸.结果 共采集样本 393 份,消毒前总阳性率为 47.93%,物体表面总阳性率 55.02%,高于防护用品表面阳性率 21.31%(P<0.05).隔离病房患者个人用品、床单元、厕所、外环境物体表面阳性率分别为 74.65%、58.43%、42.55%、4.55%,不同部位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鞋套及水杯的阳性率最高(100%),其次为床头柜正侧面(91.67%)、床单元上半部位(90.91%)、衣物/被褥(76.09%)、病床扶手(72.73%)、洗手台(63.64%)、马桶(54.55%).在防护面屏及防护服的正面、袖子及背面未检出阳性样本.消毒后阳性率为 3.88%,低于消毒前(P<0.05).结论 猴痘确诊病例隔离病房环境物表和防护用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其中防护鞋套污染、水杯及床头柜正侧面最为严重,应正确穿戴和按规程脱卸防护用品,做好手卫生与环境清洁消毒等标准预防工作,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