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O5 B突变引起的微绒毛包涵体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1例 MYO5 B基因突变的新生儿微绒毛包涵体病(MVID)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1例临床表现为难治性腹泻的新生儿,疑似MVID,通过基因测序及肠道的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为MVID。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VID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新进展。结果:本例患儿于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腹泻,量多,并伴有难以纠正的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外营养后大便次数减少,但重新建立肠内喂养后,大便量明显增多。肠镜提示浅表性胃炎、小肠绒毛短,肠黏膜病理活检提示肠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多数腺体上皮细胞去黏液分化。结合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为 MYO5 B基因突变,MVID诊断明确。 结论:难治性腹泻的患儿,需要尽早完善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了解不同疾病类型患儿腹痛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83例 13C-尿素呼气试验( 13C-UBT)阳性患儿,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及结节性胃炎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儿的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与空泡毒素A(VacA)抗体,分析两组患儿CagA、VacA抗体检出情况及腹痛持续时间的差异。 结果:胃、十二指肠溃疡及结节性胃炎患儿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CagA、VacA抗体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儿腹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Hp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类型有关,不同的疾病类型腹痛时间不同,胃黏膜病变严重者腹痛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鸟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女性,74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心悸7 d”于2020年7月30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外院就诊予莫沙必利治疗,期间症状无好转。我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隆起凹陷多处,见约1.3 cm×1.0 cm大小黏膜盘状隆起,中央凹陷(图1);胃息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示胃底黏膜慢性炎伴局部浅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免疫组化:HER2阴性,Ki-67指数约25%,肿瘤内部分细胞呈印戒细胞样。7 d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呈阵发性,每次发作2~3 min,伴气急、头晕,上腹部疼痛症状同前。冠心病病史2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病史9个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30年前曾行“阑尾手术”。入院后体检: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主干轻度狭窄;主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6.2 g/L,血常规、感染筛查、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思维导图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应用思维导图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比较两组胃炎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率、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胃炎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腹胀、腹痛、嗳气、胃出血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症状、心理状况、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胃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的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18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 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期内新发胃癌通过重复性胃镜筛查、肿瘤发病和死因登记系统报告以及主动入户随访联合判定,经查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摘抄的临床病历进行确认。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 CI。 结果:14 087例研究对象中,胃黏膜正常者仅有8例(0.06%),最高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 608例(54.00%)、2 848例(20.22%)、3 103例(22.03%)和520例(3.69%)。经过前瞻性随访,共有109例研究对象诊断为HGIN(63例)和浸润性胃癌(46例)。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 RR=3.85,95% CI:2.04~7.28)、5.18倍( RR=5.18,95% CI:2.79~9.60)和19.08倍( RR=19.08,95% CI:9.97~36.53),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 RR=22.96,95% CI:9.71~54.27)和14.64倍( RR=14.64,95% CI:5.37~39.93)。各个年龄组患有LGIN者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结论: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绝大多数40~69岁的高发区居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96例Hp阳性CS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理气合胃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8周,随访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及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促胃动素、促胃液素和生长抑素水平,采用全自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4 +、CD8 +水平,计算CD4 +/CD8 +比值;观察Hp转阴率,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统计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Hp转阴率为89.6%(43/48)、对照组为72.9%(35/4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6, P =0.036)。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 (46/48)、对照组为83.3%(4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1, P=0.025)。研究组治疗后胃脘痛、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纳差食少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919,3.971,7.949,8.171,9.865, P值均<0.01);胃黏膜与病理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3.705,15.495, P值均<0.001)。治疗后,研究组促胃液素[(126.15±14.36)ng/L比(152.38±17.51)ng/L, t=8.025]、促胃动素[(93.59± 11.87)ng/L比(102.48±14.68)ng/L, t=3.263]、生长抑素[(36.76±8.97)ng/L比(40.84±10.68)ng/L, t=2.02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比值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83、6.720、4.306, P值均<0.001)。研究组复发率为4.3% (2/46)、对照组为17.5%(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50, P=0.046)。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4/48)、对照组为12.5%(6/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6, P=0.504)。 结论:理气合胃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Hp阳性CSG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及Hp转阴率,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极后区综合征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小脑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以顽固性呃逆、恶心和呕吐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小脑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呃逆、恶心和呕吐4个月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少量胃潴留,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延髓极后区病变,诊断为极后区综合征,考虑为脱髓鞘疾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病情进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小脑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性休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73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关节炎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6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第3次给药约一半时患者出现腹部隐痛,但未予重视。之后又出现呕吐(呕吐物带血)、黑便,伴上腹不适。考虑与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有关,停药观察。患者症状持续并加重,出现心慌、头晕、乏力、呕血、解鲜血便、晕厥等。血压58/33 mmHg(1 mmHg=0.133 kPa),血红蛋白92 g/L。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胃窦、胃角多发溃疡,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幽门螺杆菌(+)。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性休克,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抑素、艾司奥美拉唑及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患者逐渐痊愈,粪潜血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387例,根据现症 H. pylori感染状态分为 H. pylori未感染组和 H. pylori感染组。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并填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 H. pylori未感染组与 H. pylori感染组的焦虑、抑郁检出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6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 H. pylori未感染组200例, H. pylori感染组160例。 H. pylori感染组焦虑、抑郁检出率均高于 H. pylori未感染组[48.1%(77/160)比30.0%(60/200)、25.0%(40/160)比12.5%(25/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9、9.39, P<0.001、=0.002)。 H. pylori感染组男性患者焦虑检出率高于 H. pylori未感染组[45.1%(32/71)比24.5%(27/110)]; H. pylori感染组女性患者抑郁检出率高于 H. pylori未感染组[30.3%(27/89)比11.1%(1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27、10.09, P=0.004、0.001)。 H. pylori感染组年龄<48岁患者焦虑、抑郁检出率均高于 H. pylori未感染组[46.2%(37/80)比21.9%(21/96)、20.0%(16/80)比7.3%(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3、6.20, P=0.001、0.013)。 H. pylori感染组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 H. pylori感染组焦虑、抑郁检出率均高于 H. pylori未感染组[56.5%(48/85)比31.7%(38/120)、32.9%(28/85)比14.2%(17/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7、10.24, P<0.001、=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 H. pylori感染、高血压病史、PSQI评分≥8分、GSRS评分≥7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为慢性胃炎患者发生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0.013、=0.001、<0.001、=0.036、=0.021),其中 H. pylori感染者发生焦虑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09倍(95%置信区间1.512~4.163)。 H. pylori感染、PSQI评分≥8分、GSRS评分≥7分、隔夜菜食用频率≥3次/周均为慢性胃炎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4、=0.002、<0.001、=0.001),其中 H. pylori感染者发生抑郁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63倍(95%置信区间1.356~4.846)。 结论:H. pylori感染状态与慢性胃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相关, 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