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CD11b受体 68Ga生物正交点击化学预定位分子探针的制备及结肠癌模型鼠显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 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 11-Tz进行 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 +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 2-TCO。放射性配体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 F=848.8, 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 +细胞。 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代谢组学的蒙药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红花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56°牛栏山二锅头白酒8 ml/kg制备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灌胃护肝片0.36 mg/kg,红花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476 7、1.430 1、4.290 3 g/kg的红花提取液,1次/d,连续21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GPT、GOT、TG、ALP2酶含量,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讨蒙药红花水提物治疗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PT[(42.11±6.58)U/L、(42.38±6.58)U/L比(49.96±10.70)U/L]、GOT[(104.81±14.70)U/L、(102.91±23.65)U/L比(159.66±53.69)U/L]水平降低( P<0.05或 P<0.01),TG[(0.85±0.29)U/L、(0.85±0.23)U/L比(0.62±0.21)U/L]、ALP2[(104.53±13.53)U/L、(100.30±17.28)U/L比(77.13±12.54)U/L]水平升高( P<0.05或 P<0.01);聚类分析、PCA与OPLS-DA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红花水提物高剂量组可明显区分。在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共获得20个化学标志物,其中红花水提物可下调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亚麻酸甘油三酯水平,上调TG、棕榈酸、溶血磷脂类、棕榈酰乙醇酰胺、肾上腺素、鞘氨醇、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10个内源性代谢产物。 结论: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调节内源性代谢产物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α-亚麻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的进阶之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预靶向放射免疫诊断(PRID)和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PRIT)旨在利用药用放射性核素有效标记抗肿瘤靶向抗体而分别应用于提高肿瘤显像的对比度和肿瘤治疗指数(TI)。与传统的放射性免疫偶联物不同,预靶向策略将肿瘤靶向步骤与有效载荷步骤分开,在减少正常组织暴露的同时提高了肿瘤的摄取量。预靶向策略的关键参数除了对比度和TI外,还包括抗体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放射性核素的适用性以及在临床中使用的便利性。预靶向的每个步骤都可以单独优化,且作为模块化系统,预靶向策略可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肿瘤靶点、肿瘤类型或放射性核素。然而,尽管预靶向的多功能性为肿瘤的诊疗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能,但其过程复杂,在临床转化及如何在患者体内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该文旨在简要回顾预靶向策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阐述目前已被广泛研究的2种蛋白质递送系统(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及半抗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半抗原和放射性核素。此外,该文还将重点阐述预靶向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包括使用生物正交化学和新型蛋白质载体(如自组装-解组装蛋白质和亲和体分子)进行的预靶向。该文并不是对过去30年PRID和PRIT全面的回顾,而是突出阐述了预靶向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成果,并从TI和毒性方面评价其在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相信预靶向策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肿瘤临床诊疗一体化实施的障碍,重新激发人们对放射免疫疗法的兴趣,并指导预靶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苦豆子提取物指纹图谱建立及其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建立苦豆子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配伍后的指纹图谱,研究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与细胞活力以及抗炎之间的关联性,明确不同配伍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苦豆子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配伍后的指纹图谱,以 LPS 刺激 RAW 264.7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对不同配伍组合对炎症细胞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以细胞活力进行检测,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研究苦豆子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筛选苦豆子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苦豆子生物碱类成分HPLC 指纹图谱共有峰有8个,指认出5个共有峰,分别是槐果碱、槐定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黄酮类成分HPLC 指纹图谱共有峰有15个,指认出3个共有峰,分别为槲皮素、紫铆因和芹菜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槐果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TNF-α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与细胞活力呈负相关,紫铆因、芹菜素与细胞活力呈正相关,槐定碱、氧化苦参碱与细胞活力呈负相关,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与细胞活力呈正相关.结论:槐果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可能是苦豆子抗炎的物质基础,可为挖掘苦豆子的质量标志物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种代谢法荧光标记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在活体成像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两种代谢法荧光探针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荧光探针标记的Pg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及单位实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批准.Pg通过生物正交反应整合四酰化N-叠氮基乙酰半乳糖胺(N-azidoacetylgalactosamine,Ac4GalNAz),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实现了Cy5-二苯并环辛炔(Cy5-Dibenzocy-clooctyne,Cy5-DBCO)、Cy7-DBCO标记.根据细菌不同标记状态进行分组:Pg组(对照,未经荧光标记的Pg)、Cy5-Pg组(Cy5-DBCO标记的Pg)、Cy7-Pg组(Cy7-DBCO标记的Pg).细菌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Pg、Cy5-Pg、Cy7-Pg的活性;Pg、Cy5-Pg、Cy7-Pg分别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后检测H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的mRNA水平和HGF增殖能力;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共培养检测荧光标记的Pg的稳定性;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检测系列浓度梯度的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最后,将Cy5-Pg、Cy7-Pg分别经口灌饲给C57BL/6J小鼠,IVIS分别检测Cy5或Cy7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结果 代谢法可以被应用于活的Pg的荧光标记,Cy5、Cy7标记Pg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 μmol/L、30 μmol/L.Pg、Cy5-Pg、Cy7-Pg中活死细菌所占面积比值分别为1.86、1.85、1.88(F=0.318,P>0.05).Cy5-Pg、Cy7-Pg、Pg刺激HGF 6 h后,HGF的IL-6、IL-8 mRNA水平分别比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升高了7.86、7.46、6.56倍(IL-6,F=40.886,P<0.001)和12.43、13.03、13.71倍(IL-8,F=18.781,P<0.01),3个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y5-Pg、Cy7-Pg、Pg以不同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刺激HGF,与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相比,HGF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MOI=104∶1,F=153.52,P<0.001;MOI=105∶1,F=331.21,P<0.001;MOI=106∶1,F=533.65,P<0.001),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5-Pg或Cy7-Pg与E.coli共培养的24 h内,仅有非常少的E.coli被标记上荧光,且3 h内荧光强度几乎无衰减.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线性相关(R2=0.97).Cy5-Pg或Cy7-Pg灌饲至小鼠体内后,在1 h、3 h时,Cy7-Pg在小鼠腹部成像的信噪比分别为Cy5-Pg的4.24倍(t=6.893,P<0.01)、3.77倍(t=4.407,P<0.05);Cy7-Pg在分离出的胃肠道内成像的信噪比为Cy5-Pg的5.19倍(t=4.418,P<0.05).结论 代谢法荧光标记不影响Pg的活性、免疫调节能力和毒性.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Cy7具有比Cy5更好的成像效果,为研究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飞蛾藤属植物成分分析及其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飞蛾藤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作化学模式识别.方法 UPLC-Q-Exactive Focus-MS/MS分析采用Thermo Accucore aQ C18色谱柱(150mm×2.1mm,2.6 μm);流动相甲醇-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 30℃;加热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成分差异.结果 共鉴定出 124 种成分,包括有机酸及其酯类 50 种、苯丙素类 19 种、黄酮类 16 种、酰胺类 3种、糖苷类16 种、生物碱类3 种和其他类17 种,并筛选得到35 种差异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快速、全面地分析了飞蛾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干燥方法对番红花去柱头花朵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热风 40、50、60℃干燥,微波和冷冻 5 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番红花Crocus sativus去柱头花朵品质和成分的影响,以期开发出干燥效果好、效率高、成本低的产地加工方式.方法 采用UPLC-Q-Orbitrap HRMS对不同干燥方法番红花去柱头花朵物质基础进行对比,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差异分析;采用UHPLC-MS/MS法同时测定4 种差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利用抗氧化试剂以评价不同干燥方法番红花去柱头花朵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利用UPLC-Q-Orbitrap HRMS从 5 种干燥方法番红花去柱头花朵中共鉴定出 59 个共有化合物,包括 1 种生物碱、6 种有机酸、11 种氨基酸、2 种核苷、33 种黄酮、5 种萜类、1 种香豆素类成分.PCA表明,不同干燥方法番红花去柱头花朵中化学成分存在差异;OPLS-DA筛选出 14 个共有差异化合物,以黄酮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为主.UHPLC-MS/M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番红花去柱头花朵中的山柰酚、山柰酚 3-O-葡萄糖苷、槲皮素、槲皮素 3-O-葡萄糖苷含量存在差异,以微波干燥样品中槲皮素含量最高,为(63.07±2.69)μg/g.不同干燥方法样品均表现出抗氧化活性,以微波干燥效果最为显著.结论 不同干燥方法明显影响番红花去柱头花朵的品质.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存在不同程度破坏番红花去柱头花朵内部结构的问题,且热风干燥过程有效成分易被氧化,其自身的抗氧化活性降低.微波干燥番红花去柱头花朵的色泽、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都具有显著优势,可考虑作为番红花去柱头花朵的产地加工的首选干燥方法,以支撑番红花去柱头花朵进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2种黄芩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全面表征黄芩属12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探讨种间化学多样性与黄芩苷等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表征黄芩属的黄酮类成分;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不同物种间与不同组织部位间的成分差异.结果 在黄芩属植物中共鉴定44个黄酮类成分;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不同物种中的化学成分,物种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分离趋势.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种间差异成分进行筛选,发现基于黄酮与黄烷酮两类骨架的差异化修饰与相应衍生物特异性积累是所选择黄芩属物种被统计模型划分为不同类群的主要因素.结论 黄芩属药用植物不同种间与不同器官间的黄酮类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苷元结构(黄酮与黄烷酮)差异及结构修饰差异(6/8、2'/6'羟基化等),完善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表征,对其资源开发及利用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UPLC-MS/MS的夏枯草不同时期的果穗差异代谢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夏枯草因夏至而枯得名,不同采收时期对其品质的形成影响重大.然而,目前对夏枯草不同时期果穗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较少,所涉及的代谢产物尚不清楚.为了阐明夏枯草果穗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整体表征夏枯草不同时期的果穗化合物差异性,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鉴定差异代谢物,并且对相关代谢通路进行分析.代谢组学的结果共鉴定出了 602 种代谢物,其中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数量最多,黄酮类次之;根据VIP>1 且P<0.05,发现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等为其主要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氨基苯甲酸盐的降解、苯甲酸盐的降解、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植物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色氨酸的代谢、苯丙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为主要通路.这些结果旨在阐明夏枯草差异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深入研究夏枯草果穗采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UPLC-Q-TOF-MS/MS的疏肝和胃汤化学成分、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指认疏肝和胃汤(Shugan Hewei Decoction,SHD)主要化学成分,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同时确定9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对SHD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HPLC建立SHD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寻找影响SHD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 从SHD中共鉴定出88个成分,包括26个黄酮类成分、27个萜类成分、18个生物碱类成分、6个香豆素类成分、6个有机酸类成分、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3个其他类成分;建立了SHD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0.972~1.000.3种化学模式识别均将样品分为2类,造成主要差异的质量差异物来源于槲皮苷.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耐用性良好.结论 UPLC-Q-TOF-MS/MS 定性鉴别结合HPLC指纹图谱,可以体现SHD组分的整体特征,为其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