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S1P、Wnt5a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血清鞘氨醇-1-磷酸(S1P)、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的变化及其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2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根据ARD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ARDS组(56例)、中度ARDS组(66例)和重度ARDS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S1P、Wnt5a水平。并根据治疗28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92例)和死亡组(7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血清S1P、Wnt5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血清S1P、Wnt5a对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ARDS组、中度ARDS组和重度ARDS组的血清S1P、Wnt5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23.888、63.613,P均< 0.001)。与轻度ARDS组比较,中度ARDS组与重度ARDS组的血清S1P水平更低,血清Wnt5a水平更高(P均< 0.05);与中度ARDS组比较,重度ARDS组的血清S1P水平更低,血清Wnt5a水平更高(P均< 0.05)。死亡组患者血清S1P水平低于生存组,血清Wnt5a水平高于生存组(t = 7.380、6.485,P均< 0.001)。死亡组年龄、脓毒性休克占比、住ICU时间≥ 10 d占比、机械通气时间≥ 3 d占比、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占比、氧合指数均低于存活组(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脓毒性休克、血清Wnt5a水平、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是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S1P与氧合指数则是保护因素(P均<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P及Wnt5a单独检测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 [95%置信区间(CI)(0.734,0.861),P < 0.001]、0.758 [95%CI(0.684,0.822),P < 0.001],血清S1P联合Wnt5a检测预测死亡的AUC为0.866 [95%CI(0.804,0.914),P < 0.001],二者联合检测预测死亡的AUC大于血清S1P和Wnt5a单独检测预测(Z = 2.405、3.309,P均< 0.001)。结论: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的病情加重与血清S1P水平下降及Wnt5a水平升高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早期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73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40例,女91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直径0.7~21.0 cm,中位直径6.0 cm。根据肝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584例)和非肝硬化组(147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随访期间复发366例,其中肝内复发308例,肺转移55例,其他肾、脑、骨等转移73例。生存分析显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14.5和23.3个月。肝硬化组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7.1%、37.8%、29.9%,非肝硬化组相应为61.3%、47.9%、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病灶、分化程度Ⅲ+Ⅳ级和腹腔积液是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5,1.59,1.70;P<0.05);AST≥35 U/L、多发病灶、肿瘤无包膜是非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6,2.41,0.41;P<0.05)。结论: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比非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肿瘤复发,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同,但多发病灶是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共同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USP24及其共表达肿瘤代谢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USP24及其共表达肿瘤代谢基因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TCGA-LIHC队列研究USP2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估USP24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作用。采用GSEA软件预测USP24可能调控的肿瘤代谢途径,并通过共表达分析对肿瘤代谢通路主要贡献基因进行筛选。使用差异表达分析和单因素COX分析寻找与USP24相关的肿瘤代谢预后基因,并使用LASSO-COX算法构建预后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构建肝细胞癌诊断模型。使用R4.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Wilcoxon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USP24在肝细胞癌中显著高表达,且USP24高表达组的患者生存率较低。GSEA分析显示USP24与11种肿瘤代谢途径相关。共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分析和单因素COX分析筛选出19个USP24相关肿瘤代谢预后基因,LASSO-COX算法选择8个基因用于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高风险组的预后较低风险组更差。训练组1年、2年、3年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93、0.706、0.696;验证组1年、2年、3年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01、0.684、0.728。肝细胞癌诊断模型中XGBoost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验证组ROC曲线的AUC为0.809。结论:USP24与肝细胞癌预后相关,可能是通过肿瘤细胞代谢调控肝细胞癌的进展。基于8个肿瘤代谢基因构建的诊断模型和预后模型可能分别有效诊断肝细胞癌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癌组织中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测序分析法和BCA法分析癌组织样本中ARID1A基因的突变情况和DEPDC1的蛋白表达水平,依据ARID1A基因的突变情况和DEPDC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为ARID1A基因突变组、ARID1A基因未突变组和DEPDC1高表达组、DEPDC1低表达组,并评估ARID1A基因突变、DEPDC1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大小和病理分化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高表达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ARID1A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低分化占比、Ⅲ~Ⅳ期占比、脉管侵犯占比均为63.64%(21/33)、54.55%(18/33)和60.61(20/33),明显高于ARID1A基因未突变组的29.41%(35/119)、24.37%(29/119)和31.93%(38/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PDC1高表达组患者的Ⅲ~Ⅳ期占比、淋巴转移占比分别为46.51%(20/43)、53.49%(23/43),明显高于DEPDC1低表达组的24.77%(27/109)、24.77%(27/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RID1A基因未突变和DEPDC1低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和84.40%,明显高于ARID1A基因突变患者的39.39%和DEPDC1高表达患者的4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中发挥作用,为结直肠癌的分子分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与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多发性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42(33.9%)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组82(6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对数秩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手术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情况。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P<0.001),肝两叶受累比例更高(P<0.001)。20(16.1%)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4.0 kg/m2 (OR 5.11, 95%CI: 1.54~16.95, P=0.008)和术中输血(OR=7.90,95%CI: 1.00~62.15,P=0.050)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种手术方式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中位RFS分别为8.8个月和10.2个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微波消融为肿瘤数目较多和肝两叶受累的CRLM患者提供了一个根治性手术的机会。CRLM个体化治疗时,可以在保留肝功能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方案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随访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开腹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近期随访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SOX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的91例患者临床资料,46例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腔镜组),45例采用开腹根治术(开腹组)。应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等计量资料以()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1d、3d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1d、3d腔镜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可获得与开腹根治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应激反应更轻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DWI信号值构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放化疗生存获益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治疗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值构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续贯放化疗生存获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39例LAPC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64岁。胰头癌33例,胰体尾癌6例。30例患者SBRT放疗后续贯替吉奥(S-1)化疗。SBRT放疗前均行多b值下DWI序列成像检查,成像时采用11个b值(0、25、50、75、100、150、200、400、600、800、1 000 s/mm2),得到11帧不同b值下的重叠DWI图像。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同b值下的感兴趣区域(ROI)平均信号值(SI)与总体生存期(OS)之间的相关性,筛选独立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拟行续贯放化疗LAPC患者的生存获益情况。预测误差曲线(PEC)分析通过计算Brier综合分数(IBS)来评估预测误差。结果:随访时间87~1 095 d,中位随访时间353 d;随访期间38例死亡,1例存活。患者OS为84~1 095 d,中位OS为352 d,1年生存率46%。Cox回归分析显示,SI100(HR=0.997,95%CI:0.996~0.998)、SI600(HR=0.996,95%CI:0.993~0.998)、SI800 (HR=0.994,95%CI:0.991~0.997)和S1000(HR=0.993,95%CI:0.989~0.996)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EC分析显示,预测模型1 (SI100 + S-1,C-index 0.712)、模型2 (SI600 +年龄+S-1,C-index 0.731)、模型3 (SI800 +年龄+ S-1,C-index 0.736)、模型4 (SI1000 +年龄+ S-1,C-index 0.732)均较模型内其他组合预测误差小,IBS分别为0.134、0.133、0.130和0.133,并构建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线性校准图显示预测效果及实际观察效应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论:基于放化疗前DWI序列信号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对拟进行放化疗LAPC患者的生存期获益进行预测,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依据,避免过度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味黄连解毒汤对早期乳腺癌切除术患者肿瘤缓解率、近期复发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早期乳腺癌切除术患者应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对其肿瘤缓解率、近期复发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切除术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44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比较两组肿瘤缓解率、1个月复发率、生存质量、疲乏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缓解率88.64%高于对照组肿瘤缓解率71.43%(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4.55%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9.05%(P<0.05).观察组国内活动、家庭关系、心理状态及工作与经济形势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iper疲乏自评量表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两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其中Ⅰ~Ⅱ级发生率最高,观察组为18.18%(8/44),对照组为14.29%(6/4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早期乳腺癌切除术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近期复发率,提高肿瘤缓解效果及生存质量,且未新增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构建基于体表神经源性渗出反应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病情分级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不同浓度梯度盐酸诱导下的急性胃黏膜损伤(acute gastric mucosal injury,AGMI)大鼠模型,并探讨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及剂量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对大鼠生存率及体表渗出情况的影响.方法 (1)将Wistar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配到5个组:150~180 g组、180~200 g组、200~250 g组、300~400 g组以及400~500 g组,并进一步根据盐酸浓度分为8个亚组,具体浓度为:0.40、0.45、0.50、0.55、0.60、0.65、0.70 mol/L盐酸组以及以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共40个小组,每小组3只,共计120只.评估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生存率,并分析体重和盐酸浓度对大鼠生存情况的交互关系.在确定5个梯度盐酸浓度的基础上,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镜下的病理变化.(2)选择(1)结果中适合制备的最高盐酸浓度制备AGM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EB浓度和剂量组中,具体分组:EB 1(0.5%,0.4 mL)组、EB 2(l%,0.1 mL/100 g)组、EB 3(1%,0.2 mL/100 g)组、EB 4(2%,0.1 mL/100 g)组、EB 5(2%,0.2 mL/100 g)组、EB 6(5%,0.1 mL)组,每组 5 只,共 30只.评估注射EB后24 h内的生存率和体表渗出程度.结果 (1)AGMI大鼠造模后症状随着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0.65 mol/L和0.70 mol/L在各体重组中的24 h生存率均为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不同盐酸浓度组大鼠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盐酸浓度与体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鼠的存活时间产生显著影响(P<0.001),确定的5个梯度盐酸浓度为0.40、0.45、0.50、0.55、0.60 mol/L.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AGMI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随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2)0.60 mol/L盐酸制备的AGMI大鼠,尾静脉注射5%EB(0.1 mL)后24 h生存率仅为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EB不同浓度和注射量下AGMI大鼠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表渗出情况分析显示,EB 1组大鼠皮肤和眼睛颜色变化较淡,体表渗出点较少,而EB 4组、EB 5组大鼠皮肤颜色和渗出情况较明显.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EB 3组、EB 4组和EB 5组大鼠的体表EB渗出点数量显著多于EB 1组(P<0.05,P<0.01).结论 盐酸造模能够实现多个精确浓度梯度的设置.禁食后体重为180~200 g范围的大鼠,灌胃0.40~0.60 mol/L浓度可有效制备AGMI模型.尾静脉注射2%EB(0.2 mL/100 g),将有利于开展AGMI大鼠体表EB渗出点分布特征随时间和病情变化的研究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CT严重指数联合炎症指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感染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联合炎症指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胰腺感染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110例SAP患者,以患者入组时间为起点,观察28 d,依据患者胰腺感染继发情况分为感染组(n=21)和未感染组(n=89);并依据患者预后生存或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3)和死亡组(n=17)。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行增强CT检查与血清炎症细胞学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CTSI评分与血清炎症指标白介素(IL-6、IL-8、IL-10)联合对患者继发胰腺感染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IL-6、IL-8水平高于未感染组,IL-10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入院时MCTSI评分无差异(P>0.05);SAP患者IL-6、IL-8、IL-10联合检测预测胰腺感染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0.850,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50、0.736、0.728(P<0.05);死亡组入院时IL-6、IL-8水平低于生存组,IL-10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入院时MCTSI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MCTSI评分联合血清炎性指标预测SAP患者预后ROC曲线下面积0.872,大于IL-6、IL-8、IL-10、MCTSI评分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下曲线面积0.687、0.685、0.667、0.773(P<0.05)。结论:血清IL-6、IL-8升高、IL-10降低可作为SAP患者胰腺感染的敏感指标;MCTSI评分虽不能有效预测胰腺感染,但与血清炎症指标联合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