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K3R3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GH-PitNETs)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相关的PitNETs数据集,分析PIK3R3在GH-PitNETs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来源于不同PitNETs亚型的细胞株,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B)检测PIK3R3在GH3、MMQ和AtT-2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GH3细胞,应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对PIK3R3进行敲低,并将细胞分为PIK3R3敲低2组(Sh-PIK3R3-2)、PIK3R3敲低3组(Sh-PIK3R3-3)和未转染对照组(Sh-NC),通过CCK-8、EdU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速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采用WB检测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粘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结果:GEO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垂体或瘤旁组织,PIK3R3在GH-PitNETs中表达上调(均 P<0.05),而在催乳素型PitNET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PitNETs和促性腺激素型PitNETs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WB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MMQ和AtT-20细胞,PIK3R3在GH3细胞中表达更高(均 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24 h、48 h、72 h时间点,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19±0.02、0.46±0.03、1.25±0.06和0.17±0.02、0.37±0.02、1.03±0.05,均低于对照组细胞的0.24±0.02、0.64±0.04、1.67±0.09(均 P<0.05)。EdU检测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EdU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6.87±1.63)%和(13.45±1.33)%,均低于对照组的(34.51±2.76)%(均 P<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单细胞集落数分别为(84±10)个和(75±8)个,均低于对照组的(173±19)个(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2±2.14)%和(27.40±2.51)%,均高于对照组的(14.12±1.48)%(均 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82±15)个和(166±13)个,均低于对照组的(428±27)个(均 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1±5)个和(22±3)个,均低于对照组的(64±9)个(均 P<0.05)。WB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两组PIK3R3敲低组细胞的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和P-AKT表达均降低(均 P<0.05),E-cadherin表达均增加(均 P<0.05),AKT表达无明显变化(均 P>0.05)。 结论:PIK3R在GH-PitNETs中高表达,并通过激活AKT信号传导,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急救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2%~14.7%,约占全部颅内肿瘤10.0%~12.5%,多为良性肿瘤 [1]。根据起源,垂体瘤主要分为发生于前叶的垂体腺瘤,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部分发生于垂体前后叶间的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颅咽管瘤;及少数来源于后叶的星型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等 [2]。垂体腺瘤按照大小可分为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1 cm)、大腺瘤(肿瘤直径1~4 cm)以及巨大腺瘤(肿瘤直径>4 cm) [3]。根据免疫组化、内分泌、临床表现及电镜超微结构等情况,垂体腺瘤可进一步细分为催乳素腺瘤(40%~60%)、生长激素腺瘤(20%~3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5%~15%)、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等 [4]。因垂体瘤位于鞍区,紧邻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在垂体瘤手术中若损伤到颈内动脉,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垂体瘤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风险仍然是医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本院成功救治一例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患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垂体前叶激素水平与瘤体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前叶功能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1 94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的肿瘤大小与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 94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男性857例(44.0%),中位确诊年龄45.1岁,肿瘤最大直径[ M( Q1, Q3)]为22(14,30)mm。1 191例无功能瘤的肿瘤大小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r=-0.11, P<0.001)、生长激素( r=-0.13, P<0.001)及黄体生成素水平负相关(男性: r=-0.26, P<0.001,女性: r=-0.31, P<0.001);297例生长激素瘤的肿瘤大小与生长激素正相关( r=0.46, P<0.001),而与男性睾酮水平负相关( r=-0.41, P<0.001);155例ACTH瘤的肿瘤大小与8∶00 AM的ACTH水平正相关( r=0.25, P<0.001),而与8∶00 AM皮质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P>0.05);303例泌乳素瘤的肿瘤大小与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趋势(男性: r=0.34, P=0.001;女性: r=0.13, P=0.070)。 结论:垂体前叶功能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与垂体瘤的细胞来源及特定的激素分泌类型有关。生长激素瘤、ACTH瘤及泌乳素瘤中,均表现出肿瘤大小与其肿瘤对应高分泌激素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而无功能瘤患者的肿瘤大小与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生长激素轴的激素水平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GIP/GIPR通路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是一种可以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GIP及其受体(GIPR)与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息息相关。GIP/GIPR通路的异常激活在食物依赖性库欣综合征、糖耐量试验中生长激素(GH)反常升高的肢端肥大症以及胃肠道NETs中最为典型。GIP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垂体GH腺瘤异位表达的GIPR结合后,促进相应激素分泌增加及细胞增殖。再者,部分生长抑素受体阴性的胃肠道NETs高表达GIPR,基于GIPR的示踪剂可准确定位此类NETs。深入了解GIP/GIPR在NETs中的病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老年衰弱相关内分泌激素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3)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老年衰弱是重要的老年综合征,常见于高龄和共病的老年人,为老年人失能前期阶段。为提高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医疗和保健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老年衰弱相关内分泌激素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3)》(简称指南)。《指南》包括5个部分,针对老年人衰弱相关内分泌系统衰老、激素替代治疗和激素药物治疗中的60个主要医疗和保健问题,作出40条推荐意见。《指南》推荐在老年人医疗与保健中,重点关注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增龄性生理变化对衰弱的影响;推荐在老年人医疗与保健中,及时评估上述激素替代治疗、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对衰弱发生、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医疗与保健中如何避免上述激素水平变化加重衰弱,作出相关推荐意见;针对老年人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导致衰弱的常见疾病,制定了个体化分层管理策略,包括治疗方案、控制目标及诊治流程图。《指南》旨在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认识老年衰弱,提高防控意识,规范老年人衰弱的医疗和保健管理。本指南将为老年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和中老年保健系统医生对导致老年衰弱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尤其是相关激素替代治疗、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使老年衰弱防控关口前移,帮助老年人维持较高的生命质量,延缓失能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4 276例垂体瘤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瘤患者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近16年垂体瘤疾病谱变化,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首次住院诊疗的4 276例垂体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日期、临床诊断、是否手术、术后病理诊断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年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垂体瘤患者共4 276例,其中男性1 871例(占比43.76%),女性2 405例(占比56.24%),平均就诊年龄(44.1±13.9)岁。(2)垂体瘤以无功能瘤(占比60.67%)、泌乳素瘤(16.10%)、生长激素瘤(13.93%)居多,无功能瘤多集中于41~60岁人群,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多集中于21~40岁人群。(3)随时间进展,垂体瘤患者住院例数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高峰出现在2012年,垂体生长激素瘤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患者占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无功能瘤患者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垂体无功能瘤、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仍是临床最常见的3种垂体瘤,住院垂体无功能瘤病例占比随时间进展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BN1基因杂合突变导致轻型Geleophysic发育不良2型/Acromicric发育不良中国家系及促生长治疗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1个由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 FBN1)基因杂合突变导致轻型Geleophysic发育不良2型(Geleophysic dysplasia type 2, GD2)/Acromicric发育不良(Acromicric dysplasia, AD)的严重不匀称矮小中国家系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7年8月至2022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的1个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确定FBN1基因杂合突变致轻型GD2/A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三代13人中有7例患者,成年女性和男性各1例,儿童5例;均表现为出生后进行性生长衰竭,严重不匀称矮小,无典型面部特征。除Ⅱ-3外的6例患者(Ⅱ-1、Ⅲ-1~Ⅲ-5)经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提示FBN1基因第42号外显子中存在c.5099A>G(p.Tyr1700Cys)杂合错义突变,为致病突变,该突变曾出现于1个中国经典型AD家系。综合基因、临床特征及多系统评估,3例因合并心脏瓣膜异常诊断为轻型GD2,4例为轻型AD。对5例患儿(Ⅲ-1~Ⅲ-5)使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1.1~1.4 IU·kg -1·周 -1)治疗,并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 GnRHa)应用于青春后期的2例女性患儿(Ⅲ-1、Ⅲ-2),均取得了一定的促生长疗效。 结论:c.5099A>G(p.Tyr1700Cys)突变不仅可导致文献报道的经典型AD,还可引起本家系的非经典GD2型或AD(轻型GD2型/AD)。rhGH治疗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和生长激素缺乏症并发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柱侧凸表现为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失衡,病因复杂,先天性椎体异常、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椎旁肌左右不对称、骨组织营养不良或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脊柱侧凸。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生长具有关键作用一种肽类激素。对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如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导致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临床上主要通过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进行治疗。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rhGH治疗ISS和GHD的过程中,很多患儿发生脊柱侧凸或原有的脊柱侧凸进展加重,据此很多学者得出结论:rhGH治疗ISS或GHD时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或进展。但随着临床统计数据的增多以及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发现rhGH治疗ISS或GHD时仅会使既往患有脊柱侧凸的患者Cobb角增加,而不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即不会使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增加。目前对以上结论以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使用rhGH治疗的患儿发生脊柱侧凸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经归纳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生长潜力等是在治疗期间导致脊柱侧凸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因素,并对使用rhGH治疗ISS或GHD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指导临床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高降钙素血症、胰腺发育异常的胰岛素瘤一例临床分析暨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少见肿瘤,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 [1],且其检出率低,尸检发现率0.5%~1.5%,其中有症状或功能者<1/1 000,临床检出率为1/10万。根据PNETs分泌激素与否及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2种。功能性PNETs按其所分泌的激素不同分为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升糖素瘤、胰多肽瘤、生长抑素瘤、血管活性肽瘤,以胰岛素瘤最为多见。PNET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分泌哪种激素占优势,许多PNET及其转移瘤能分泌不止一种活性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甲状旁腺素(PTH)及降钙素(calcitonin)等 [2]。90%以上的胰岛素瘤为良性,肿瘤体积小、边界清,大约7%~8%的胰岛素瘤患者合并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综合征,MEN1综合征中约有80%的胰岛素瘤 [3]。PNET发病率和检出率低,合并分泌多种激素者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分泌无生物活性降钙素及胰腺发育异常的中年胰岛素瘤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思路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拉曼光谱在鉴别垂体腺瘤分泌类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构建的模型在鉴别垂体腺瘤(PA)分泌类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PA患者的肿瘤标本。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促性腺激素(Gn)细胞腺瘤、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零细胞腺瘤各5例,催乳激素(PRL)细胞腺瘤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1例。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检测不同分泌类型PA的拉曼光谱。将4/5的光谱数据作为训练集,1/5的光谱数据作为测试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联合线性判别分析(LDA,PCA-LDA)或二次判别分析(QDA,PCA-QDA)法分析训练集光谱数据并构建定性判别模型。利用测试集数据分析模型判定PA分泌类型的准确率。结果:共获得2 000条拉曼光谱,其中Gn细胞腺瘤500条,PRL细胞腺瘤400条,GH细胞腺瘤500条,零细胞腺瘤500条,ACTH细胞腺瘤100条。PRL细胞腺瘤的光谱在1 064、1 128、1 342 cm -1出现明显的峰位移,GH细胞腺瘤的光谱在1 004 cm -1出现明显的峰位移,Gn细胞腺瘤的光谱在854、1 660 cm -1出现明显的峰位移,ACTH细胞腺瘤的光谱在854、1 128、1 451 cm -1出现明显的峰位移,零细胞腺瘤的光谱在1 004、1 660 cm -1出现明显的峰位移。当结合光谱数据的前8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时,PCA-LDA构建的模型鉴别PA分泌类型的准确率为76.61%,PCA-QDA模型的准确率为96.64%。 结论:不同分泌类型PA的拉曼光谱存在差异;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结合PCA-QDA构建定性判别模型可以有效鉴别不同分泌类型的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