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最大直径≥2.5 cm)患者(共2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闭塞试验、脑灌注成像并综合评估后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20例患者中,接受单纯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单纯颈内动脉缩窄术11例,高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中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低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缩窄术4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头颅CTA或DSA,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动脉瘤消失5例,体积缩小11例,大小无变化4例。术后3例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死。1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8±3.0)个月(3~12个月),其中动脉瘤消失7例,体积缩小9例,大小无变化2例。临床随访时间为(46.3±16.3)个月(20~85个月),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术前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8例,3分1例。结论:血流调整联合血流重建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退行性变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对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中心住院的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次胸痛、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VG狭窄超过70%但未完全闭塞,拟对SVG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前使用ELCA对病变进行预处理,支架置入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及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计算器械成功及手术成功率,其中,器械成功定义为ELCA系统成功通过病变;手术成功定义为于病变处成功置入支架。主要评价指标为PCI术后即刻IMR,次要评价指标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OCT测定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手术并发症(4a型心肌梗死、无复流、穿孔等)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19例患者,年龄(66.0±5.6)岁,其中男性18例(94.7%)。距CABG时间为8(6,11)年,病变长度均>20 mm,均为桥血管体部病变,中位狭窄程度95%(80%,99%),置入支架长度(41.7±16.3)mm。手术时间为119(101,166)min,累计受照剂量为2 089(1 378,3 011)mGy,使用激光导管的直径均为1.4 mm,其最大能量均为60 mJ,最大频率均为40 Hz。器械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19/19)。PCI术后IMR为29.22±5.95(范围:21.12~43.12)。ELCA及置入支架后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5),置入支架后所有患者的TIMI血流均为Ⅲ级。患者的cTFC在ELCA后(33.2±7.8)及置入支架后(22.8±7.1)均较术前(49.7±13.0)下降( P均<0.001)。最小支架面积为(5.53±1.36)mm 2,支架膨胀率为(90.0±4.3)%。无穿孔、无复流、4a型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但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明显升高[(67.937±33.839)ng/L比(5.316±3.105)ng/L, P<0.001]。 结论:ELCA治疗SVG病变安全、有效,在保证支架充分扩张的同时,对微循环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 P=0.002),而男性( P=0.009)、有吸烟史( 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 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 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 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 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置入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周围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诸多关于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股腘病变方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其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效果有较大争议,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本文将对目前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挽救性手术治疗复发性鼻咽癌的颈内动脉栓塞技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在内镜挽救性手术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rna,rNPC)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侵犯颈内动脉并行内镜下鼻咽部扩大切除术的rNPC患者83例,其中男60例,女23例,年龄27~77岁。将增强MRI显示病变与颈内动脉间距≤1.8 mm设为颈内动脉受侵的标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颈内动脉处理策略及生存预后,并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的有效性。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对数秩检验比较差异性。结果:83例rNPC患者中,rT2、rT3和rT4期患者分别为13、38和32例,1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前进行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的患者37例(44.6%),其中2例因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 occlusion test,BOT)阳性先行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后行颈内动脉栓塞。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比例为24.1%(20/83),其中rT4期患者及颈内动脉未栓塞患者具有更高的手术切缘阳性率( P值分别为0.001、0.043)。所有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5%和26.7%。此外,颈内动脉栓塞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未栓塞组患者(69.1%比27.8%, P=0.003;33.9%比18.9%, P=0.018)。仅2例(2/37,5.4%)患者行患侧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后出现脑梗死并发症。 结论:术前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可用于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rNPC患者,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患者生存率,是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跨瓣压差、瓣口面积、活动耐力,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30 d~6年的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50例,女26例,年龄(71.3±7.6)岁。风湿性瓣膜病16例,老年退化病变60例;二叶瓣46例,三叶瓣30例。手术成功率为96.1%(73/76)。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8.5±2.8)mmHg比(68.5±19.2)mmHg(1 mmHg=0.133 kPa), P<0.001],瓣口面积增加[(1.91±0.31)cm 2比(0.65±0.21)cm 2, P<0.001],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430±13)m比(201±28)m, P<0.001]。术后腹膜后血肿1例,股动脉缝合后狭窄球囊扩张并术后穿刺处感染1例,股动脉外科切开1例,瓣中瓣2例,瓣周漏5例(4例轻度,1例中度);术中急性左主干闭塞1例,术中发生心室破裂转外科手术并死亡1例,迟发性冠状动脉闭塞并死亡1例,上述3例均为手术失败。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5例,肺栓塞1例,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1例。术后随访时间(1.0±0.1)年(30 d~6年),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在家中猝死,死因不详;1例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6例;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闭塞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临床应用40余年,疗效肯定,已成为中晚期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为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关TACE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载药微球TACE(DEB-TACE)和球囊闭塞TACE(B-TACE),后者是在微球囊导管闭塞供血动脉的情况下输注化疗药物与碘油的混合乳剂,从而在肝细胞癌肿块中形成致密的碘油乳剂沉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尽管缺乏B-TACE和非B-TACE(常规TACE、DEB-TACE)之间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但B-TACE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对B-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方法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BOT)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评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5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1例)应用超选择BOT评估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闭塞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BOT后出现神经功能减退认定为阳性结果。依据造影结果计算闭塞动脉远端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采用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血流分级系统对侧支血流代偿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试验结果选择手术方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16例患者均无试验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试验结果为阳性,余13例为阴性。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为0.5~2.5(1.4±0.7)s。试验中侧支血流代偿ASITN/SIR分级不良4例(1级或2级,包括2例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良好12例(3级或4级)。3例阳性患者采用动脉瘤孤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例出现左上肢肌力下降;13例阴性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或开颅夹闭载瘤动脉,术后3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障碍。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0~6.0(4.6±1.2)个月,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结论:超选择BOT是预测闭塞载瘤动脉耐受性的有效方式,初步应用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其客观评估价值仍需更多病例的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