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因AA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发生AE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患者1为男性、30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诊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1的随访,截至2023年9月3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炎""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encephalitis""meningitis""autoimmune encepha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患者1因"allo-HSCT后42 +个月,肌无力1 +个月"于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入院治疗。①患者1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脑脊液压力为350 mmH 2O(1 mmH 2O=9.81 Pa);脑脊液生化检查:Cl -浓度为129.4 mmol/L,葡萄糖水平为2.85 mmol/L,蛋白定量为879.0 mg/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为15×10 6/L,蛋白定性呈阳性;外周血感染相关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047 ng/mL,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为2.0 pg/mL;外周血血培养、血清及脑脊液病毒系列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脑脊液及血清AE相关抗体均呈阴性。②患者1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见大致呈对称分布的片状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高信号。③临床诊断:患者1于2021年1月14日被确诊为自身抗体呈阴性AE。④治疗及转归:对患者1采取镇静、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体温逐渐正常,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提示治疗有效。3月3日,患者1出院时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病情稳定。⑤随访及预后:患者1于随访期内规律复诊,9月30日复诊结果显示,AE后遗症症状明显,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⑥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3篇关于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4例患者(患者2~4),包括患者1在内的5例allo-HSCT后合并AE患者被纳入以下研究。这5例患者allo-HSCT后,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经头颅MRI、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均被诊断AE。对其均采取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IVIG等治疗后,其CNS症状均有所改善。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免疫重建过程中,若出现CNS症状,需尽早完善头颅MRI、脑脊液抗体检测排查AE可能。一旦患者被诊断为allo-HSCT后合并AE,应立即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等治疗,以挽救其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的优化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是指在体育赛事期间,为参与者(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预防服务,以维护其生命健康和安全权益。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级别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加,然而,与之相随的是运动伤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国际体育联合会赛事的医疗保健指南强调 [1],在体育赛事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应包括赛前规划(如医疗风险评估、公共卫生要求、环境评估和考察)、赛事安全(如场馆医疗服务、紧急行动计划、紧急交通、安全和保卫)以及其他条件(如赛事健康研究、观众医疗服务等)。由于很多中小型赛事或户外运动受举办方的条件限制,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需求与实际保障情况不匹配,赛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21年5月,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被称为"中国越野赛史上的至暗时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优化我国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伤害风险,进而确保体育赛事的安全举办和参与者的健康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在慢性病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慢性病致病因素的研究从专注行为生活方式等非空间因素逐渐向地理环境等空间因素延伸。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是健康地理学的分支方向。作为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和空间流行病学的融合,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测绘遥感、移动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个体的全生命周期暴露史(暴露组)进行精准回溯、测量及模拟,采用累积风险模型和关键期/敏感期风险模型等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暴露史在个体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健康的影响。本文对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在慢性病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策略及重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旨在促进其在慢性病领域的致病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心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性与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报道,我国冠心病据推测患病人数1 139万人,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焦虑或抑郁的患者1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住院风险分别增加约2倍和5倍,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概率最高≥80%,心理疾病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共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回顾了心理心脏病学的历史及中国心理心脏病学的发展,从双心医学的提出到相关专家共识的发布,强调了心理因素在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最新研究对心理心脏病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涉及风险因素评估、遗传及生物学指标、疾病识别与筛查、药物治疗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对证据相对充分的干预方式进行介绍,同时涉及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针对现有研究的矛盾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心脏病学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设想.倡导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调查心理心脏健康的早期决定因素,以及不同生命阶段干预的影响,着眼于发展个性化的心理心脏病学方法,将基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融合起来,为个体患者定制预防和治疗策略,探寻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更有效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产科快速反应团队成功救治心脏骤停孕产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对心脏骤停(CA)孕产妇采取本院产科快速反应团队(RRT)进行救治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24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例30孕周时发生阵发性下腹痛,入院后发生CA孕产妇(孕产妇1)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孕产妇1临床病史、入院相关检查结果、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以"孕产妇""心脏骤停""pregnant woman""pregnancy""heart arrest""cardiac arres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CA孕产妇救治相关研究文献。其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总结孕产妇1及文献涉及CA孕产妇相关研究的CA发生时间、原因及孕产妇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为CXJL:ZQN-202209)。结果:①孕产妇1病史、入院相关检查结果、诊治经过:26岁,自然妊娠,本次入院检查结果提示,羊水偏多(羊水指数为27.4 cm)。2020年7月27日,对其实施超声引导下羊水减量术。7月29日14:45,发生胎膜早破,入产房待产;16:18,突发胸闷、憋气,紧急进行凝血功能、心肌酶学指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检查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5.93 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8.46 g/L,超敏肌钙蛋白T(hs-TnT)水平为242.2 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I)水平为16.83 ng/mL,肌红蛋白(Mb)水平为800.7 ng/mL,NT-proBNP水平为23 643 pg/mL,均较正常值异常增高;16:20,实施本院产科RRT救治方案;16:30,RRT初步诊断孕产妇1为急性心肌损伤、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栓塞,羊水栓塞不能排除,建议做好全身麻醉下剖宫产术分娩准备;16:52,孕产妇1被转入手术室,突发CA,产科RRT立即启动猝死孕产妇急诊剖宫产术分娩预案,对其进行心肺复苏(CPR) 4 min后成功,立即于全身麻醉下进行紧急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手术顺利,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娩出1例女活婴的出生体重为1 900 g,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为1-3-4分,转入本院新生儿科治疗。7月31日,孕产妇1心脏超声结果提示,围产期心肌病(PP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46%(较正常值降低),左心室内径(LV)为52.3 mm(较正常值增高)。对其采取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及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静脉液体输入量及速率,密切监测心功能相关指标、体温及炎性指标变化,并注意脏器保护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8月7日,孕产妇1顺利出院,其分娩新生儿于生后第14天(8月12日)自动出院后,失访。②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CA孕产妇救治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共计52篇,纳入158例CA孕产妇,加上孕产妇1,共计159例CA孕产妇。这159例孕产妇中,CA发生于产前、产时、产后者分别为57例(35.8%)、42例(26.5%)与60例(37.7%);对其产科CA均进行初级CPR,120例(75.5%)成功,39例(24.5%)失败;孕产妇CA原因主要为失血性休克(34例)、羊水栓塞(25例)、心脏疾病(19例)、感染性休克(13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12例)、麻醉相关并发症(8例)及其他(26例);报道预后情况的124例孕产妇中,CA所致孕产妇死亡率为37.1%(46/124);报道新生儿预后情况的112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死亡率为49.1%(55/112)。结论:本研究中,通过早期预警、一键呼叫及产科RRT快速反应,成功挽救了CA孕产妇生命。孕产妇CA的救治依赖于产科RRT成员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及协同合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运用POE教学策略进行模型构建落实生命观念的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内容教学中,运用POE(predict-observe-explain)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对肾单位的结构进行预测;接着教师提供科学史及真实的结构图供学生观察验证;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尿液形成的过程进行梳理,解释滤过和重吸收的过程;最终完成对"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这一概念的深度构建.整个过程通过生物学模型构建引导学生通过功能预测结构,利用结构解释功能,最终落实结构与功能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秦皇岛地区基于Utstein模式溺水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建立基于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的溺水数据库,分析秦皇岛地区溺水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关键因素,为溺水急救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秦皇岛地区医院收治的108例溺水者,收集溺水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溺水类型、既往病史、溺水者初始情况、急救人员是否心肺复苏、首次急救医疗服务(EMS)时间、首次心肺复苏(CPR)时间、现场护理结束(EOSC)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到达医院是否正在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院内心肺复苏类型、生命体征(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外周氧饱和度)、院内首次监护心率(室颤、室速、无脉搏新店活动)、初次院内神经系统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清醒、言语反应、疼痛反应、无反应评分(AVPU)]、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呼气末二氧化碳]、血乳酸水平、气道或通气(无、普通氧气、无创通气、有创通气、非常规有创通气)、肺水肿、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96 h体温(Tmax、Tmin)、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 h血糖、血糖能否维持、低血压发作(收缩压≤90 mmHg)、持续升压药/正性肌力药支持、溺水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炎、胰腺炎、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乱、葡萄糖紊乱)、出院后去向(其他医院、回家、康复疗养院、其他)、出院时情况(脑功能分级、GCS评分、AVPU评分、有无自主呼吸)、院内死亡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癫痫发作、败血症或心肌衰竭).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溺水者存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年龄、是否存在既往病史、有无目击者、有无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有无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病史、目击者、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症均是溺水者存活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Bootstrap验证也表明,模型的偏差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Utstein评估模式建立的溺水数据库有效地揭示了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发现对于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和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急救和治疗中,需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关注和干预并掌握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周期性羽化昆虫形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当昆虫类群表现为长生命周期k(k>1)年时,成虫的羽化表现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和过渡周期性 3 种形式.非周期性即为成虫每年均羽化,周期性即为成虫每k年才羽化 1 次,过渡周期性为非周期昆虫逐渐进化为羽化周期性的必经阶段,不同年份羽化的同生群在密度上产生了显著差异,形成了小同生群和优势同生群.自然界中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的昆虫种类是较少的,但由于其高种群密度的成虫同步性羽化现象,对比非周期性昆虫更易暴发成灾.为明确周期性昆虫演化进程并为林区虫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总结了周期性昆虫的种类和生活特性,不同年间的气候异质性、自然灾害、扩散到未分布区域、天敌、种间和种内竞争等因素均有可能成为过渡周期现象形成的最初驱动力,生活史延长、寄主-天敌互作、低温驱动效应、天敌不敏感-捕食者饱足效应、种间和种内竞争等是促使昆虫羽化周期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在林区管理实践中,应提前评估害虫羽化周期性产生的趋势和程度.当成虫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应在集中羽化年份内采取见效快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唯一同生群密度至经济阈值以下.当成虫表现出过渡周期性,应加大优势同生群防治力度、降低小同生群防治频率,以及采取天敌林间释放和保育技术以平衡天敌对目标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控制作用大小,遏制或减缓天敌-寄主互作驱动下的周期性演化进程,逐渐实现由过渡周期阶段向非周期性的逆转.当成虫表现出非周期性,应减少专化性天敌的释放和针对害虫特定阶段的防治措施使用频率,优先选择作用于所有发育阶段且致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防治手段,避免因人为干扰产生的周期性演化和进一步的成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童年环境与成年后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关系:生命史策略与黑暗三联征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立足于生命史理论,揭示童年环境对成年后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童年环境量表、生命史策略量表、黑暗三联征量表对234 名体检人员[男118 人,女116 人;年龄18~55(24.2±5.1)岁]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相关参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浓度).使用Amos 24.0,以童年环境严酷性/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为自变量,以生命史策略,黑暗三联征 3 个维度(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为中介变量,以各红细胞参数为因变量,分别建立链式中介模型并加以检验.结果:链式中介模型显示,童年环境越严酷,自恋水平越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自恋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童年环境越不可预测,自恋水平也越高,平均红细胞体积越低,自恋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P<0.05).结论:童年环境的严酷和不稳定可对成年个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产生直接影响,还可能通过黑暗人格的发展(主要是自恋)激发红细胞产生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胃癌高发病率国家人工智能辅助内镜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早期胃癌黏膜病变轻微,常规内镜检查漏诊率较高.人工智能(AI)系统可辅助识别胃肿瘤性病变,降低漏诊率,但AI辅助内镜筛查是否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尚不清楚.目的:评价在胃癌高发病率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应用国产AI系统——智能实时内镜分析装置(IREAD)辅助内镜筛查胃癌的成本-效果.方法:基于胃癌发展的自然史构建Markov模型,以不进行筛查作为对照方案,比较常规内镜筛查和IREAD辅助内镜筛查在推荐筛查年龄人群中的成本-效果.模型所需的胃癌自然史概率、内镜参数、医疗成本等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计算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从社会角度分析各筛查策略的成本-效果.结果:10万人模拟队列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进行常规内镜筛查和IREAD辅助内镜筛查分别能避免19.23%和24.52%的胃癌相关死亡,效果与日本相似;两种策略在韩国则分别能避免46.46%和53.15%的胃癌相关死亡.IREAD辅助内镜筛查在中日韩三国均为最佳胃癌筛查方案,ICER分别为34 827.33、87 979.19和10 574.32美元/QALY,均低于当地支付意愿的阈值.结论:在胃癌高发病率国家,推荐筛查年龄人群应用AI辅助内镜进行胃癌筛查与常规内镜筛查相比具有更优的成本-效果.本研究为国产AI系统在东亚地区胃癌筛查项目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