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曹永清治疗便秘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挖掘曹永清治疗便秘的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中药内服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组合及药物关联等分析处理,利用熵聚类规则分析核心组合,运用聚类规则挖掘新组合处方。结果:共纳入处方561首,涉及中药113味,按频次高低排序前5位依次为枳实、厚朴、党参、茯苓、川楝子;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25组,按置信度高低排序,前3位依次为枳实-莱菔子-厚朴、枳实-厚朴-川楝子、枳实-莱菔子-厚朴-川楝子;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其中,行气方4个(44.4%),如青皮-全瓜蒌-陈皮-厚朴-莱菔子-升麻-枳实-川楝子;健脾化湿方2个(22.2%),如茯苓-生地黄-佛手-金银花-党参-白术;活血化瘀方2个(22.2%),如丹参-广藿香-没药-当归;养阴益气方1个(11.1%),即石斛-首乌藤-黄芪-茯苓-佛手。结论:调治脾胃、理气化湿、活血通络是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主要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段富津教授肝硬化患者病历,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得到新处方。结果:共收集段富津教授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15味,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多归肝、脾、心、胃经。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柴胡、郁金、茯苓、鳖甲、炙甘草等;高频药物组合为柴胡-郁金、柴胡-茯苓、郁金-茯苓、郁金-鳖甲、柴胡-鳖甲、郁金-茯苓-柴胡、郁金-鳖甲-柴胡、郁金-炙甘草-柴胡、柴胡-川芎-郁金、郁金-鳖甲-茯苓、柴胡-鳖甲-茯苓。聚类分析得出新处方2个,第1类为健脾祛湿、理气化痰方,由半夏、陈皮、炙甘草、砂仁、枳壳、茯苓、白术、人参、厚朴、大腹皮、炒麦芽、山楂组成;第2类为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由当归、黄芪、鳖甲、牡蛎、郁金、延胡索、桃仁、川楝子、赤芍、丹参、莪术、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组成。结论:段富津教授治疗肝硬化以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为主,重视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中,或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外治法,在改善腹水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效果明确。在贴敷穴位选择方面,各医家虽各有其法,但多根据经脉腧穴理论进行选穴,以神阙、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等任脉穴位为主,配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脾经穴位;所选药物多以化瘀利水、理气补虚为主,多为中药复方,少有使用单味中药者。今后还需加强基础研究、辨证论治,注意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骨伤用药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涉及33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辨治胃脘痛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辨治胃脘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胃脘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111本分册中收录的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医案,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1)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关联规则、层次聚类、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常用药对、核心处方等。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数据清洗,最终纳入处方270首,涉及药物265种,累计使用频次3 249次。分析结果显示,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常用药物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频次依次为脾、胃、肺、肝、心经;药物功效以燥湿、降逆、理气、清热、健脾、柔肝止痛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为半夏-陈皮、白术-茯苓、茯苓-陈皮、白术-陈皮、砂仁-陈皮、代赭石-旋覆花等。聚类分析得出六君子汤、左金丸、芍药甘草汤等核心药物组合。药物复杂网络表明用药核心处方为香砂六君子汤。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注重健脾理气化湿、柔肝滋阴、调和气血,用药温清互济,通补兼施,以平为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与吴鞠通治疗脾胃病组方用药规律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比较分析叶天士和吴鞠通治疗脾胃病症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与《吴鞠通医案》脾胃病相关医案,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中药频次、属性和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医案423个、中药231味(频次2 752次),《吴鞠通医案》医案83则、中药115味(频次753次)。叶天士与吴鞠通治疗脾胃病所用中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脾、肺、胃经,主要功效包括清热、利水渗湿、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补虚。得到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用药的二阶关联规则组合6条、有效聚类5个,吴鞠通治疗脾胃病用药的二阶关联规则组合15条、有效聚类6个。结论:叶天士与吴鞠通治疗脾胃病用药属性基本相似,常用辛苦开泄法调畅脾胃气机、甘平淡渗之品分消湿热。与叶天士相比,吴鞠通使用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较少,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96例Hp阳性CS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理气合胃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8周,随访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及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促胃动素、促胃液素和生长抑素水平,采用全自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4 +、CD8 +水平,计算CD4 +/CD8 +比值;观察Hp转阴率,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统计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Hp转阴率为89.6%(43/48)、对照组为72.9%(35/4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6, P =0.036)。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 (46/48)、对照组为83.3%(4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1, P=0.025)。研究组治疗后胃脘痛、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纳差食少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919,3.971,7.949,8.171,9.865, P值均<0.01);胃黏膜与病理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3.705,15.495, P值均<0.001)。治疗后,研究组促胃液素[(126.15±14.36)ng/L比(152.38±17.51)ng/L, t=8.025]、促胃动素[(93.59± 11.87)ng/L比(102.48±14.68)ng/L, t=3.263]、生长抑素[(36.76±8.97)ng/L比(40.84±10.68)ng/L, t=2.02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比值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83、6.720、4.306, P值均<0.001)。研究组复发率为4.3% (2/46)、对照组为17.5%(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50, P=0.046)。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4/48)、对照组为12.5%(6/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6, P=0.504)。 结论: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Hp阳性CSG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及Hp转阴率,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张志明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该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遣方用药阐述张志明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佐证。张志明教授认为该病的关键在于湿热壅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久病入络化瘀,结合临床辨证、证型特点,治宜清热燥湿、和胃止痛为主,佐以疏肝理气通腑等治法,运用脏腑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对药物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自拟方药“陷胸和胃汤”,根据病机灵活加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疗效,用药精当,对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高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及医案分析的叶天士治噎膈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噎膈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治疗噎膈的处方,以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频数分析法分析常见药物及其功效、性味、归经情况,以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结合统计结果,回顾文献内容,对叶天士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纳入噎膈处方39首,涉及中药50味,高频药物前5位分别是半夏(61.5%)、茯苓(56.4%)、生姜(46.2%)、黄连(33.3%)、人参(28.2%);药物功效归类前5位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28.4%)、补虚药(12.3%)、解表药(11.8%)、理气药(11.3%)和利水渗湿药(11.3%);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味为苦、辛、甘;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性为温、寒,且比重相当;用药多入肺、脾、胃三经;常用2味药组合有枳实-半夏、黄连-半夏、生姜-半夏,常用3味药组合有茯苓-黄连-半夏、茯苓-生姜-半夏、黄连-生姜-半夏。结论:叶天士治疗噎膈时,注重调养身心;根据疾病特点,灵活选择寒热之药,注重肺、脾、胃等脏腑的调理,多用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推行辛开苦降之法;注重温阳,多用姜类中药,尤其是姜汁,独创辛滑通利法开道;注重肺胃之津液,慎用香燥类中药及甘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