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带绦虫14-3-3.2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猪带绦虫(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 NdeⅠ和 Xba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 × 10 3处出现Ts14-3-3.2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 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 结论: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囊虫病合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文献检索,脑囊虫病合并相关性动脉瘤破裂的病例较为少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夹闭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中分离右外侧裂时可见3个半透明囊状病变,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尾蚴。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片抗囊虫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猪带绦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其中以幼虫——囊尾蚴引起的脑囊虫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囊尾蚴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该病防治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作者就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囊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猪囊尾蚴病合并肝内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猪囊尾蚴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寄生在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而引起的中枢系统疾病。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及数量不同,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因脑囊尾蚴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和软脑膜,故大部分患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现报道1例脑猪囊尾蚴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同时合并肝功能损伤,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多发感染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ET30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15(LRRC15),原核表达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猪带绦虫LRRC15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并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LRRC15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用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LRRC15重组蛋白,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特异性;用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LRRC15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经PCR鉴定,扩增出长度为1 506 bp的条带,与LRRC15基因相符;经SDS-PAGE和WB鉴定,获得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55.36 × 10 3的LRRC15目的蛋白;用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LRRC15多克隆抗体,其效价为1∶1 587 200。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制备出猪带绦虫LRRC15重组蛋白,并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LRRC15重组蛋白兔抗多克隆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猪带绦虫14-3-3.3重组蛋白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猪带绦虫(Ts)14-3-3.3蛋白作为囊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选取60只昆明小鼠,体重为18 ~ 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组(疫苗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 +佐剂组(疫苗 +佐剂组),每组20只。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法,在0周首次免疫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共免疫3次,每次接种间隔2周。3组在首次免疫后0、2、4、6、8周分别剖杀4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和无菌取脾,分别用于分离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处理因素:原液、抗原刺激、刀豆蛋白A(ConA)刺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G2a、IgG1及IgE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3、IL-10水平。结果: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IgG、IgG2a、IgG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间相同处理因素下,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内不同处理因素下,抗原刺激、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原液,且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抗原刺激( P均 < 0.05)。 结论: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囊虫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脑实质,而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病例较为罕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于2020年9月收治1例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患者,行颈椎椎板切开和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囊尾蚴。术后当日开始口服吡喹酮治疗,9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1或IgG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3B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4H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 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通过药物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视黄醛X受体α(PPAR-γ/RXR-α)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从云南省疫源地采集溪蟹,分离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于SD大鼠腹壁皮下注射后尾蚴(8条/鼠),感染大鼠分为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高脂饮食(高脂饲料)、罗格列酮[3 mg/(kg·d)]、蓓萨罗丁[10 mg/(kg·d)]灌胃,连续给药7 d,以感染大鼠和健康大鼠分别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首次给药后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心尖血液,制备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PPAR-γ/RXR-α信号通路[PPAR-γ、RXR-α、脂肪酸转运蛋白3(FATP3)、载脂蛋白A1(ApoA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p65、激活子蛋白1(AP1)]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关键靶分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 除蓓萨罗丁组2只大鼠感染失败外,其余大鼠均被感染成功,肺脏可见寄生虫囊包或在胸腔中可查见寄生虫.HE染色显示,感染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出现肺泡腔塌陷或闭合;高脂饮食组可见明显炎症损伤,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轻,肺泡腔充气略改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肺泡间隔的炎性细胞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肺泡腔充气明显改善.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300±0.053)、(2.200±0.189)、(1.900±0.320)、(1.300±0.301)和(1.500± 0.112)分(F=12.033,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 丁组大鼠血清 IL-1β 水平分别为(103.23±3.37)、(111.59±20.49)、(110.13±12.95)、(89.91±14.84)和(96.34±19.03)pg/ml,TNF-α水平分别为(144.81±1.35)、(180.21±23.38)、(171.76±27.83)、(155.37±13.67)和(143.24±23.66)pg/ml,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36、13.558,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51±0.09、0.67±0.06、0.75±0.08、0.34±0.02 和 0.56±0.04,RXR-α分别为 0.89±0.05、0.15± 0.03、0.81±0.09、0.22±0.02 和 0.61±0.10,FATP3 分别为 0.59±0.06、0.64±0.060、0.68±0.09、0.59±0.09 和0.55±0.03,ApoA1 分别为 0.58±0.04、0.83±0.11、0.92±0.19、0.71±0.04 和 0.63±0.08,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0、67.12、8.94、11.58,均P<0.05);p65 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25±0.19、1.01±0.21、0.27± 0.15、0.32±0.01 和 0.22±0.11,AP1 分别为 0.11±0.09、1.12±0.36、0.08±0.02、0.03±0.00 和 0.02±0.01,JAK2分别为 0.76±0.18、1.11±0.24、0.34±0.06、0.42±0.01 和 0.35±0.04,STAT3 分别 为 0.80±0.33、1.11±0.27、0.68±0.22、0.77±0.06 和 0.68±0.19,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7、85.19、37.22、17.63,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PPAR-γ、FATP3、ApoA1、p65、AP1、JAK2和STAT3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感染对照组RXR-α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高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建立了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取华支睾吸虫阳性麦穗鱼,去除头、鱼鳞和内脏,称重后绞碎,按1g∶10ml比例加入人工消化液(成分为0.6g胃蛋白酶,100ml生理盐水,1ml浓盐酸),于37 ℃消化过夜后反复过滤,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成熟囊蚴.加入0.025%胰蛋白酶溶液(pH=7.4),37 ℃孵育约3 min,将脱囊后尾蚴、未完全脱出后尾蚴、外形较完整囊蚴及脱下空囊分开收集,使用3%戊二醛与1%四氧化锇固定制样.样品使用50%、70%、80%、90%、100%乙醇逐级浸泡脱水(每级10 min,100%乙醇脱水重复3次),100%六甲基二硅烷浸泡3次(每次10 min),干燥后镀膜喷金,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按50%、70%、90%乙醇、1∶1混合液(90%乙醇:90%丙酮)、90%、100%丙酮逐级脱水(每级10 min,100%丙酮脱水重复3次),依次于丙酮与包埋剂(环氧树脂618)1∶1、1∶3混合液与全包埋剂中浸泡后聚合处理,修块、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囊蚴外观出现了局部膨胀或凹陷、褶皱及塌陷、囊壁内外层分离;脱囊形成的线状裂口长、边缘平整,未能脱出的后尾蚴被软塌的囊壁包裹,其上皮棘刺穿囊壁;脱囊后尾蚴背、腹面遍布体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口、腹吸盘内壁结构不同;排泄囊内填满大小不一圆球形排泄颗粒.透射电镜下显示,脱囊后尾蚴体壁为合胞体结构,由外向内可见皮层外质膜下为电子致密的颗粒状基质,基质向表面形成突起,基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及大小不等囊泡;皮棘根部从基质膜发出,穿过基质从皮层表面穿出;基层厚度差异较大,内含多个高电子密度分泌小体;外环肌和内纵肌发达,深入到细胞层,经胞质管运送的物质在远端形成囊泡;皮层细胞间物质发达,充满杂乱分布的管状、大小不等的囊泡结构及线粒体.结论 囊蚴凭借发达的肌肉组织剧烈运动,在脱囊中起积极作用;皮棘有助于后尾蚴尽快摆脱软化囊壁的包裹;囊内后尾蚴可能借助运动触碰囊壁方式使皮层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内壁,发挥化学性软化内壁作用来协助脱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