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基于表里关联分析比较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 通过对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色度值及内在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栀子炮制过程中外表色泽和成分的关联性与内在成分变化规律,为焦栀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色差仪测量3种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a*、b*、E*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焦栀子中8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earson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色度和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个地区饮片厂因缺乏直观统一的标准,致使所生产的样品炮制程度差异较大.随着炮制的进行,焦栀子的表观颜色逐渐由红黄色转变为焦褐色.焦栀子的粉末色度值与内在成分之间高度相关.所测得的色度值参数和8个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与表观颜色变化最明显的a*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的成分异栀子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可以作为栀子炮制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建立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颜色与成分变化的对应关系,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的主观模糊性,为焦栀子炮制程度的判别和标志成分含量的预测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基于代谢组学的蒙药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红花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56°牛栏山二锅头白酒8 ml/kg制备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灌胃护肝片0.36 mg/kg,红花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476 7、1.430 1、4.290 3 g/kg的红花提取液,1次/d,连续21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GPT、GOT、TG、ALP2酶含量,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讨蒙药红花水提物治疗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PT[(42.11±6.58)U/L、(42.38±6.58)U/L比(49.96±10.70)U/L]、GOT[(104.81±14.70)U/L、(102.91±23.65)U/L比(159.66±53.69)U/L]水平降低( P<0.05或 P<0.01),TG[(0.85±0.29)U/L、(0.85±0.23)U/L比(0.62±0.21)U/L]、ALP2[(104.53±13.53)U/L、(100.30±17.28)U/L比(77.13±12.54)U/L]水平升高( P<0.05或 P<0.01);聚类分析、PCA与OPLS-DA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红花水提物高剂量组可明显区分。在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共获得20个化学标志物,其中红花水提物可下调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亚麻酸甘油三酯水平,上调TG、棕榈酸、溶血磷脂类、棕榈酰乙醇酰胺、肾上腺素、鞘氨醇、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10个内源性代谢产物。 结论:红花水提物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调节内源性代谢产物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α-亚麻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中药红花黄色素A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中药红花黄色素A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量表进行损伤程度分级,采取红花黄色素A干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检测第0、3、6天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分析红花黄色素A对重型颅脑损伤炎症和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与轻度颅脑损伤比较,中度和重度颅脑损伤的IL-6、IL-8、TNF-α表达水平高于轻度颅脑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1, P<0.05)。检测第0、3、6天3个时间点IL-6、IL-8、TNF-α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损伤时间延长,两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21, 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第3天及第6天时间点的IL-6、IL-8、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0, P<0.05)。在干预组中,与疗效差比较,疗效好的炎性因子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低于疗效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40, P<0.05)。 结论:红花黄色素A能抑制促炎因子IL-6、IL-8、TNF-α表达水平,改善重度颅脑损伤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分析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中药内服方治疗PHN的有效验案与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3篇,涉及处方243首,包括中药191味,使用频次>40的中药有20味,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亦较多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之药,用药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15组,常用中药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用药处方为当归、甘草、延胡索、柴胡、红花、白芍、桃仁、川芎、生地黄。结论:中药内服治疗PHN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顾清解瘀热、调和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骨伤用药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涉及33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SVT)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22年11月27日有关中医药治疗SVT的文献,采用WPS表格 12.1.0.15990对中药频次及其性味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SVT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文献281篇,包括内服方245首,涉及中药182味;外用方123首,涉及中药188味。其中,内服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当归、赤芍、牛膝等,外用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大黄、黄柏、红花等,均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高频内服中药药性多为微寒、平、寒性,药味以苦、甘味居多,归经以肝、心、脾、肺经为主;高频外用中药药性多为寒、温性,药味以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胃经为主。内服中药关联规则有22条,外用中药关联规则有7条。聚类分析中,内服中药可分为5类,外用药可分为4类。结论:中医药治疗SVT以清热、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随证搭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潜在中药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疾病核心靶点,预测具有防治CMD作用的中药。方法:使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CMD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中MCODE插件提取子网络,利用cytoNCA插件提取子网络的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在线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进行靶点-中药匹配,对所获得的中药进行筛选,并统计其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结果:共筛选出CMD相关靶点3 859个,获取5个子网络。提取MCODE1网络核心靶点,共获得IL-1β、IL6、TNF、STAT3、AKT1、ACTB、VEGFA、GAPDH、TP53、ALB 10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转录的正向调控、DNA模板、基因表达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7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AGEs-RAGE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10个核心靶点共关联880味中药,筛选后得到丹参、川芎、红花、赤芍、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肉桂、莲子、蜘蛛香等36味中药。结论:本研究共预测出36味具有防治CMD作用的中药,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中药熏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熏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建库至2022年3月10日收录的中药熏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的文献。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中药频次、属性、功效、核心药对、核心处方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99首,涉及中药200味,使用频次≥40次的高频用药有苦参、黄柏、芒硝、五倍子、大黄等,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药性以寒、温、微寒居多,药味以苦、辛、甘、酸居多,以归肝、胃、心、大肠、脾、肺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到22条规则,聚类分析得到5组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组成为苦参、黄柏、芒硝、五倍子、大黄、蒲公英、冰片、地榆、苍术、红花、黄芩、乳香、没药、金银花。结论:中药熏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以清热燥湿解毒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VD)的核心药组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2021年11月有关中药治疗血瘀型VD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R x64 4.1.2、Origin 2021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得到处方196首,涉及中药200味。高频用药为石菖蒲、川芎、丹参、远志、红花,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味药物关联规则19个,具代表性的规则有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石菖蒲-郁金等,聚类分析共提取得到4类,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血瘀型VD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滞脑络,兼有气虚、阴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中药复方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临证依患者兼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活血方法和活血药物,分别施以健脾化痰、滋阴养血、开窍醒神、补肾健脾、行气搜络等佐治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